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生存策略
——以永年标准件小微企业为例
2017-04-02郭星华韩可一
郭星华 韩可一
夹缝中的生存策略
——以永年标准件小微企业为例
郭星华 韩可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对永年标准件行业的个案研究,尝试回答“小微企业何以生存”这一命题。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构成了标准件小微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处境,他们采用拼凑式策略求取生存,利用差异化策略抵御风险。通过集群状态下的低生产成本、乡土关系下的低交易成本以及向社会转移的外部成本,获得了夹缝生存的动力。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查遗补漏”的作用,源于自身的竞争优势体现,也是当前中国特殊体制下的产物。
小微企业;标准件;生存策略;企业成本
寻求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追寻的一个目标。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遍布于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对于推动国家和地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企业释放的经济能量直接影响着改革发展的步伐,重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自身需要与必然选择。受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限制,我国企业群体在规模和结构上同发达国家存在明显不同:小微企业数量庞大。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169.87万户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6.57%①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摘要)》,《中国工商报》2014年3月29日第003版。。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他们和大中型企业共同构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同的企业在贡献经济力量的同时,也日益呈现出大中型企业象征实力、小微企业代表活力的特色格局。
由于小微企业门槛低、创办周期短,近些年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成为经济发展领域中的亮点。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3.1亿人,其中初次创业小微企业占新设小微企业的85.8%,新设小微企业周年开业率达70.8%,近八成开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②《工商总局发布2016年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有关情况》,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网,http://www.saic.gov.cn/sj/tjsj/201701/t20170119_234706.html.小微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多的同时,散发出活跃和生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小微企业如何在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平稳的发展态势?这正是本文试图要探讨的。
一、“企业何以生存”
任何关于企业生存研究的历史追溯,都难以撇开社会分工这一逻辑起点,它始终作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研究者们所关注。早在亚当·斯密对制针厂的描述中,就展现出基于劳动分工获得的生存优势,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社会财富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③[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陈星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5页。。马克思也揭示出,源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围绕于剩余价值获得生存和发展。可以说,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出现,使每个企业承担着一种细小的分类,而大量企业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繁荣。这一认识和判断构成后续相关理论形成的源泉。
事实上,“企业何以生存”表现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前人学者致力于纳入到不同的分析框架中给予理论解释。在马歇尔的“地方性工业”的考察中,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求取生存抱团发展,共同为完成某一产品而结成群体,这样便能够获得集群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即共享劳动市场、技术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机构。①[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此后,一些学者从资源优势、运输成本、需求市场等要素出发,强调地理区位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合理的区位不仅需要秉持最小的运输成本,还需要接近市场,在减少运输距离和费用的同时,还能降低销售价格以及增加销售量。②[德]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2-33页。当然,无论是强调哪一种要素配置,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都会映射出最佳规模,未达到或超出最佳规模都会面临成本的上升,导致规模不经济,这就使企业赋含了“边际效益”的色彩。