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2017-04-03黄鹏

时代农机 2017年7期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黄鹏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中高职衔接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黄鹏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当前,中职学生通过技能高考渠道升学进入高职的比例在逐步扩大,很多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职学生也曾经或多或少学习过,那么中高职衔接以后,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该怎么教、该怎么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这类问题,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高职的《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根据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探讨了中高职衔接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1 中高职衔接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院校机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国内许多高校具有工程性质的机类和近机类专业,都开设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最近几年,中高职衔接的学生爆发式增长,更多中职学生通过技能高考升入高职进行再深造,然而,许多任课教师还在按照以前的模式对这些中高职衔接班级学生进行教学,并未注意到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普遍都曾经学习过《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那么在高职阶段,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就要有不同特点和创新。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感觉在复习以前学习的内容,教学效果就会不够理想。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就该课程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方法和设想,以达到有效提高中高职衔接机械类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2 中高职衔接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1)教学要求与目的的区别。中高职衔接下的中职学生已经在中职阶段学习过《械设计基础》这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中职阶段已经具备以下能力:①对机械运动的力学原理、机构的结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等方面的基础;②具备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特点和原理、设计和选用的基础知识,具有设计单机构及简单多机构机器的能力;③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而高职阶段的学习需要锻炼学生以下四个能力:①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同时能够对机械运动方案进行确定;②具有设计简单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③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④对机械设计的创新发展有所了解。由此可见,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培养方向是不一样的,而且中职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所以在目前中高职衔接还在使用普通高职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这本教材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上要从教学设计上更偏重于课程设计模块来适应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教学要求。

(2)教学内容上的特点。教学基本内容包括:①通用机构的结构原理:包含凸轮机构、平面(或空间)连杆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通用机构的运动特性、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机械平衡与调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②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计算准则、载荷、应力及许用应力的计算原则;③机械通用零件:包含连接零件,如键联接、花键联接、螺纹联接的种类、特点、性能和设计的基本方法;轴及其联接部件如联轴器、制动器、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的结构特点、运动原理及其设计(特别是其寿命设计)的基本方法,还包含轴承的选用原则和方法;④机械传动系统,如齿轮传动、带传动、蜗杆传动、链传动等结构特点、类别、性能、设计力一法与轮系的分析方法。可见,在内容安排上,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不能完全照课本内容宣讲,而是要按照教学内容分成相应的模块,通过模块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每一个模块上利用基本原理来设计计算,通过模块化的设计计算反过来督促学生对不理解的原理进行再次学习和提问,这样不仅解决了基础理论重复讲解的问题,也促进了学生通过模块化设计计算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3 中高职衔接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阶段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与高职阶段有较大不同,这决定了其在教学方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从高中阶段升学到高职的学生在以前是未曾学习过《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但是从中职升学进高职的学生在中职阶段是已经学习过《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仅仅是中职学生学习的这门课程所作的要求不一样而已。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在中高职衔接学生的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质量。

(1)将该课程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设计计算能力。对于中高职衔接的学生来说,中职阶段已经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已经学习过一次,在高职阶段重复学习对他们的提高已经没有更多的效果(当然除相关中职没有的内容外),所以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师,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设计,变灌输为自学,将课程相应的内容模块化,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例如齿轮减速器的设计计算,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机械设计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对应模块设计计算,反过来自学,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不仅对课堂有兴趣,还会通过这种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提高设计计算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和生产。

(2)教学内容上应与创新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正如前面所讲,平淡的、枯燥的理论灌输,除了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外,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前沿的机械设计创新结合,或者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计算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结合,不断大胆创新设计。也就是说,机械设计理论知识与创新结合是以后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发散思维通过创新来提升自身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创新相结合,让学生在机械设计创新的海洋里获取更多创新点、甚至发掘创业的好点子。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时候,也要广泛地收集机械设计的前沿知识,让教学更多的机械设计创新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理实一体。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习专业机械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机械设计基础》在教学中很可能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理论,像讲数学一样对公式、定理的证明进行详细推导,似乎只有讲出理论才能体现课程的科学性,而忽视其与实际的衔接;二是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把一大堆未经归纳和整理的标准、公式、结论、图表等都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完全不能消化,白白浪费时间。以上不良倾向都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表现,如果能够将这些公式、图表、标准的具体应用场合,特别是在专业机械的应用中给学生交代清楚,学生自然就容易懂了。比如讲带传动时,带传动的选择涉及到很多的公式和计算标准及图表,学生如果不知道其在具体应用中的作用,学起来思想上是有抵触的。在讲这个知识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到一台汽车发动机前,看看发动机旁边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有没有带传动,告诉他们这些带传动的作用,学生一下就对带传动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手段,是理论教学的补允和深化,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动脑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实际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才会动手去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会在机械设计中进行创新和结合实际。

黄鹏(1984-),男,湖北大冶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猜你喜欢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探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导入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研究与实施
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机械设计中减震降噪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