走进哈黎人家探源中廖村的纯朴民风
2017-04-04萧烟
萧烟
世代居住在海南传统少数民族——黎族,人口近130万,分哈、桤、润、美孚、赛五大方言支系,各支系之间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都有一定差异。其中哈黎是最大一支,人口占比超过60%,分布在黎族聚居区的西北、西南、东南等广阔地带,包括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等民族地区的外沿。由于海南岛西南和东南沿海分布着不同民系的汉人,也有少部分回族,这一带是海南岛语言最复杂的地方,从闽南语发展而来的海南话在这里同样占有极大人数优势,因而在历史上也成为这一带的“普通话”。与汉区毗邻的哈黎地区,深受汉族语言和风俗的影响,成为最接近汉人的黎族支系。
由于分布广泛,哈黎又分出十来个方言支系,其中哈应是最大的一支,广泛分布在三亚大部,以及乐东、保亭、陵水等部分地区,三亚的美丽乡村——中廖就属哈应黎族。本人这一阵进出中廖展开乡村调查,走进他们的村庄,他们的历史,还有他们的内心,明显感觉到这个传统黎村的坚守和演化,对中廖民风的纯朴感触尤深。由于调研尚浅,这里暂且就在浅层面描述。
哈黎人家——中廖村概述
三亚市中廖村,位于海南东线高速公路与中线公路交汇地带,位置特别,周围分布着众多高等级风景区。村庄总面积6810亩,由新田、中和、芭蕉、朝南、上廖、下廖、上牛、下牛、三公九个自然村组成,目前总户数812户,总人口3350人。中廖为当地政府津津乐道的就是“四无”,即无刑事案件、无群众上访事件、无吸毒人员、无房屋违建。由此,三亚市结合“双修”“双城”部署,于2015年10月确定中廖村为海绵式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如此便利的交通,让这个传统的民族村庄越来越具备包容心态,开黎家风气之先。在中廖村,村民并不看重三月三这样的黎家传统,却看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汉族节日。他们上两三辈也没有纹面习惯,语言受海南话影响较多,如今年轻人都用普通话交流,十岁以下的小孩基本上不会讲黎话。在村中,每一户人家的厅堂都安置有神龛,每一个村庄都设有土地庙,甚至很多家庭也单独设立,经常在这种两尺见方的小土地庙前进供,祈求家庭及牲畜平安兴旺。
中廖村的大致历史脉络
有关村庄的来源,村民说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形成,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当然,黎族是由海南岛的早期先民发展而来,他们称先祖来自福建,可见与毗邻的闽南人后裔交集颇深,互有通婚,村中黎话至少有20%上下的海南话成分。
中廖村民世代以耕田为生,1949年以前,黎族的基层单位还是峒寨制,当时中廖村属于大茅峒。在日据时代和内战时代,村民与武装统治者都有交集和冲突,因而这里也被称为革命老区。日本人盘踞于此,是为了掠夺开采田独铁矿,这一带曾设有武器弹药库,进入铁矿各路口都有据点,如朝南村、大茅山南村,他们在此监视着东线和中线路口的情况。中廖也有村民受琼崖纵队领导,破坏电杆,发发传单,抢一些东西,遭到日军以及伪势力的疯狂报复。内战中,廖练村更因为处于东线和中线要道的交汇处,国民党在这驻有大队,因而革命老区总会将现在的上廖和下廖组排除。当然解放战争在这里也没有太大冲突,只是有村民为藤桥的仲田岭革命根据地送送粮食、盐、鱼干等;本村也没有多大的地主,富足一点的民户才有个把家丁,因而不像别处有镇压地主的情况,顶多就是批斗,没收田地、房屋或牲口。
改革开放后的中廖村足迹
1982年分田到户,除缴点公粮外都归各户所有,大家的积极性就空前提高了。86年田土重新分配,定下30年不变,一直到现在,村民各自耕种着田地,日子过得平静。如今嫁进来的女人多了,小孩多了,戶数增加了,但田地没法变更,好些大家庭只能依靠早先分配的每人几分地,也都还过得去;按说到2016年满三十年田地该重分了,却没听说有什么动静。好在经济发展了,三亚发展了,村民对田地的依赖程度没那么高了,大家都可以去打工,田地基本上承包给了外地人。村民大多是在附近打点临工,或者揽点小工程,都不想离家太远,日子倒也过得自在。