通过对企业的性质及类型的反思,科斯发现了生产成本之外的交易成本。传统的成本曲线并不能彻底地解释企业的效率与规模问题。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受市场、管理及组织等促成交易达成因素的影响。③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1937, 4(16):386-405.由此,节约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加深,企业的交易频率不断增加,交易费用也在不断攀升。由于交易成本与地理距离存在密切联系,这就促使了具有强烈愿望和经济联系的生产企业向某一区域集中。④A.J.Scott.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Division of labor, the Firm, and Spatial Process.Economic Geography, 1986, 62(3):215-231.尽管上述分析在着眼点和思路上有所差异,但都是通过经济理性剖析出企业生存的一般逻辑。宏观静态的视角以及有限因素的考量,不可避免地将其推进一种理想化的境地。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一般逻辑不能完全胜任对企业生存的现实理解与服务需要。
鉴于理论归纳的生存逻辑,企业在具体情境下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经验色彩的现实问题。小微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日益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于2011年6月出台《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依据行业类型中的从业人员和营业额,明确了小微企业的标准划分。郎咸平将小微企业明确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四类类型,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随着企业市场环境的动荡和现代柔性生产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也在规模经济的大潮中获得了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⑤陈建林:《我国微型企业成长中的社会资本分析》,《求实》2005年第2期。虽然小微企业的生存难、发展难被学界视为一种“经典困境”,但他们作为最活跃的经济主体,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和创新。这种弹性生产得益于空间上的集聚,在集群状态下分工协作以降低成本,进而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⑥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小微企业何以生存”这一命题。已有研究倾向于将小微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缺少行业性质的划分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地域针对性,在生存策略的解释上陷入到被动、机械的泥淖中。为避免“只见企业不见人”的解释困境,以微观动态的底层视角去捕捉和挖掘企业生存的具体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夹缝中的生存策略
(一)永年标准件的历史与现状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北郊的永年,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2016年9月实行撤县划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以生产、销售螺丝和螺母而闻名,继而通过发展标准件成为北方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孕育并诞生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微企业。追溯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前线战争,睢宁、朱庄等村的铁匠自发学习技术打造螺丝,修理前线破损的枪械,连接固定军用物件。解放后,这项任务成为支援农业生产、发展集体副业的主要内容,当地生产队组织富余劳动力生产螺丝。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队的解散,原本在集体用烘炉锻打螺丝的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凭借自己熟练的技术和在外的业务关系,开始从事个体户经营,很快成为发家致富的第一批从业者。在乡土关系的影响下,各家各户纷纷效仿,规模不断扩大,在自家生产螺丝、去路口摆螺丝摊、到外地销售螺丝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双向推动,螺丝的种类越来越多,标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标准件生产、加工和销售相关的小微企业迅速增加至近万家,加速了集群化的趋势。
目前,当地标准件行业的生产、销售网络涵盖了30多个村落,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0万。其中,拥有注册的生产企业4200多家,销售公司达2000多家,外埠经销门市遍布各省,常年在外地从事标准件的经销人员达10万余人,产品也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根据2016年数据显示,永年标准件产量达到289万吨,产值189亿,产销量约占全国的45%。①数据来源于邯郸市永年区标准件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2016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分析及2017年工作谋划报告》。长期以来,标准件几乎成为当地的一个代名词,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万人搞生产,十万大军出永年。千辆大车搞物流,家家户户当老板”,这段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准件行业景象。
