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心 创客情
2017-04-04李烨楠
李烨楠
海南岛的中部,青山環绕之地,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正位于中部之中,人称“海南之心”。
被琼中迷人魅力深深吸引的除了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更有各界心系琼中的优秀创业者。在创业热潮的涌动之下,琼中县于2016年10-11月举办了首届青年创业大赛,大赛以“凝聚力量·助飞梦想”主题,旨在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各路创客了解琼中、来琼中创业。比赛中涌现出一批创业新人和优秀创业,醉美琼中,最具活力,深山之中的琼中同样焕发着时代的活力。
韦秀芳:竹狸带来的新希望
她的项目竹狸驯养却格外的受到评委青睐:不但具有地域优势特点和良好的成长性,更表现出很强的可行性。
获得一等奖的韦秀芳,身上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淳朴气质。这个在比赛中没有PPT,也没有流畅陈述的创业者,她的项目竹狸驯养却格外的受到评委青睐:不但具有地域优势特点和良好的成长性,更表现出很强的可行性。
今年39岁的韦秀芳,2007年从琼中回到广西老家,偶然发现老家很多人养殖竹狸。竹狸是我国南方的珍贵野生动物,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工驯养,由于竹狸主要靠吃生竹子杆茎为生,所以人工养殖的竹狸肉口味不变,营养不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韦秀芳开始在琼中尝试竹狸养殖。
韦秀芳细细算道:每只竹狸食物成本每天只需0.1元至0.13元,每只竹狸生长7个月左右便可出栏,卖时每只重量约为3斤左右,每斤售价80元至100元。种苗售卖一对500元起,个头大一些的可卖1500元一对。每只母竹狸每年可产崽3至4次,每次下崽2至6只。“今年到现在,我卖竹狸种苗都已经有20多万元收入了。”韦秀芳高兴地说。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韦秀芳的生态竹狸养殖场,浑身灰色毛茸茸的竹狸,四五只围在一个箱子里“唧唧”地叫着,看见有人过来就两只前腿腾空站起来,张着嗷嗷待哺的小嘴,样子煞是可爱。
养殖场3000多只竹狸不仅给韦秀芳带来了欢乐,也给一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无限希望。随着竹狸的繁殖和养殖规模的扩大,近两年韦秀芳养殖的竹狸已经明显供不应求。她打算在近期进行厂房扩展,同时主动带动来自琼中、万宁、乐东、海口等省内44家农户参与养殖竹狸。
参赛前韦秀芳纠结和很久,她担心自己普通话不好,也不会做计划书,更没有上过台…… 她的担心被县团委的干部了解到,在团县委副书记王建的鼓励下,她最终忐忑不安地报了名。赛前组委会协调创业导师到琼中为大家做了辅导,她渐渐有了一些信心。上场前一天她还没有做完PPT,最后有人出主意让她带视频上场。最后果然,视频文件完整地将她和她做的事介绍给评委,赢得大家的一致认同。
在琼中县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苏剑程,项目非常“接地气”。
苏剑程:林下蚯蚓养出生态效应
苏剑程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林下经济+生态循环+土壤改良”模式,尽快推进橡胶林下蚯蚓养殖规模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地力提升双效益。
苏剑程认为,橡胶林下养蚯蚓是非常有潜力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在林下采用条带式堆粪养殖,能长期有效地给橡胶树保水增肥。另外,海南的气候高温、多雨、高湿,加上橡胶林下遮阴度高、抗风性强,全年都可进行蚯蚓养殖。“蚯蚓不仅全身都是宝,产出的粪便还能改良盐碱地。海南有数百万亩橡胶林,水源有保障的橡胶林均可养殖。一是蚯蚓养殖的食料相对易得,主要是牛粪、羊粪、鸡粪和烂菜烂叶等农业有机废弃物;二是管理简单,只要将食料按长条状堆放,放入蚯蚓苗用遮阳网盖住即可,工人只需定期在一侧固定投料,蚯蚓便会自动转移过去。
“蚯蚓能入药能做饲料,蚯蚓粪则是有机肥之王,市场供不应求。”2013年苏剑程在老师卓少明的指导下,租了15亩橡胶林开始蚯蚓养殖并获得成功。一亩橡胶林地每月可产蚯蚓活体400斤,蚯蚓粪12立方米,每斤蚯蚓活体保底收购价6元,蚯蚓粪每立方米300元,养殖户每月毛收入6000元。除去每月每亩4000多元的成本支出,每亩年纯收益达一万多元。
除了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苏剑程更看重蚯蚓养殖所带来的生态环保效益,蚯蚓粪可用于改良土壤盐碱化、提升地力。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引起的海水倒灌使海南省文昌市罗豆农场万余亩土地盐碱化,看着大片土地因海水倒灌盐碱化无法耕种痛心不已,苏剑程决定在这里开启他的蚯蚓粪改良土地盐碱化的试验。
他们的改良方法很简单,只要在盐碱地上一次性铺满5厘米厚的蚯蚓粪,再将20厘米厚的表层土壤翻整两遍,一亩地需要蚯蚓粪约15立方米。从2016年8月底结束的试验结果来看,使用蚯蚓粪改良的土地,两周后便可以种植空心菜、豇豆、丝瓜等蔬菜,而一旁的盐碱地仍无法耕种。苏剑程笑着说,看到盐碱地长出了蔬菜,周边村民们纷纷找到他们,希望在自家地里进行大面积试验。
