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间重构背景下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

2017-04-02王志强常乃军

关键词:重构文明空间

王志强,常乃军,孙 刚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城市空间重构背景下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

王志强,常乃军,孙 刚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体育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高度注重体育生态价值的文明形态,其实质就是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结合生态学的观念去对体育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太原市城市空间重构及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太原城市空间重构中体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惑,探索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城市空间重构;体育生态文明;路径

太原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又是一座迈向现代大都市的省会城市,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迁,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体育生态文明作为体现城市文明水平的橱窗,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能够展示城市发展的丰硕成果,提高城市的综合影响力;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不仅能够拉动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作为体育人文社会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已被广大学者广泛关注[1-3]。在城市空间重构背景下,探讨城市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有利于太原城市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1 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相容互合,协调发展,所得到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层面。体育生态文明就是把体育放进大生态的环境中,使体育与生态能够保持协调一致地发展。体育生态文明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体育生态文明倡导的和平、团结、友谊、进步充分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体育生态文明所体现的平等、公正、绿色、纯洁,提升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所推崇的高层次目标,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2 太原市城市空间重构背景

2.1 城市空间重构概况

城市空间重构是一种城市不断发展的综合反映,表现了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外部驱动和内部自身变化两方面,包括政策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与流动、文化发展、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城市空间结构相对稳定,但是也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城市空间的变化能从土地面积和分布变化上直接体现出来,也最直观。经过近5年的发展,太原城市常住人口已突破430万人,城市占地面积由5年前的290 km2增加到340 km2。城市建设依据绿色、低碳的生态原则,按照“双城、三组团”的发展模式,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园林绿地建设伴随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稳步推进。交通方面,近5年改扩建了武宿国际机场,新建了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太原南站),人们期盼已久的高铁列车正式运营。城市地铁1、2线已开工建设,几乎城市所有的主干道路、次干道路都进行了改扩建。公共交通方面,新建、改建一批场站,公交车全部更换为绿色环保的天然气和电车,城市所有的出租车更换为以电为动力的国产吉利轿车,筑起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2 城市空间重构动力因素分析

2.2.1 社会经济发展

太原是建国初期的工业基地,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利用强度。在太原市发展初期,城市空间重构主要体现在向外部延伸,不断向南新建新区。但旧城区用地利用率不高,发展教为缓慢,建设延伸主要体现在新建区之上。当太原经济发展到目前,已经度过了爆发式增长期。城市空间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自身内部的增进,包括建筑物建设以密为主,不断填充荒置用地。

2.2.2 政策和规划

政策的调整和规划对城市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山西省政府决定打造一个新的“一核一圈三群的”的方针,就是以太原城区为核心,对整个太原的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大升级和大发展。至今,城镇化率从82.5%增长到83.85%,城镇化水平不断攀升。根据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太原市城市规划纲要》在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强的方向性作用。

2.2.3 人口流动

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流动人口的增多不仅实现了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使各区域、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融入了太原的传统文化,让太原的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为重要的是给城市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建设人才和消费人群。在过去的5年,太原人口流动数量和速度都是非常大的,到2015年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已经超过430万人,在太原市形成了很强的集聚效应,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

2.2.4 道路交通

在过去的5年里,太原城市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建、改扩建了长风大街、龙城大街及周边环境,以汾河为依托多条道路调整翻新,建设路和并州路高架桥全线打通,桥梁建设日新月异,环城高速全程通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交通网络体系,不仅增加了城市空间的连贯性和城市内外间的人员往来,也为加速城市发展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2.2.5 社会文化

5年来太原市依托悠久的文化内涵,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动力,加速了城市空间的重构。例如,在许多原有建筑的机理和尺度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建筑本身风格形式的情况下,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化转换。

3 城市空间重构中体育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析

近年来,伴随太原城市空间的重构,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意识淡薄。这是当前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最大困惑。一些城市居民对体育生态文明概念的了解过于单一,甚至不少城市居民听都没听过体育生态文明。更有一些政府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对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浅薄,不担当,欠作为,严重阻碍着城市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2)生态体育管理缺失。体现在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普遍缺失,政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职能行使不到位,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流程不明。体育行政部门不作为,效率低下,缺少相应管理的长效机制,随意性强,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3)体育资源的严重匮乏。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良好的资源做后盾。虽然在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对体育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的加大投入,通过调节财政的方式,对体育场所与设施进行注资建设,但就目前而言,建设总量微不足道。

面对太原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阻碍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各种制约因素,探讨切实可行的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4-5]。