(二)标准件小微企业的特点
1.行业门槛低,生产要素相对简单
利用农闲基础解决生计困难的工业,是中国传统乡村工业的一种基本形式,有着自己的独特性。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7页。由于发轫于农村地区,永年标准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以家庭作坊和小型微型企业为主,从事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关的标准件生产,它对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素质等要求都不高。他们的资金投入一般在十万元到三十万元之间,个别家庭作坊甚至低于五万元,显示出较低的行业门槛。从以前的小烘炉手工锻打到今天的多工位冷镦,只要置办几台可以负担得起的机器,购买一些原材料,放在自家闲置的院落和房屋,就可以快速地投入生产。低资金门槛以及简单生产要素可以形成快速复制的模式,促使了标准件小微企业在当地的扩张。
2.专一化生产,分工协作组建网络
螺丝作为典型和普遍的标准件产品,由螺帽和螺栓结合而成,但它并不是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生产出来。每个小微企业将目标产品拆分,定位于一个细小的分类领域,负责单一的组件或产品生产,再加上螺母、螺栓、膨胀栓、钻尾丝等标准件产品型号众多,使得每个企业之间的生产任务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资金、规模有限,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从原料到商品不具备独立生产和加工的能力,每个工序分别由多个小加工厂来完成,他们只投入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专业化程度高,这也就催生了拔料、打母、打栓、加工、镀锌等标准件工厂的出现,每个厂坊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共生协作关系。他们根据目标市场形成了一个产品分类、规模分层的生产网络,有自身清楚的产品定位。
3.个体家庭经营,运作依赖乡土关系
正如信任、情感等人的非理性因素镶嵌在经济行动之中③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481-510.,标准件小微企业依赖于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家庭经营,夫妻共同运作。一般由丈夫负责生产,既充当工人又担任管理者,妻子则负责联络和销售。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会从村里聘用二至五人负责专门的生产、装配和运送。企业主之间通常是亲戚朋友或街坊邻里,这种关系在当地社会表现出天然的稳定性,企业之间彼此具有较强的信任感,经济来往缺少严格的书面凭证,大多通过口头承诺合作。熟人社会赋予了标准件行业内部发达的人际关系,小微企业共享着生产、销售及市场信息,在生产销售中具有敏锐性,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快速地做出决策,展现出动态灵活的竞争优势。
(三)标准件小微企业的生存策略
1.求取生存的拼凑式策略
不可否认,无论是规模效益还是专业技术,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人员素质,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优势地位。他们以高精尖产品为目标,凭借着大批量、一体化的生产和加工占据了主流市场。而小微企业规模和产值较小,产品种类单一,不具备单独与大中型企业相抗衡的能力。
“我这里有三台机器,有一台还是二手收的。平时就专打六角螺帽,备着几个模具按客户要求变换型号,但只能打螺帽。河北铺这边各家各户都有厂子,产品有上万种,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产品。我亲戚在隔壁做栓的,还有几个发小是做膨胀栓和焊钉的。家里地方小,规模也小,都是接一些小单,几十斤几百斤的(螺)母,配上(螺)栓一起卖。客户如果要别的产品,就联系其他人做,反正村里都是干这行的,谁卖什么大家也都知道。他们有单子也会分给我一部分,谁有单子谁就电话联系。我这里活儿多的时候,客户要货要的急,单子接不了就摊给其他人。没活儿的时候,机器就歇着,联系别人找单。”(被访者W)
为求取生存,标准件小微企业在原材料购买、订单分包、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拼凑式策略。在原材料购买上,面对上游钢铁厂大批量的原料供应,单个小微企业在流动资金和生产能力上无力去应对整车的原材料,他们通过乡土社会的熟人网络,与其他生产企业共同处置和消化;在订单生产上,由于每个企业只负责一种产品甚至一个部件,面对市场的多元产品订单,需要不同企业的产品组合装配才能够交付订单;在产品运输上也通常采用最经济的办法,寻找外埠经销地一致的企业,共同拼车运输。标准件小微企业从原材料到产品呈现出拼料、拼单、拼货、拼车的特点,通过拼凑式的策略求得生存。
2.抵御风险的差异化策略
市场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标准件位于钢铁产业链的下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传导的影响。产能的过剩、市场需求的不足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任何风险都将直接导致并威胁标准件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标准件小微企业利用差异化策略来应对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中型企业专注于市场份额较大的标准件产品领域,例如汽车、铁路、建筑、精密仪器等等。为躲避激烈的市场竞争,小微企业挑选大中型企业不愿涉及的产品领域,将目标锁定在市场的低端价值链产品上,满足初级市场的需要。他们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来灵活地把握市场机会,填补市场需求存在的缝隙,赢取利润。另一方面,为躲避重复生产,避免同型号产品扎堆现象严重,小微企业之间各自扩大产品的差异性,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上生产加工不同的产品,促使标准件产品多达上万种,衍生出不同类型的企业。不仅如此,他们根据客户需要满足独特定制,促使了产品从标准件向异形件的发展。