“只有实现规模化养殖,才能做到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改良。”苏剑程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林下经济+生态循环+土壤改良”模式,尽快推进橡胶林下蚯蚓养殖规模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地力提升双效益。
胡诗泽:就近服务家乡 让家乡更美丽
“让‘就近服务家乡的模式在定安、在琼中、乃至整个海南得到推广,未来将不该止于海南。”胡诗泽说。
胡诗泽是海南省十大杰出志愿者,也是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的创始人。而这两个身份之外,他最自豪的是自己是海南省定安县次滩村人。从2002年走出家乡至今,他坚持返乡服务做志愿者。8年来,他把全部积蓄都花在了公益事业上。在胡诗泽的带领下,一支由近万人组成的大学生返乡服务团队坚持“为家乡做好事,为乡亲做善事”。
“我們想把13年来服务队‘就近服务家乡和陪伴孩子的经验向海南乃至全国更多乡村推广”。胡诗泽介绍说,“主要方式是通过扩大海南年轻人公益品牌和‘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项目的影响,大家只要认同‘就近服务家乡理念,那么再大的阻力也不算什么,关键是怎么唤起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一种对家乡、农村反哺的感情。”
秉着“让村民看见财富”的原则,胡诗泽借用返乡大学生力量和农信社平台,带领次滩村规范饲养种植新竹鹅和芋头,做到特色产品产业化。这样能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同时又能推广、宣传家乡的特色,为家乡做贡献。胡诗泽说,这种模式使大学生实现创业梦和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海南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宗旨: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
现在,胡诗泽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将次滩村建设成为美丽的民宿村而努力。现在正在忙碌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胡诗泽说,返乡青年为家乡做贡献可以从亲身力行和思想理念两方面进行,对于未能回故乡而在外面打拼的志愿者,可以利用很多机会学习外地建设农村的先进理念来为志愿活动和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让‘就近服务家乡的模式在定安、在琼中、乃至整个海南得到推广,未来将不该止于海南。”胡诗泽说。
杨凯:用设计再造黎锦
当他第一次亲眼见到黎锦作品,就深深地被这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吸引了。
在比赛中获得“行业领先奖”的杨凯,其实早已斩获很多创业比赛的奖杯。而之所以选择参加这次首届琼中县创业大赛,是因为他与黎族有着不解的缘分。早在大二时,杨凯就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黎锦,和黎族妇女学习黎锦制作。学校成立有关黎锦的科研项目,杨凯就曾作为领头人,带队深入海南近20个村落,其中就有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2015年,杨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海南黎之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3个月产值即达70万元。当他第一次亲眼见到黎锦作品,就深深地被这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吸引了。“黎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凯至今提到依旧非常感慨,“可是看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以及纯手工的提花工艺,简直令现代的大型提花机都望尘莫及。”
黎锦,是黎族妇女的作品;织黎锦,亦是男耕女织文化最直接的呈现。古老的黎寨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黎锦手艺传女不传男,男人如果学了,外出打猎会空手而归。尽管近些年有少数男性开始接触黎锦,但都是黎族当地人。所以,当内地小伙杨凯作为唯一一位外地男性来到黎寨学习黎锦时,自然而然成为当地妇女关注的对象。面对大家怀疑的目光,杨凯一点儿都不在意,他每天向不同的老师求教,学得认认真真。方言听不懂,就让同去的同学帮忙翻译,遇到问题反复求教、反复练习。很快,杨凯就掌握了制作黎锦的基本工艺和流程,随即开始学习一些更高难度的工艺。“最难之处仍在设计,而我们愿意发挥专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吸引更多人关注黎锦。”杨凯说。
怎样把黎锦这根古老的彩线拉住,并牵向未来?杨凯有自己的认识。除了采用植物染色打造精品黎锦外,杨凯还运用电脑绘制艺匠纸,用现代机器对织锦手工提花织机技术进行改良,“为了让黎锦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我们今年将主攻家居软装市场,同时开发有创意、有档次、有意义的旅游商品。”
后记:创业不仅是好点子,更重要的是创业者本身,能站在已经拥有的小成功上,关注到更大格局的带动扶贫、科技兴农、返乡服务和文化遗产保护,是这些心系琼中的创业者们最宝贵的品质。琼中青年创业大赛完美落幕,而醉美琼中的创业大旗,才刚刚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