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7-04-03吴容辉杨建波蔡竹萱严维唯赵鹏渊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吴容辉,杨建波,王 瑶,蔡竹萱,严维唯,赵鹏渊,彭 华(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新形势下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
吴容辉,杨建波,王 瑶,蔡竹萱,严维唯,赵鹏渊,彭 华*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成都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资源,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成都休闲农业的现状、发展历程、主要类型,总结提炼了成都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都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休闲农业;成都;对策研究
休闲农业是为顺应城镇居民娱乐休闲、回归自然和体验农家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长期以来成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1]。《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成都市2015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91亿人次,同比增长2.75%。实现旅游总收入2040.19亿元,同比增长22.64%。其中,成都市接待乡村游客9519.18万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9.75%,贡献近五成,实现收入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成都市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一三产业互动,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科学发展。
1 成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成都休闲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1987~1999年),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一部分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2]。以成都郫县农科村为代表,出现了村民以自家庭院为游客提供参观游览、花木采购、餐饮品茗、休闲娱乐等服务,形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形式;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9年),这一阶段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以成都的三圣花乡为代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连片开发态势,其规模和影响力远较传统的农家乐更大;三是高级阶段(2010年起至今),休闲农业产业进一步分化,以邛崃大梁酒庄为代表的省级休闲农庄,以崇州五星村为代表的美丽新村,休闲农业的发展进入依托农业产业的景区化,乡村旅游进入规模化、规范化和主题化发展阶段,投资更大,收益途径更多,抗风险能力更强。
2 成都市休闲农业类型
2.1 村落集群发展模式
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产品为主要旅游体验项目,通过介绍农耕技艺、农耕节气、农耕用具、农产品加工及游客亲自参与农耕活动等农耕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旅游模式[3]。乡土文化则是利用民间技艺、民间表演等,让游客感受乡土文化。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中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就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2.2 农家乐/农庄/农业主题公园旅游发展模式
以农家生活、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技艺、农业生产工具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和娱乐,以优美的环境、完备的设施、完善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4]。该模式利用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并配套系列旅游体验项目,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农家乐、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有低、中、高3个层次。截止2016年8月,成都市有星级乡村酒店93家,星级农家乐314家,发展省级示范休闲农庄20家,培育四川省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10个。
2.3 休闲农业+幸福美丽新村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结合灾后重建和新村建设,成功打造“农业科技园区+特色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小组微生”的幸福美丽新村发展模式[5]。农村建筑和产业景观化的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西部山区第一村彭州宝山村为例,通过新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已形成了集水电开发、矿山开采、林产品加工和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固定资产达98亿元。依托湔江河谷风光的生态本底和优美自然资源的发展潜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和高山休闲度假产业,实现了“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建成“领秀天府·幸福宝山” 4A旅游景区。
2.4 休闲农业创客基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号召下,2015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百村万人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鼓励具有创业意愿,有情怀有理想的创客群体投身乡村,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的导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创新乡村旅游产品,重塑乡村生态、文化与产业价值的模式[6]。乡村旅游创客可通过理念与技术创新,创造出与市场需求精准契合的高品质乡村旅游业。成都市近年大力推动创意农业、创客基地和特色商品的建设,现已获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家,分别为崇州市道明竹艺村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蒲江县明月国际陶艺村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2.5 科普教育旅游发展模式
即运用农业科技新技术,建立生态教育示范区,为游客示范农业生产、传播农业生产知识,开展自然教育和亲子体验项目[7]。如彭州蔬菜主题公园,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以高新农业科技为展示对象,将当地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向农业工作者、学生等社会群体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教园区。
3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休闲农业景观打造同质化
当前成都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缺少,表现为产品单一,规划设计雷同,同一地域类似项目扎堆上马,例如花海项目、民宿项目、康养项目和房车露营项目等均同期开工建设,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经营业态低端,以低层次的旅游产品为主。课题组对游客满意度调研结果发现,受访的600名游客中,86%对旅游纪念品、娱乐设施和项目不满意,认为休闲区提供娱乐项目雷同无特色,无购买和体验意愿。
3.2 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对成都市20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调研发现,70%休闲农庄投资者是跨界转行,对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产业的培植和经营,投入严重不足,这导致园区农业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形成农业资源与旅游元素的融合和良性互动。其经营业态多为餐饮、棋牌、垂钓和KTV等常规服务项目,缺少特色体验项目,导致吸引力弱,需求萎缩,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
3.3 农村景观城市化严重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建设进度,快速出效果,片面强调开发建设,仅重视新村建设、农房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轻视自然景观,大量建造人造景观或城市景观,导致全无历史文化内涵,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造成很大的冲击。
3.4 缺少经营服务型人才