“很多型号的产品,我们不敢做,也不想去做,做了就赔本。比如有些标准件需要的机器工位大,我们家里都放不了那么大的机器,或者资金规模抵不上的,都没法做。大企业有优势,但不能面面俱到啊。你搭个菜棚车棚用的螺丝不一定要和汽车轮胎用的螺丝一样,那样的话,性价比就太低了,谁还买啊?我们就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的低端产品,做他们不做的,比如订单批量比较小的产品,他们不愿意更换模具去接,我们就去做。还有就是产品质量稍微低点的,他们不太好控制成本,也不太好销售,我们可以啊。有时候会根据顾客要求,做一些异形件,现在手头里是来自美国的单子,按照他们给的图纸生产。”(被访者Z)
从永年标准件行业可以看出,在大中型企业争夺市场的夹缝中,标准件小微企业寻求到自我生存之道,利用拼凑式、差异化策略来获取竞争优势和利润机会。面对如同毛细血管般的需求市场,他们发挥了“查遗补漏”的作用,对整个市场做了有效的补充,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他们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改变了农村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还对增加就业、推动城镇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存策略的成本探析
任何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实际经营中的成本和利润。夹缝中生存的标准件小微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并不是以资本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为最优目标,而是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解,努力压缩成本,以获取高于市场的平均利润。他们在共生模式下衍生出一套系统的低成本模式,获得韧性生存。当然,这一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非理性的,基于其所处的地方社会背景以及行业特点,它依然遵循的经济理性,并且带有一定的必然性。针对这种必然性,我们分别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第一,从生产成本来看,集群状态下的标准件小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低成本优势”。
视所有经济活动为唯一目标的现代经济学,将生产要素中土地、劳动以及资本当成手段①[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李华夏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和中国农村地区的手工业相似,早期标准件的生产活动设置在村民家中,通常在院子里搭上工棚或收拾出几间闲置房屋就可以成为生产场地,节约了土地费用。随着机器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一些村民选择在自留地里盖起厂坊,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基础设施相对简单,只需拉根电线通上电,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产需要,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厂房租金。
在机器设备的购买和选择上,小微企业主对先进设备的需求程度并不高,市面上流通的二手设备也通常会成为他们优先考虑的对象。正如从业者们所透露的那样,先进的新机器一分钟能生产40个产品,旧的机器一分钟生产25个。面对订单量不稳定的小本生意,更换机器变成了不划算的买卖。的确,固定有限的流动资金隐含着进一步扩大对报酬所产生的风险。先进的设备不仅需要追加资金的投入,还会降低可流动资金的使用,影响后续的再生产。流动资金的限制也体现在随单随产、随销随购的生产运作中,小微企业在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中,需要时刻保持一种与市场的对接和成本-收益间的平衡。
另外,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也助推着低生产成本。标准件行业在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分别倾向于按日计薪和按件计薪的方式,根据日工作量,日薪在80元到150元之间浮动。企业和工人的关系较为自由,没有长期的劳动合同,劳动力的流动性强。企业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有时会以放假的名义停工,以降低成本支出。有时也会在装配运送货物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临时到招聘点寻找接散活儿的人。为节省劳动力成本,一些企业主也承担了双重角色。
“我虽然是老板,但不是享福型老板。我一边当工人,一边当技师,和其他人一起干活。平时的拉货和送货没必要再多找个人,都是我去做。偶尔长时间没单儿了,也去别人那里找点活儿干。”(被访者L)
第二,从交易成本来看,乡土关系作为减少交易成本的润滑剂,使标准件小微企业长期保持着较低的交易成本。
以家庭为单位的标准件生产单元,通过亲戚、朋友的地缘连带作用,具有了连锁的引入特征,在乡土关系的脉络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基于地缘关系建立的业缘关系,使得企业与企业的经济交往中嵌入了浓厚的人情色彩。这一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诞生于乡土社会中标准件家庭作坊或小微企业,一般由夫妻或家族成员共同经营,它在组织管理上不需要太多的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繁多的科层程序和行政琐碎。在生产和销售中,通过乡土社会上聚集的社会关系网络共享资源和信息,他们大多都是通过熟人关系来搭建起合作或交易关系。尤其是在产品销售的环节中,这种熟人关系在介绍和联络外地客户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些企业主时常会在过年过节相互拜访的时候,备一些礼品或土特产刻意地维持着这种关系。有些企业主也会直接通过营销代理方式解决销售问题,他们不需要聘用专门的销售人员,只需要按地区交易价供货给经销门市即可。通过熟人关系建立长期合作,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相互的信任减少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降低短期交易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运作更为轻便。
