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中心城市蔬菜市场价格形成的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17-04-03叶国伟聂友亮胡川江
叶国伟,赵 超,杨 坤,聂友亮,胡川江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
特大中心城市蔬菜市场价格形成的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叶国伟,赵 超*,杨 坤,聂友亮,胡川江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
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对蔬菜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影响蔬菜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探索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价格稳定的可行办法,为大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中心城市;菜篮子;蔬菜;价格;市场流通;影响因素
蔬菜是民生刚性需求的必需品,是人们每天不可或缺的必需产品。对于成都这样有着千万以上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抓好蔬菜价格平稳运行对于保障市场供给、保障农民收入增加、保障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正处于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需求水平提升、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等,都将促使人们对蔬菜品种和数量的需求增长,对蔬菜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任务十分艰巨。下面,我们结合成都市的探索与实践,对全国部分地区蔬菜市场价格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成都市蔬菜价格形成及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1 成都市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1.1 蔬菜生产情况
近10余年来,成都市蔬菜面积一直稳定在16万hm2左右,单产逐年提高,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6万hm2左右(其中:常年蔬菜基地面积约为2.33万hm2,复种指数为3;轮作蔬菜基地面积约6万hm2,复种指数为1.5),总产量达到540万t以上,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5.0%和16.0%,约占全国的1.0%和0.8%。成都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许多叶菜类、根菜类蔬菜均可露地越冬生产,四季以露地栽培的“大地蔬菜”为主,尤其是冬春露地蔬菜生产的独特优势,使成都市成为全国闻名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全市蔬菜中冬春菜占51.3%、夏秋菜占48.7%。全市共有14个大类,400多个蔬菜品种,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1.6%、茄果类8.9%、瓜类10.6%、豆类6.9%、芥菜类2.3%、萝卜7.9%、甘蓝2.4%、葱蒜类5.7%。尤其是成都市叶菜类蔬菜品种丰富,豌豆尖、菠菜、小白菜、空心菜、飘儿白、冬寒菜、苋菜等品种是成都特色叶菜,而且产量大,供应时间长,自给率达90%以上。
1.2 蔬菜销售情况
成都市蔬菜年总产量约为540万t,其中:鲜菜消费约275万t,加工消费约145万t,外销调出120万t左右。目前成都市城乡居民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约1700万人,每年蔬菜产品的需求量为300万t左右,由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会出现春、秋两个蔬菜供应的淡季,鲜菜消费市场缺口约为30万t,因此,成都市每年需从光热资源好的攀西地区以及海南、云南等地调入30余万t蔬菜,主要品种为茄子、辣椒、豇豆、胡豆、豌豆、大白菜、莲白等,以弥补季节性的品种不足,满足城市蔬菜市场品种供应的多样化需求。成都市是国内主要的秋冬蔬菜调配基地,每年由彭州、金堂等蔬菜产地向北京、上海、广州,以及西北等地区调运莴笋、芹菜、大白菜、甘蓝以及瓜类、豆类等蔬菜品种约120万t。
1.3 蔬菜市场价格情况
1.3.1 成都市蔬菜近年来价格走势 自2010年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国内蔬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成都市蔬菜市场价格也持续上涨。随着全国性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实施,经过各方努力,蔬菜价格有所回落并趋于稳定。2012年以后,成都市蔬菜市场价格趋于稳定。自2012年至今,成都市蔬菜价格未出现类似2010年前后的大幅波动行情。特别市2014年以来,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发布实施以来,成都市蔬菜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市场保障更为有力,蔬菜市场价格以各品种季节性常规波动为主,蔬菜总体价格趋于稳定。
1.3.2 成都市蔬菜价格与全国其他地区对比情况 目前,随着物流体系的飞速发展,蔬菜市场“全国一盘棋”的特征更加明显,某个地方的蔬菜价格受本地供求关系影响,更取决于全国总体市场行情。成都市蔬菜生产供给充分,但市场价格走势仍主要受全国整体走势影响,为客观反应成都市蔬菜价格水平,我们调研了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地区蔬菜市场价格情况,从以上各地价格调研情况来看,成都市总体均价处于中游水平。从部分大宗蔬菜批发价格对比情况来看,成都蔬菜批发价格基本处于以上各地区平均水平。
2 影响蔬菜价格的主要环节
蔬菜最终到老百姓手中,要经历生产-田间收购-批发-零售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对蔬菜价格有重要影响。通过在成都市蔬菜主产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宗蔬菜品种,通过调查,对蔬菜从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价格变动情况进行梳理,以掌握蔬菜价格从田间到餐桌的价格构成情况。
2.1 生产环节
蔬菜生产是影响蔬菜价格关键环节。以彭州为调查地点,以莴笋为样本,通过对蔬菜生产环节进行调查,汇总计算蔬菜生产成本与实际出售量,进而计算出蔬菜生产成本价。通过调查数据可见,莴笋生产成本平均价格约0.6元/kg,收购平均价格约1.0元/kg,种植毛利润0.4元/kg,人工与农资投入是成本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
2.2 批发环节
对莴笋、白萝卜进行批发环节调查,按照5t运量测算,彭州地区调查样本(莴笋)运往白庙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销售,运输距离15km左右。运费及市场销售成本是批发环节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运输与销售过程中的损耗也对成本构成一定影响。批发市场销量相对较大,蔬菜销售呈低利润率、高利润总额特点。