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和农业后继无人已是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8]。当前,成都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差距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的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弱,500份问卷调研发现,76%的从业人员为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跟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形势;二是对农庄就近就地吸纳的村民调研发现,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周边村镇,大部分年龄偏大且以女性居多,服务不够细致,达不到顾客需求;三是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不好,以致大部分优势特色产业因为人的因素难以推进。
3.5 政府引导扶持不力
一是农业部门指导能力有限。休闲农业是是复合型产业,需多部门协调发展,然而目前各部门各自拟定负责板块发展规划,沟通不畅,行业间壁垒严重;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休闲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集现代农业、旅游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投资大、回报低,成都休闲农业专项财政投入不足,例如星级农家乐创建奖励较少,5星农家乐奖励仅为5万元,远低于创建改造的花费;三是资金到位率差。据反映,省级示范休闲农庄承诺的50万建设经费至今仍未能兑现。
3.6 休闲农业经营者负担重
农庄经营者普遍反映负担重,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地租高。成都周边流转土地租金均价为1000~1200元/667m2,如龙泉驿区大面镇地租达到4000~5000元/667m2;二是税赋高。农庄税费涉及土地使用权税、房产税、营业税,以及教育附加费和城市建设费等,种类繁,数量多;三是收费多。不少休闲农业经营业主反映,证照繁杂,收费繁多,动辄罚款现象时有发生。
4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成都旅游的主力军,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2016年上半年成都乡村旅游人数占比48%,但收入占比不足10%,游乐项目少、硬件水平不高和经营粗放等问题凸显。如何推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品质提升亟待解决。笔者认为,休闲农业根在农村,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为,一方面满足城市游客旅游休闲,体验“乡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统筹城乡,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共同实现小康的需要。成都是农家乐的起源地,“小组生微”新村建设模式的诞生地,有较好的休闲旅游文化底蕴和夯实的农业产业基础。当前成都发展休闲农业应在国家14个部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点,以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文化生态等多层面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做好“互联网+乡村旅游”的衔接,做好新媒体宣传营销工作,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对农村休闲体验的需求。
5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需秉承农业与旅游元素融合的理念,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位一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农村生活与体验项目融合,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牵着农民和市民、托着农村和城市、连着一产和二三产的特性;要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来谋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发展,避免同质化、大众化,防止“千村一面”;要将休闲项目的营运目标融入到休闲农业项目的前期规划,保证建成后项目能符合市场需求,提高项目的落地性和营运可持续性。
5.2 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休闲农业发展要坚持农民增收为目的,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休闲产品;要突出自然生态,体现乡土气息,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美丽空心村”造城运动,杜绝不良城市资本侵占农村资源的圈地运动,坚持始终把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着力点。
5.3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农业、旅游、环保和交通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建议成都市成立休闲农业领导小组,协调和制订成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的指导作用,通过制订成都市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5.4 依托农业产业研发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开发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基础,结合当地景观模式,充分挖掘自然山水、人文资源、传统村寨等资源特色,打造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景观,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心理和活动要求;要利用国家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特村寨建设和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建设契机,打造乡村艺术和文化气息,研发一批创意项目和产品,满足游客深度体验需求,在休闲中彰显个性,传承文化。
5.5 加强智慧旅游能力培养
为适应信息化新特点,休闲农业发展需提高智慧旅游营销能力。首先要完善硬件设施,实现游览核心区免费WIFI稳定覆盖;二要改善软件条件,建立便捷的网站和在线支付平台;三要建立休闲农业智慧营销管理团队,统一打造微信平台,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合理选择使用多种营销方式,借助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潮流,拓宽营销渠道,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四要加大新媒体营销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销售运输农产品或特色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增加游客的黏性。
5.6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建议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一批年轻农业骨干,采取综合措施做好4个方面工作:一是设定确保休闲农业继承者的专业基金会,鼓励大学毕业生、志愿者进入乡村从事休闲农业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普及农业科技;二是推进研修教育,吸引本土优秀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吸引其它行业人才来农村创业;三是充分发挥成都旅游高校人才聚集地优势,通过订单培养或继续教育等模式,为休闲农业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四是用好新型职业农业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
[1]杨锦秀, 蒲晓琴. 成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的对比研究——基于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2种模式[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10-314.
[2] 邹统钎.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 旅游学刊, 2005, 20(3):63-68.
[3]丁雨莲, 陆林, 黄亮. 文化休闲旅游符号的思考——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徽州古村落为例[J]. 旅游学刊, 2006, 21(7):12-16.
[4]赵国如, 周朝晖, 姜晓萍. 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探讨[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06, 22(6):7-11.
[5] 何成军, 李晓琴, 银元.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5):158-162.
[6]范子文.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6, 30(5).
[7] 林国华, 曾玉荣, 蔡子坚,等. 产业主导型休闲农业技术集成与模式探索——以福州龙台山农业生态园为例[J]. 福建农业学报, 2012, 27(6):647-651.
[8] 彭华, 欧阳萍, 李光跃,等.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来自四川省的实证[J]. 农村经济, 2014(10):108-112.
2016-11-29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对策研究——以四川为例”(项目编号:15SB0179);四川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成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11552035)。
吴容辉,四川旅游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四川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成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负责人。*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