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2017-04-02朱德云孙成芳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市民化社会保障农民工

朱德云,孙成芳

(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朱德云,孙成芳

(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西方发达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来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归纳,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可分为五个方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的整体研究;对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等进行的分群体研究;对农民工"五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民工教育、法律援助、住房保障、专项救助制度等进行的分项目研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省、市级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的分区域研究;对城镇和农村、从事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进行的比较研究。据此,分析提出了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

0 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农民工背井离乡为我国城镇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未能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必将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不利于释放农民工潜在的“人口红利”,阻碍新常态下经济转型与发展。最早在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政策,鼓励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然而,市民化政策落地难,根源在于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户籍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滞后,不能够有效衔接市民化政策,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市民化进程。因此,本文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背景,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还可促使农民工共享“改革红利”,共建和谐社会。

1 国外研究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问题,国内外理论界一直在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西方发达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来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增长。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各国现代化过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涌现出“农民工”现象。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市民化进程基本同步,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其地域、职业和身份是同步迁移的,不存在农民工这一具体称谓。发达国家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层面。古典主义的代表者Lewis[1]认为,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二元经济体制中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部门无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如果城镇能够提供比农业部门更高的工资待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则会主动转移到工资待遇好、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刘易斯模型为解释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大量农民工涌入大城市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积累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理论成果,奠定了现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以往学者理论成果与经验,美国学者Lee[2]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他认为劳动力迁移根本目的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流入地较高的工资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拉力因素吸引劳动力的迁入,流出地较低的收入、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推力因素促使当地劳动力的迁出,并指出工资水平差异是影响劳动力跨国、跨地域迁移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Jogensen质疑传统的古典主义学派对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解释,运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经典的乔根森模型。Jogensen[3]认为,如果劳动力资源出现分配失衡现象,即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部门出现生产剩余、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劳动力稀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转移到工业,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位代表Todaro[4]试图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用量化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劳动力迁移行为等,对当代学者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农民工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显著,劳动力迁移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农村-城市之间流动,劳动力逐渐开始跨国转移。西方学者研究领域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拓展到所有外来人员社会融入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Perkinson[5]和Hills[6]发现,外来人口由于受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在流入地普遍处于劣势,而且外来人员增加了当地政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支出负担。Lee等[7]通过分析国际移民对社会保障长期动态影响,发现这些移民受教育程度低且具有高生育率,大大增加了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但他又发现大量移民增加了税收收入,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减轻了“婴儿潮”进入老龄化阶段的税收负担,对联邦社保基金产生了积极的财政收益。

发展中国家普遍正在经历着类似于我国的“农民工”现象,也在致力于完善相关社会保障。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尚不完备,因而其理论研究侧重于如何通过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社会和谐,并据此促进经济增长[8]。

2 国内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有所放松,农村人口开始进城务工。20世纪80年代,国内个别学者意识到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而该时期国内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散见在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研究的文献中,并没有出现专门的文献资料。如,庄启东等[9]对于贵州地区农民工调查报告中所涉及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农民工发生公伤、残废、牺牲时,医疗费、生活费、残废金和抚恤金由社会支付,并明确了给付标准。刘援朝[10]认为城镇居民享受住房、医疗、就业、就学、粮油副食品供应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而农民工处于“边际人”地位,无法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待遇。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进行大规模跨省(市、区)、县(市)的地域性流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引发热议与关注。国内学者研究了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权益保护等社会保障问题,产生了一些著作和论文等学术成果。郑杭生等[11]预言我国农民工规模将会继续扩大,主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要适合其收入低、流动强、规模大等群体特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薛绍[12]认为现有的各项社会保险皆难以覆盖农民工群体,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盲区”。陈惠林[13]认为农民工工资报酬低于企业平均工资水平,在福利待遇方面差距更大,自然也谈不上医疗、养老保险等待遇。田凯[14]建议成立农民工权益保护协会,为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人身安全等提供法律咨询。王文珍[15]认为外地农民工容易遭遇工伤事件,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建立工伤预防与突发事故紧急处理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

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农民工队伍逐渐壮大,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003年“非典”事件爆发,农民工医疗保障“漏洞”顿时暴露无遗。2004年我国东部发达省市相继出现“民工荒”“回流潮”现象,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者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总之,目前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研究

