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2017-04-02吴美川
庄 穆,吴美川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1213.1129.030.html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庄 穆,吴美川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体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求。“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南,共享发展理念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从“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旨归看,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的立场,实践共享发展的理念。从实践的维度看,我们必须推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必须转换政府职能并作出更好的制度、机制安排;必须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契机,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共享发展理念
D610
A
1671-0304(2017)06-0042-06
2017-04-07
时间]2017-12-13 13:24
庄穆,男,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应用研究。
The Concept of Sharing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the Real Community”
ZHUANG Mu,WU Mei-chuan
(School of Marxism,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was proposed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ce of Marx’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lec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socialism.The idea of “the real community”is a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and it is a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the idea of “the real community”.As for the value idea of “the real community”, it requires that we must adhere to the position the of people’s principal,practicing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As for a practical perspective,we must adhere to the socialism mode of production;we must transform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make the arrangement of system and mechanism;we must view “One Belt And One Road”construction as a chance,building a common destiny of mankind.
Marx;“the real community”thought;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共同体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方式,也承载着人的类生活最基本的内容,正如德国学者滕尼斯所言,“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1]95。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既是对这种“有机体”的唯物史观的诠释,也是对人与社会发展形态的科学揭示,更为生活在21世纪新世界的我们答疑解惑,即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究竟“应然”达到什么样的共享以及在“应然”实践维度上怎样推进共享中国化。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解开这一“历史之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研究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基本意蕴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是基于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的批判上提出的。因而,只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并真正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实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幸福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存在的价值遵循。
(一)现代化社会生产力是“真正的共同体”前提
现代化社会生产力是创造巨大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精神食粮的重要社会力量,是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谋生方式的前提。也正因为这一前置条件,奠定了“真正的共同体”牢固的物质基础。而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马克思看来,这不是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改造世界的积极意义,而更在于强调以批判、革命的辩证态度来审思资本主义生产力,并进一步对其改造与提升。因而,共产主义不是粗陋的共产主义,而是在资本主义这一母体中孕育、生长、成熟与发展,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2]186。若脱离这一现实基础,那么“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穷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538。
(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真正的共同体”基本原则
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私有制的现代化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日趋尖锐。这一尖锐矛盾的对象化是以阶级对立简单化为其表现形式,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由于资本自身的特性,资产阶级采取虚幻的、抽象的“整体利益”形式来遮蔽资本家所真正追求的“少数人的利益”,从而达到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无限摧残和剥削目的,从而促使整个世界成为资产阶级控制与支配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充斥着危险与黯淡。因此,马克思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3]42不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真实写照,恰恰相反,只有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3]42才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真实状态。
(三)人民当家作主是“真正的共同体”主体向度
谁是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人,这是“真正的共同体”首要回答的基本问题。马克思认为,广大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开拓者、推动者,并真实享有社会赋予其普遍的政治职能。“政治革命打倒了这种统治者的权力,把国家事务提升为人民事务,把政治国家组成为普遍事务”[2]44,从而摧毁阻碍人民真实享有平等、公正、自由的一切特权,实现“公共事物本身反而成为了每个个体的普遍事物,政治职能成了他的普遍职能”[2]45。而每个个体享有的普遍政治职能并“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4]435。同时,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失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作出了防止国家和政府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的重要提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能交给普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4]111。总而言之,每个人既要认真履行普遍的政治职能,又要国家和政府在实践维度上明晰自身的功能定位,进而才能让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力。
(四)实现劳动者的生活幸福是“真正的共同体”价值归宿
劳动者应该过上什么样的美好幸福生活以及怎样过上这种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马克思毕生不断思考的问题,并将这一问题的回答在“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中充分诠释。马克思以原始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基础;与此对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一历史逻辑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原始的共同体,虽然以公有制为特征,有其可取之处,但又囿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的条件尚未成熟,进而成为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桎梏;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拓宽了世界市场,丰富了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但另一方面导致了无产者生活贫困潦倒、窘迫不堪,生活难以为继,因而劳动者自身发展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全面升华,而是成为单向度的劳动者。马克思认为,只有“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2]167,劳动者真正获得平等、自主、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只有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3]53。