对于如今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觉得卫生搞好了,路修漂亮了,路灯亮起来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都高兴;今年春节期间平均每天有300多游人进村参观,但平时就很冷清,因为村中没什么可消费的,又限制建立农家旅馆什么的,村民得不到实惠;还有一些村民有疑虑:是不是以后不给养猪了,限制养鸡了,路边果树上的水果不给摘了?在农家,就是靠这些种养来补贴家用啊!当然更多人看到了希望,下廖村就有个叫阿吉的女孩,是组里第一个大学生,听说家乡建设美丽乡村,就辞去了上海的优厚待遇回来创业,建立起自己的农场,虽然并不顺利,但也乐在其中。
美丽乡村的美丽心情
中廖村的传统民居,都是海南常见的那种单层平房,一字排开,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居室。九十年代以后的民居也建成了套房,厨房卫生间独立外面的小院落里,一般卫生间由政府帮建。如今很多村民盖起了楼房,厨房卫生间也入了户,政府帮着统一粉刷外立面,色调和风格力求统一。但不管是老房新房,都会在堂屋或者一楼的客厅中设置神龛,逢年过节或大事小情都会敬告先人,求得保佑。
当然,很多村民家境一般,家中人数又发展快,只有同挤在一套居室中,三代同堂很普遍,四代同堂也有,也有两代嫁出去的女子带着家眷跟娘家人挤在同一套居室中,100平米左右的房子挤进十四五号人的也不少见,大家庭同样和谐融洽,大家看重的就是这份亲情。到父母瘫痪在床,儿女就必须轮流看护,家里有人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也得担当起照顾责任。老书记高文才就因为女儿生小孩后瘫痪了,婆家人口多,就将女儿接回来,一家人轮流照看。
因为家庭底子薄,兄弟成家了还跟父母挤在一起的有很多,有些想盖房子却批不到户口,批不到宅基地;有些生了一两个小孩还没办到户口,说是年龄没达到。但村民的年龄大多是会计乱填上去的,差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很普遍,变更起来很困难,邻村就有一人1972年出生,却错写成1927年,四十几岁变成了九十岁,出去打工这年龄又不符,回来要求更改却改不了,现在每个月领到了四百多块钱的养老金,再要他改也不干了。
乡村调查后记
一个阶段的入户调查,感觉最深的还是这里民风的纯朴,从这个角度看中廖,建成美丽乡村也在情理之中。虽然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很大投入,但村民的内心依旧朴实,他们只求自己生活得更好。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村民希望美丽乡村能带来更多商机。其实,在保障村容村貌整洁且富有风情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一些村社经济很有必要。比如,村口的各院落完全可以改造成一个个富有哈黎特色的咖啡馆、茶艺馆、特色餐厅等餐饮茶艺馆,让人们经过村口就能感觉到浓郁的黎家风情。作为优质的骑行驿站,村中可设置更多让人驻留的地方,诸如哈黎博物馆,村史馆,黎锦展馆,黎族歌舞吧,琼剧吧等,充分调动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让它们像湖里的花朵,在这国际旅游城市之郊美丽绽放,当然,青山秀水间的田园风光,也要最合理地塑造成村庄主角。春天里一带的湖畔亭台,其实可以增添更多的黎韵,公路桥上完全可以搭建一个哈黎风雨桥,造型经典的建筑更容易提升一个地方的美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廖村需要增添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民俗、服饰等方面也需要更多地回归传统……其实,一切都是为了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也需要经济支撑,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好在,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都在努力参与,配合政府展开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让一方哈黎人家具备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中廖村的明天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