3.1 全面提高体育生态意识

在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背景下,体育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该突破的瓶颈是生态观念。提升城市居民体育生态意识,是形成其正确的生态体育思想、促成其生态体育行为的基本前提[7-8]。为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对所有从事体育的教师、教练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体育生态意识教育。包括:①在城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体育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利用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优势,把体育生态意识与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融为一体,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广大青少年的生态体育意识。②经常开办一些体育生态文明知识的讲座、研讨会,对城市从事相关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加以考核,增强他们的体育生态意识。③加强教练员体育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以科学、公平、干净、文明的训练竞赛理念去培养运动员,坚决杜绝赛场上的兴奋剂、严重暴力、打假球和冒名顶替等问题。④充分利用城市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介平台,加大各媒介对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力度,唤醒市民体育生态意识,树立生态化的健康观。

3.2 强化政府在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从生态的视角安排各类竞赛,减少因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新建体育场馆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在场馆的选址、建筑材料的甄选和场馆的装饰等各个环节,都要保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在场馆建设上重视使用绿色材料和节能设备技术,加大对新建塑胶体育场地的审核力度,坚决不能让“毒跑道”污染周边自然环境,毒害在此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把环境绿化、公共卫生间、垃圾回收点的建设纳入新建体育场馆的配套工程,提升城市生态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2)规划建设新的社区必须要有相配套运动场地,政府一定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让这项方便于社区居民参与健身锻炼的生态工程确实落根。另外,政府要激励城建部门在城市观光旅游景区和市民休闲郊游的热点区域建设一些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刺激性比较强的生态体育活动场区,尽量满足城市各类人群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以此增强他们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心情愉悦地参加到健身锻炼的行列中去。

(3)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对建设、生产生态化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的企业集团提供政策的支持与财政上的补贴,以行政权力干预城市的公共健身场所向社会开放,全面向城市居民提供公共体育资源。

3.3 建立健全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在城市空间重构中,根据太原市实际情况和政策体系,使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跨部门、综合的体育生态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监督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让日常检查考核形成常态,确保城市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6-7]。另外,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从管理、实施、监督、评议等多方面吸引公众群体参与到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从单一的依靠管理模式向全社会共同参与模式转变,更加有效地推动体育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

3.4 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体育生态文明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在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地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原因有:其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够为广大城市居民了解体育,了解体育生态,了解绿色健身提供了更加广泛和便利的信息平台;其二,随着现代建筑科技的日新月异,一大批新的设计技术和绿色环保材料应运而生,对城市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体育场馆的绿色照明,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重复利用,游泳池水的循环使用,塑胶跑道、运动地板的无毒化)。其三,现代监测手段的广泛运用,对体育场馆、城市社区健身活动区域的环境监测更趋精准化,能够有效避免类似噪音、毒跑道对人体的伤害。

3.5 借鉴国外生态体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行动,尤其是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更为注重体育的生态化发展,也因此制订了一系列较为科学、规范的法规和实施流程,生态体育建设成效显著,并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赞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发达国家在生态体育建设中的做法,正是我们目前建设生态文明,快步奔向小康社会所需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加以汲取和创新[8-10]。

4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础。伴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设体育生态文明亦已成为时代的深切召唤。在城市空间重构中,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在展示良好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邓跃宁,陶慧林,黎勤,等.生态体育的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7):35-36.

[2]李凌.体育生态化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4):1-5.

[3]陆小成,骆慧菊.生态文明视域下体育产业低碳化研究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33-35,47.

[4]杨文.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张春鹏,王亚丰,佟玉凯,等.丹东城市空间重构及其驱动力[J].辽东学院学报,2015,22(4):294-301.

[6]刘凤香.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角色定位和发展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1-3.

[7]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15(7):20-23.

[8]马阳旭.城市体育与城市互动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2):148-149.

[9]楚丽娜.生态体育的内涵、特征与建设思路[J].前沿,2012(7):127-128.

[10]叶静丽.基于太原市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27):17-19.

Study on the Basic Route of 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 Spatial Restructuration——A Case Study of Taiyuan City

WANG Zhi-qiang,CHANG Nai-jun,SUN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progressive virtuous cycle where there are harmony,coexistence,common pros⁃perity,economic prosperity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and it really a whole new civilization view⁃point.The essence is to study sport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y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y discussing the confusion of spatial restructuration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ports spatial restructuration in Taiyuan city,the issue explores the route of 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rb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oute

G80-05

A

1674-0874(2017)03-0073-04

〔责任编辑 王东〕

2016-11-23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4041057-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YJC890031]

王志强(1965-),男,山西大同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重构文明空间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请文明演绎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漫说文明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