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的统一
从马克思对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逻辑来看,马克思对共同体范式思考历经三重维度,一是历史维度,即自然共同体,二是现实维度,即虚幻共同体,三是未来维度,即“真正的共同体”。这三重维度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前后相继的、不能逾越的,并且其本身蕴含着人与社会发展形态的变迁。自然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原始的状态,在生产力发展极端低下、物质资料十分贫乏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体,因而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关系共同体。在这里,个体并不能充分享有自由与发展的条件,而只能获得一种消极的落后的低层次的共享。虚幻共同体因囿于资本的绝对统治,则是按照某些人群的某些共同的利益关系、共同的价值旨归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共同体,它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虚化了现实的物质与社会关系的基础、淡漠了人的本身的发展。因而,虚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中表现为一种不可持续、异化的共同体,非但不能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反而加快了社会畸形发展,产生了葬送自身的掘墓人,促成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异化。这种“价值异化”本身就充斥着发展异化、人的异化,进而形成共享的异化。“真正的共同体”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为其逻辑基础,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生产及其所创造的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其现实基础,摒弃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的劳动异化。因而,“真正的共同体”本身就是人的价值解放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其意味着人的价值受到关注并获得实现。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公正、理性、共享、共赢的价值是“真正的共同体”真实诠释。因而,基于这种价值诉求的共享是一种真正的、真实的共享。这才是人作为类存在而真正应然所得的结果。
纵观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诠释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得出,共享历经消极共享到异化共享再到真正共享的逻辑过程,也就是说,共同体的性质决定着共享的形态,二者具有历史与逻辑上的高度一致性。中国提出每个人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倡导走向共同富裕的理念也正是基于“真正的共同体”中彰显的共享意蕴实践的,其表达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关注人的体验感。这种“体验感”在现实意义上意指让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真正品尝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昭示,人的这一“三感”是一种公正、合乎理性的、人的尊严得到保障的真正抒发。因而,将共享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贯穿于现时代的中国发展、未来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个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活出本真的状态。这种最为“本真的状态”也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得以可能。可以说,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指明,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究竟“应然”达到什么样的共享以及在“应然”实践维度上怎样推进共享中国化。因此,“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应然性的理论构想与实然性的中国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换言之,共享发展理念既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所追求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应然”的理论构想,也是把这种理论构想付诸实践而获得的“实然”的客观现实。基于此,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深入思考中国共享发展理念并推进其在现实性上的实践,并从这种共享的中国化实践来丰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达到“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
(一)“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南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深刻揭示劳动者“应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首先,从劳动的“应然”与“实然”的指向维度看,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个体摆脱赤贫、丰富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的应然性的手段。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不是劳动者对自身本质全面占有而是发展了与自身相异的本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2]158。“已经积累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3]46,而不是产生贫困、降低生活品质的把戏。这种“应然”与“实然”之间矛盾对立中生成的劳动将不再真正属于人的类本质,也不再属于人的类生活,而是存在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其次,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社会发展是普遍联系的有机体,是社会中各个“器官”与“人体”有机结合的整体。现实地看,以“器官”和“人体”结合的有机体是以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现代化的经济、繁荣的文化、清明的政治、和谐的生态的有机统一体作为发展“真正的共同体”的社会基础与手段,并以“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689作为目的,在这样一种以社会发展为手段与以共享发展的福利为目的统一中实现了对虚幻共同体中异化了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克服与超越,充分彰显了“真正的共同体”巨大的优越性。最后,从“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特质维度看,马克思认为,那些庸俗的、保守的、空想的共同体理论原理实质是追求不切现实的彼岸世界,社会发展脱离现实根基,严重扭曲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因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作为共产党人的科学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者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3]44,而是对过去一切时代各种社会共同体的批判与扬弃的产物,具有现实指向性、实践性,其所焕发出的巨大的理论魅力与穿透力为共享发展理念提示了实践方向。
(二)共享发展理念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本质体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求,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付诸实践的实然性客观现实。首先,从历史上看,“‘共享’发展的凝练和提出经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到‘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党对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思考”[5]9。其次,从实践共享的物质基础看,中国经过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骄人成绩。2012—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这为我国帮助贫困人口的脱贫奠定了各种坚实的物质基础;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2011年减少5 22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 700多万人,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全球减贫计划贡献了70%的中国力量。再次,从实践共享的畛域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丰富性取决现实关系与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这就决定了共享是全方位的共享,即不仅统摄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还统摄清明的政治、灿烂的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卫生医疗等的共享。例如,在马克思看来,每一个劳动者只有享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他们能够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689。最后,从实践共享的社会制度看,共享发展成果理应不分国别、不分种族,但不同社会制度对实践共享有着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也倡导共享、发展共享,但其所谓的共享实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因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体只能专属于资产者。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践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根本保障,在这里的共享主体是广大无产阶级,并且是以不劳动者不得食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为基本要求,并更加“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6]578。
