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事”一代》解读苏联解体原因
2017-04-02赵晓洁
贾 捷,赵晓洁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从《“百事”一代》解读苏联解体原因
贾 捷,赵晓洁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百事”一代》是俄罗斯作家维克托·佩列文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由一个广告业内的无名小卒发展成为一个大权在握的广告业老板的成功经历。小说中主人公在商业社会中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反映了1990年代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问题,同时也折射出1990年代俄罗斯社会巨变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百事”一代;俄罗斯;苏联解体
维克托·佩列文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文坛极其不景气的情况下,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他被称为当时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著名、最神秘的一位。其数部中长篇小说陆续推出,受到了国内外各个阶层的推崇,可谓当今俄罗斯严肃文学中“唯一的畅销”。其畅销的作品中除了这部《“百事”一代》外,还有《黄色箭头》、《昆虫生活》、《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等。他的作品之所以畅销,首先在于其作品都是反映“最新”的现实生活,主人公多是些最具“时代特征”的现代青年。如《“百事”一代》中主人公瓦维连·塔塔尔斯基是一名广告人,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职业。其次,他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随意、机智,并带有讽喻和调侃意味,作品渗透出的“后现代”生活态度(即一种非常随意和无所谓的心态),为俄罗斯青年所喜爱。最后,在于成功的商品营销策略。商业化的炒作、宣传活动使作品销量大增。当然,不可否认其作品本身也颇具魅力,作品深刻剖析了苏联解体后西化浪潮中俄罗斯人的心理状态,并表达了作者对此独到的见解和“大智慧”。《“百事”一代》正是这样一部全方位反映20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和精神探索的文学作品。
《“百事”一代》写的是一个名叫瓦维连·塔塔尔斯基的知识分子在商业社会中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书中主要描写的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瓦维连·塔塔尔斯基这一小人物在广告业内由一个无名小卒发展为一个大权在握的广告业老板,可谓是一部“成功史”。他先后在多家广告公司工作,为许多商家创作了独具俄罗斯审美需求的广告,期间他目睹了多次暗杀,接触到所谓的社会商业精英。随之,主人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失去了自我,由一个不谙世事的俄罗斯纯文学爱好者异化成一个渴求过“双重生活”的人。他放弃了对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捍卫,一心专注于对金钱物质的贪婪追求。主人公这一形象是对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百事”一代的真实写照。而所谓的“百事”一代喻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俄罗斯人,他们喝着百事可乐,吃着油炸薯条,读着欧美书籍,行为思考截然不同于其前辈,泛指受欧美西方文化影响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俄罗斯年轻人,也隐喻着当代俄罗斯在民族道路和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倾向与艰难选择。[1](P38-43)
“百事”一代从小接受西方思想,成年后又在模仿西方社会制度的环境下生活,这一代人身上必然出现了不同于前苏联人的特点。在思想上他们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把被曲解的人道主义奉为真理。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观念从事社会活动。人变得虚伪、无德、唯利是图,人与人交往的目的也不再单纯,相互视为可以利用的对象。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时,极尽谄媚,趋炎附势;而面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则敬而远之。
透过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可以直观地了解到1990年代俄罗斯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民思想的转变过程。
苏联解体后,人民曾一直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想破灭了,他们不再相信永恒的信仰,也对“乌托邦”未来世界失去了信心,而曾经在电视上攻击的西方民主思想,如今却被大肆渲染,人民抛弃了“苏维埃精神”,却无新的民族思想(即所谓的“俄罗斯思想”)取而代之。伦理瓦解,道德堕落,文化庸俗,对金钱进行着不择手段的追求。正如小说主人公塔塔尔斯基偶遇做广告的大学同学莫尔科文,在同学的怂恿下步入广告业。他起初在几家小广告公司工作,凭借着自己玩文字游戏的功力为国内外许多著名商标撰写广告词和脚本,之后进入银行业信息技术委员会逐渐接触到广告业,“有幸”了解到整个社会的黑暗内幕,最后他顺应环境成了大权在握的广告公司老板。他在发迹中失去了自我,变得厚颜无耻、目无上帝,把金钱作为衡量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他学会了如何投机取巧,如何抓住现实中的“目标群”,懂得如何讨得大众的欢心,从而使广告获得更多的金钱利益。他在创作关于西方产品的电视广告时,结合了本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价值追求,以达到吸引受众群,激发购买欲,使人的生活和感受达到“心理共振”的目的,达到“催眠”人的效果,让消费者认为购买了该产品就会得到快感、幸福,使人只关注“金钱”这一虚拟的“第四维空间”,同时也使人在消费中走向自我毁灭。主人公塔塔尔斯基成了带领人们走向毁灭的领路人和罪魁祸首。
塔塔尔斯基的“成功史”不仅反映出了苏联解体后知识分子的异化,更映射出整个时代变迁后俄罗斯思想价值的差异变化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解体后的俄罗斯处在社会巨变的转型期,同性恋、暴力、吸毒、道德沦丧、精神家园丧失等充斥着俄罗斯社会。小说主人公便是一位瘾君子,他通过吸食毒品后产生的幻觉来获得快感。文中的毒品交易公然出现在酒吧,被保安察觉后却未被举报逮捕,反而得到了善意的提醒,可见人性的败落。在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并非是对社会变迁的评价,而是生活水平问题。简言之,人们只关注“怎么挣钱”,“如何享受”诸如此类的问题。如小说中所写:人们通过对金钱苦心追逐、放肆消费的过程获得快感。而随着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不同阶级的矛盾也被逐渐激化。相较而言,苏联时期实行公有制经济以及按劳分配制度,贫富差距较小。苏联解体后实行私有化经济,形成许多金融寡头,他们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甚至操纵着国家政治。当时俄罗斯没有正常的法律环境,人们的道德和职业素养不足,公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与法律意识薄弱,在这种体制下发财的是那些毫无职业道德底线,内心充满贪欲的投机分子,他们“摇身”变成了资本家。这必将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以金钱的多寡划分出的社会阶层,使得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基于人类如此“行径”,作者假想出俄罗斯人甚至是全人类最终的走向。在文中作者用“巴比伦塔”这一意象预示未来人类社会的悲惨结局,反映出乌托邦思想渗透的恶果。