2.3 零售环节
选取成都市区蔬菜零售市场,对莴笋零售环节进行调查。零售环节成本主要为运费及市场摊位费,利润主要由零售商人力投入而来。上述蔬菜,进货价格到零售价格均有较大增长,但零售市场销量有限,零售市场蔬菜销售呈高利润率、低利润总额特点。
2.4 蔬菜价格构成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以莴笋为代表的大宗蔬菜从生产价格到最终市场价格形成情况基本明确。蔬菜价格形成过程中,生产成本与生产合理利润是蔬菜价格形成基础,销售环节特别是零售环节成为蔬菜价格增长的重要原因,流通销售成本与利润是最终蔬菜价格增长值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受人工、农资等价格波动影响,但总体变动幅度有限,蔬菜成本价格相对稳定。收购价格受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变动较大,正常情况下收购价格高于生产成本价,也可能低于生产成本价。收购价格将影响生产者的盈亏,但对批发与零售等销售环节影响相对较小。在传统销售模式下,蔬菜最终市场价格都将经历批发与零售等环节的较大幅度加价,使蔬菜价格从田间到餐桌出现较大幅度且相对固定的价格增长。
3 影响蔬菜价格的主要因素
成都市蔬菜价格同全国其它地区相同,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由于成都市蔬菜自给能力较强,本地区域内蔬菜生产需求情况对全市菜价影响较大,受全国性蔬菜价格市场行情影响应对较小。影响成都市蔬菜价格走势的因素仍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宏观经济因素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蔬菜价格保持上涨态势,这种涨价压力不全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同时由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利益决定的,是蔬菜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的正常复归,是一种恢复性上涨,是对惠农政策的积极反应。成都市蔬菜价格近年来主要呈周期性波动,整体价格涨幅并不大。随着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蔬菜价格未来仍有继续上涨可能。
3.2 生产成本因素
近年来,成都市蔬菜价格呈周期性波动,但从总体价格水平看,菜价略呈上升趋势。菜价上升主要受成本增加、供求结构变化、比价关系等因素影响,其中生产、流通、人工等成本的刚性增长是主因,蔬菜价格上涨属于成本推动型。随着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渐短缺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可能会继续保持上涨趋势,这将会给未来保持蔬菜价格稳定带来挑战。
3.3 生产模式因素
目前成都市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生产仍以个体生产经营为主,“小农户,大市场”仍是蔬菜产业的基本格局。种植信息不对称,大多数菜农按照“去年赚钱,今年多种”的思路安排种植计划,极易形成相似的预期,进而一窝蜂地盲目扩大规模,然后凭借个人的力量去为产品寻找市场。各蔬菜品种产量和价格呈周期性波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价格走势。
3.4 流通环节因素
流通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蔬菜价格。成都市蔬菜每年仍有相当数量需要从外地调运,流通环节对成都市蔬菜价格的影响仍然很大。根据前述调查,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而每一道流通环节均要发生相应的费用,主要由批发和零售两部分组成。流通环节越多价格上涨越多,流通环节的长短,取决于销售渠道的畅通度。近郊交通便利,流通环节较少,蔬菜价格上涨较少;远郊交通不便,转手环节多,蔬菜价格上涨较多。
3.5 行业配套设施因素
目前,成都区域内现有冻库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部分生产型龙头企业,蔬菜分拣、包装、存储等设施设备较为缺乏,蔬菜初加工及冷链设施仍待完善,蔬菜加工、仓储及运输过程中损耗仍然很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价格的价格走势。
3.6 其它因素
天气因素、节假日因素、品种生产季节因素等都会影响蔬菜价格。近年来,包括成都在内全国各地,干旱、洪涝、暴雨等极端性天气比以前增加,农业生产均受到了一定影响,尤其像蔬菜这类对天气更为敏感的农产品,每遇一次突发事件,价格变动尤为明显。每年的重要节日也对全市蔬菜价格有所拉动。另外,全市大宗蔬菜品种集中上市和主产期结束也对蔬菜价格有较大影响。
4 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维持蔬菜市场价格稳定的建议
为推动蔬菜产业良性发展,努力保障蔬菜供求平衡、价格稳定,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高蔬菜自我保障能力。加强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保证在一些特殊时期、流通不畅的情况下,有效避免蔬菜断档或者价格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规划和推进蔬菜生产科学布局,确保菜地最低保有量不减少,重点优势蔬菜产区应急供应能力不降低;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效益。进一步提高科技对蔬菜产业的贡献率,即应该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构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支持主产区建设园艺产品集约化育苗场和遗传资源保种场,加大对优质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四是进一步建立通畅有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服务对接,实现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降低蔬菜的生产和流通成本。进一步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抓好农贸市场、社区菜店、便利店以及超市的零售工作,切实稳定价格“最后一个环节”;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势区域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保障性基地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配套建设蔬菜产后预冷处理设施,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六是建立蔬菜价格应急预案,完善蔬菜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对蔬菜生产和市场流通的影响。
2017-03-14
叶国伟(1981-),男,经济师,主要从事区域农业经济研究与农产品市场运行分析工作。*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