同样,标准件小微企业之间常见的借款借货也是建立在乡土关系的信任之上。如果遇到机器故障或者停电等难以抗拒因素,差几包产品交付订单,企业主通常会选择向身边的同行借货。这一现象刺激了行业不成文规矩的出现,被借方除了向借方收取即时的成本价外,每包货要象征性地多收十元钱作为补偿。他们正是利用这种柔性关系来对抗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行业规矩虽然可以设计成制度,但它会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之下,依靠人情交换中的信任更为划算,这种“伪装在情感关系下的交换关系”①罗家德、叶勇助:《中国人的信任游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促使成本和利润的相对稳定。
第三,从社会成本来看,标准件小微企业利用体制间的中间地带,向社会转移外部成本。
只要有企业,就无法回避现实世界的社会成本问题。由于特定资源归属界定困难,或外部效应的偶然发生,企业的经济行为无法完全被法律法规所框定。再加上企业的逐利本性,易于将看不见的成本外部化,以“负外部性”侵蚀着社会利益。②贺立龙、朱方明、张培文:《企业社会成本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4页。虽然标准件小微企业更多地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满足初级市场需要,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和高精尖产品存在差距,但他们并不是通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产品来获取违法成本。小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成本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环境、劳动力的过度使用和损害等方面。
大量堆积在公路两旁的钢铁盘条,冷镦机运作的噪音和油烟,以及大量柴油三轮车排出的黑色尾气,对地方社会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厂房面积有限,行业中用于生产标准件的钢筋盘料普遍缺少储放空间,因而将其堆放在道路的两旁成为最常见的选择。若从企业主的角度出发,建造单独的库房存放原料,不仅需要土地,还需要资金,还会导致生产的不方便。另外,制造标准件的冷镦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停地用机油润滑和降温,散发了大量的油烟。行业内绝大多数的机器又都没有密封装置,无法有效地对油烟进行收集和处理。上述常见的现象,不仅占用了社会公共资源,而且无视生产过程的有害效应,将这部分的成本直接转移到外部,利用社会成本清算了企业的环境卫生治理成本,侵蚀了社会的利益。
由于标准件小微企业普遍缺少劳动合同,劳资关系脆弱。在劳动力短缺以及订单增多的情况下,他们通常采取增加劳动量和延长工作时间来解决,这样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拉低了生产的边际成本曲线,导致用工和生产过度,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保障权益明显受损。他们游走在违规和合法的中间地带,未能有效地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截获工人应有权利收益的同时,直接将社会成本推给了外部。
综上所述,企业成本问题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降低成本的目标就是为了利润的最大化。标准件小微企业通过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及转移的外部成本,实现了对每一部分成本的缩减,经过量的积累,缓解了市场竞争的压力,赢得企业利润,使他们获得了夹缝中生存的能力。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能力,使得小微企业处在难以消失也难以壮大的困境中,这就是我国小微企业群体最典型的写照。
四、小结
“存在即合理”,这句源自于黑格尔的哲学论题在现实生活中总是饱受争议。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微企业的存在抱有一种刻板印象的偏见。或是,缺乏竞争力,不符合市场环境和发展目标,理应取缔;又或是,怀揣科学主义的情愫,试图将其纳入到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轨道中去。现代性的视角很容易让我们丧失中立立场,忽略原有的本质和规律。事实上,小微企业的存在并不是简单地由资本、劳动和技术组合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漏洞和缝隙,小微企业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这些空白领域,通过发挥查遗补漏的作用,成就了其合理性的存在。小微企业的现实处境塑造了他们夹缝中生存的能力,这既是自身竞争优势的体现,也是应对现实的策略。
诚然,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焦虑敦促着我们重新思考“小微企业何以生存”这一命题。在国家大力开展环保整治的背景下,曾为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的小微企业被打上“散乱污”的负面标签,面临着取缔关停和治理改造,生存发展遭受重创。长期的“负外部性”使小微企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忍受着乡土脉络下的失业潮和倒闭潮,而且系统的低成本模式也在逐渐瓦解。随着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消失,原本在夹缝中求取生存,未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小微企业,又将何去何从?
C912.3
A
1003-4145[2017]12-0092-06
2017-09-01
郭星华(1957—),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
韩可一(1989—),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课题“新型城市化中的社会矛盾与治理创新”(项目编号:16JJD84001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