巴比伦塔通常象征着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在文中它又被作者赋予多层象征寓意。首先,巴比伦塔字面上含有“混乱、弄混”的意思,巴比伦塔的“混乱内涵”对应20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混乱”。“巴比伦塔每次的出现,背后都隐藏着上帝的影子,但上帝却从未正面现身。”[2](P19-20)由塔塔尔斯基吸食毒品产生幻觉后给上帝所做的广告脚本可见,他把上帝定义为一类“可靠先生”——拥有豪车的有钱人。金钱成了上帝的替代品。其次,作者用巴比伦塔这一意象象征现代社会的欲望之塔,人们把目光聚焦于消费之火中,在消费之火给予人微薄欢乐的同时,将人焚烧,使人类走向自我毁灭。而现代社会的电视和广告等大众媒体正是加速人类毁灭的“催化剂”,是强权排挤自由、毒害人们思想的工具,驱使人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失去活着的意义。在《“百事”一代》中,主人公正从事广告人这一职业,接触着电视、广告,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欺骗性。
总之,作者持有的是一种“反乌托邦”的情绪,对人类生存状态充满忧虑,认为人类未来必将会因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自身的无限贪欲而走向灭亡。
在《“百事”一代》中,作者也表露出对苏联解体的不满态度以及对苏联解体原因的一些看法。
“百事”一代的青年时期,正值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政治上的改革似乎又回到了斯大林的老路上,个人崇拜、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他大量提拔任用自己的亲信,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最终形成了各个利益集团和官僚特权阶层,导致当时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国家发展到此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他本人却自我催眠幻想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文中讽刺道:人们开始了对苏联的复兴和改善,苏联被改善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竟停止了存在。可见作者对勃列日涅夫的社会改造是相当不满的。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打开”了新局面。许多人把苏联的解体归结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片面,但有一定道理。《华盛顿邮报》的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凯泽曾写道:“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他使自己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东欧地区推翻了苏维埃帝国,他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并吞噬了人类大量财富的冷战。”[3](P244)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把对极少数人的无产阶级专政偷换演变为对绝大多数人的资产阶级专政。之后又引入多党制,从根本上取消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苏共自动放弃了对国家的领导权,这就为戈尔巴乔夫等人实行多党制,彻底背叛党的宗旨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消除了障碍。
最终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被葬送了。其中,上层领导人在政治上的变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苏共党内的特权阶层早已丧失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试图把国家财产占为己有,因此相互勾结促进改革的推行。“人们乐于相信,掌管合同签订权的党的官僚拿了钱后,他那颗已放弃共产主义信仰的灵魂也就真心实意地爱上了这种冒着泡泡的黑色液体。”正是小说作者对当时官僚阶级的讽刺。
由此可见,佩列文认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足、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党内部的腐败是导致苏联解体政治方面的重要因素。
苏联在战后依旧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上台的领导人进行多次改革也未改变这一经济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正值1973年石油危机,世界石油价格翻倍,苏联作为一个能源大国,开始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来发展重工业以拉动国家经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却忽略了民生经济,无视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依旧沉浸于资源的大把红利上。片面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的作用必然会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畸形,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影响了苏联人的生活水平。
之后,戈尔巴乔夫推行私有化,试图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基础。到叶利钦时期完成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未完成的“国有资产的产权私有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秩序极其混乱,形成了许多金融寡头,他们掌握着俄罗斯近百分之五十的经济命脉,控制着银行业和新闻媒体,并在政界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拥有巨额财富的寡头们呼风唤雨,左右着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大局。《“百事”一代》中塔塔尔斯基在银行业信息技术委员会工作,因此能够接触到电视、广告。电视上所播放的内容被资本家、政治家所操控,总是播放一些虚假的新闻消息。广告脚本中也有反映恐怖主义和金融寡头在“垄断台”上谈论瓜分财产的内容。此时由于国内生活必需品紧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大街上流淌着“奔驰”和“丰田”的车河,外国名车车河中的苏联破汽车像是垃圾,表现出了国货不被人们所青睐,单纯依靠进口的畸形经济使得国家发展举步维艰。
从中可得,作者认为市场秩序的混乱、金融寡头操控国家经济、过度依赖进口导致国家经济发展趋于畸形,间接对苏联解体产生影响。