三、以“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指南实践共享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7]14。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思考这种“获得感”,其本身呈现着以下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的获得感。因此,以“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引领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必然产物。作为代表和实现广大无产阶级最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14,这是确立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现实回应,也是在新发展阶段中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坚持与深化,更是将这一根本宗旨的实然性的实践旨趣与“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关怀的应然性的理论构想的有机融合,从而深切地表达着人民利益至上的情怀。正如习近平所言,“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8],“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铁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能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骄人的成绩终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同样铁的事实警钟长鸣,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就是改革过程中脱离人民群众。因而,“人民”就是共享的主体,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发展的目的也正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关键期、攻坚期,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人民真正期盼作为推进改革的方向与着力点,以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10]。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政治基础。
其次,“真正的共同体”既要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要以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这是人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指向的内在规约,并以此引导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进而以这种健康的发展推进真正共享。因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机融合为“五位一体”的新型生产方式,并且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有机整体,由此发出其最大的“合力”助推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前进。具言之,创新为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可持续性的活力与生命力;协调助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统一;绿色为社会主义生态型生产力、生态型生产关系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引;共享则回答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价值尺度。若没有一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何谈共享成果?若没有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怎么能够为创新社会生产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又怎么能够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因而,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在它自身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出来的”[4]434,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诚如邓小平所言,“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1]63。也如习近平所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2]。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上获取骄人成就,但这样一种从一开始就将资本逐利的本能渗透到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各个要素,最终也必然决定了其社会发展的成果只能由少数人共享、少部分人富裕。这也刻画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人本”的天性。因而,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无法自解的悖论,即既要一种平等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但同时又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极分化。
再次,政府必须作出合理性的制度、机制公共安排,这是确保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而政府职能的合理性转变是有效作出共享发展理念制度安排的关键之举。习近平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当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这是前提。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13]。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服务型的政府。若忽视抑或混淆这一前提,那么就是虚化与漠视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进而共享就不是人民的共享,而变为某些利益集团抑或阶级利益固化的工具。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构建共享内容的制度、机制安排。例如,共享的动力机制、兜底机制、决策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慈善机制等。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而确保民间社会组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例如,慈善在扶贫、教育、基础建设等领域上发挥着巨大正能量作用,是参与共享经济的重要机制。据《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表明,超过70%的善款投入医疗、教育和扶贫。因而,全面贯彻落实我国于2016年9月1日通过的首部国《中华人民共和慈善法》将为推进共享发展理念提供重要法律基础。
最后,在马克思视野中,“真正的共同体”不是仅关注地域性共同体,而是思考如何促使地域性共同体向世界历史性共同体转变。这一“转变”必然促成地域性的共享向世界历史性的共享转变。历史的沉淀,现实的思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将这种共享的世界历史性表达付诸实践的重要载体。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沿线各国共享发展红利,诚如习近平所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9]。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世界情怀的彰显,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但这也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意图的质疑。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妖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散布这是“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复辟”。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犀利揭露资本主义国家丑陋的“血”与“火”交融的殖民事实。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深刻揭露英国对印度承诺的“重建使命”虚幻性。英国“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很难说还有什么别的内容”[3]686。而“一带一路”建设不是“重建使命”的复制版,不是中国唱“独角戏”,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共同享受发展红利的价值诉求。非洲的有关国家作为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成员,塞内加尔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阿达玛·盖伊认为,中国拥抱了曾被遗弃的非洲大陆,帮助非洲焕发出迷人的光彩[12]。中国不断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要推动沿线国家在共建、共创中实现共享、共惠,在共享中实现共建,努力造福“一带一路”沿线人民、世界人民,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1][德]菲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谢晓娟,张妍.“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发展与实践路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6]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9]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10]习近平提出改革评价新标准[EB/OL].[2016-09-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9/c1001-28156660-2.html.
[11]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EB/OL].[2016-09-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05/c1024-23747366.html.
[13]阿达玛·盖伊.不要乱贴“新殖民主义”标签[N].人民日报.2016-05-04.
赵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