佩列文在《致中国读者》中写到:“《“百事”一代》这本书所描写的不是社会的转型,而是智慧的转型,这智慧在忙于解决现实生活急速变化条件下的生存问题。”[4](P1)作者所要传达的道德主题是不能去操纵别人的智慧,也不能让自己成为此类操纵的牺牲品。因此在书中可以读到许多关于人自身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
尽管苏联时期,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控制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处理反党言论,但仍无法阻止西方意识的渗透。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受经济、政治畸形发展的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产生麻木和失望之感。此外,当时走私和黑市交易成风,洋货的非法入境与交易以及洋文化的泛滥猖獗,与苏联意识形态进行“交锋”。也正是在此时,苏联人民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对党和国家产生不信任,想通过效仿西方获得自救。《“百事”一代》的主人公名叫瓦维连·塔塔尔斯基,其名字来自“瓦西里·阿克肖洛夫”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这两个名字,体现了塔塔尔斯基的父辈就已在心目中调和着列宁的理想和阿克肖洛夫的自由思想,这预示着主人公人格分裂的出现。而塔塔尔斯基为这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名字感到难堪,而谎称父亲因迷恋东方神学给他起的近似古代名城“巴比伦”之意的名字。
此时整个苏联社会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不论是政客还是普通民众都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寻求新的出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试图一步步瓦解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提出思想的多元化,要求“批判禁区”,重新审视传统历史。自由派的境内外私有资本和权贵势力掌控种种媒体,新闻、报刊成为其宣传鼓动工具。他们走上电视屏幕,揭露苏联历史的所谓“空白点”,否定歪曲历史,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大造舆论,直接造成整个苏联意识形态的混乱,更甚于使党逐渐失去正确统一的指导思想,苏共的性质随之发生根本变化,使资产阶级思想成为其指导思想的一元。《“百事”一代》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形:电视上展现的还是那几张脸,近二十年里,他们已让所有人感到恶心。如今他们所说的,恰好是他们从前所攻击的东西,只不过说得更大胆、更坚定、更激进了。这种现象被主人公所不耻、嘲笑。如此大肆宣传导致大多数人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无所适从。如小说中沃夫契克想雇佣塔塔尔斯基写“俄罗斯思想”,因为俄罗斯此时更像是文化上的落后种族,失去了苏联时期的思想指导,除了金钱之外,没有了任何思想。沃夫契克说:“车臣人有民族定位,我们却没有。因此,他们就拿我们当粪土看。”可见人们意识到民族思想、民族定位的重要性,但就塔塔尔斯基绞尽脑汁思考俄罗斯思想却一无所获的情形,便能理解作者提到的“俄罗斯人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人不得不努力地获得诸多猴子的特征”。[3](P2)
作者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强烈谴责了当时对西方思想全盘吸收、崇洋媚外的行为,甚至把俄罗斯人比作爱模仿的猴子。正是抛弃本国传统文化,人民思想被目的不纯的反党者“改造”利用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中国和苏联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建国前后我国也曾多次向苏联学习。面对苏联的解体和解体后俄罗斯初期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由此找到两国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在政治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贪污腐败采取严厉打击措施,遵循“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原则。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国家又要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传承方面,必须践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视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正确的价值观念。
苏联已尝到了西方意识渗透的恶果。当今,面对西方仍未停止的“和平演变”策略。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抵制不良的西方文化入侵。
[1]王树福.佩列文:一个后苏联时期的文学标本[J].俄罗斯文艺.2013(03):36-43.
[2]任明丽.《“百事”一代》的身份之谜[J].外国文学.2010(06):25-28.
[3](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姚强译.苏联的最后一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俄)维克托·佩列文著,刘从飞译.百事一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裴兴荣〕
From“Pepsi”Generationto Interpret the Reasons fo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JIA Jie,ZHAO Xiao-jie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Pepsi”Generationis a Russian writer Victor Pellevin's novella.It describes the hero who developed from an advertising industry to a power in the grip of the success of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boss.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the commercial society reflect the social,political,economic and ideology of the Russian society in the 1990s.It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changes in Russia in the 1990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Pepsi”Generation;Russia;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511.2.074
A
1674-0882(2017)05-0064-04
2017-04-25
贾 捷(1968-),女,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赵晓洁(1965-),女,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