学者们对我国现阶段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状况基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16]。李海军[17]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农民工长期未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伪城镇化”“半城镇化”问题。徐锡广等[18]指出我国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参保项目残缺不全,而且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接续难度大。杨璟[19]认为农民工处于“边缘性”社会地位、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障权益意识差、社保资金支持不够等多重因素造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相挂钩,户籍障碍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罪魁祸首”[20]。具体而言,尽管农民工长期在城务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因户籍类型不符而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农民工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为落实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若干社会保障改革思路。郑功成[21]认为应当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优先建立农民工需求迫切的工伤保险制度,其次建立重大疾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失业保险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唐踔[22]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让法律先行,要加快落实农民工社保立法工作;拓展社保资金来源,调整保障项目供给结构,尤其要增加对农民工社会救助的供给。蒋长流等[23]认为应该由当地政府、工作单位和农民工三方共同分摊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改革成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工作单位为核心、农民工为关键的社会保障支持模式,按照农民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退出、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进入、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相融合的思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笔者认为,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研究侧重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在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2.2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群体研究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覆盖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对不同的群体实现差别对待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原则[24]。据此,学者们分别根据年龄、性别及所从事的行业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分群体研究。

老一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不容乐观。老一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整体较低,而且参保项目集中于医疗、工伤等“生存型”社会保险。谷玉良[25]认为制度缺陷、就业单位、个人因素等造成了老一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具体而言,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合理,工作单位缴费比例较少,需要个人负担的保险费用对于低收入的农民工来说比较多;老一代农民工自我参保意识淡薄,即便有能力缴纳保险费用,也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随着老一代农民工身体机能衰退、劳动能力下降,其最为关切的养老问题日趋严重,老一代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市养老保障范围内,同时他们又没有按时缴纳农村养老保险费,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老一代农民工社保问题的延续和发展[26]。李春根等[2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跟随上一代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镇,受教育程度较高,对融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意愿比老一代农民工更为强烈,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这一代农民工的保障需求。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镇正规就业的职工或居民,没有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社保需求具有多样化、灵活性、便携性特征,因此流动性较强、非正规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跨省转移续接社保关系比较困难。金丽馥等[28]建议加大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打破户籍制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束缚,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采取多元化、渐进式的方式就地落户,并将其社保整合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问题,加快落实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和教育公平问题,为其提供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李红浪[2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主体,应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保证其维护正当的社会权益有法可依。

我国大多数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人数相对较少,综合竞争力也较低,因此更加依赖社会保障制度。《2016年农民工动态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农民工仅占全部农民工的34.5%,实力薄弱,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常常忽视了女性农民工的特殊性。针对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缺失问题,徐磊[30]认为应该把女性农民工纳入女性生育保险统筹管理体系中,建立专门的生育保险基金,在女性农民工集中地区设立女性农民工生育保障试点;除了提供失业保险,还应推行女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程,由国家财政、省级财政和社会共同筹集资金用于提高女性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待遇。

从事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状况有所差异。如李春根等[27]发现从事城镇建筑业、运输业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意愿较强,而且工伤保险参保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从事行业的风险较大、稳定性较低、工作强度大,更需要参加保险来降低风险;相比之下,从事餐饮行业的参保率较低。

学者们通过分群体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革建议,进一步充实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领域,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笔者认为,虽然不同的农民工群体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个性化需求存在差异,但是满足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需要应该建立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之上,为某一个农民工群体单独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无效的,甚至有可能演化成变相的社会保障不公。

2.3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分项目研究

近几年来农民工养老保险涌现了“退保潮”现象,说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得不到农民工的信任。邓大松等[31]认为全国范围内尚未达成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扩面型”“仿城型”“综合保险型”三种模式,模式不统一、收费口径不一致造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难题。杨燕绥等[32]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工虽然已经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未达到基本缴费年限要求依然得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庇护,其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缺失和制度缺陷,主张我国应该采取中央统筹基础养老金和“做实个人养老金账户”统筹结合模式,增强政府社会保障责任。汤兆云[33]认为可以考虑专门为农民工建立独立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低社会统筹+高个人账户”的筹资方式,构成“社会统筹+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三大养老金支柱,建议根据农民工缴费年限灵活发放养老金待遇,根据农民工就业情况允许其跨地区转移社会保险关系、中断就业需补缴保险费等灵活处理。

医疗保险制度是农民工较为关切的社会保障内容之一。代宝珍等[34]认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以正规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为前提,而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大约占三分之一)无法享受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高,用人单位缴费动力不足,退保率较高;而新农合报销水平低、报销限制条件严格,对长期在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并不适用;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政府责任缺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邓大松等[35]认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破碎化加剧了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少的困境,阻碍了市民化进程,建议把农民工群体分层次、分类别纳入当前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终过渡到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模式;建立医保缴费年限互认大一统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群体分割的局面。

农民工失业保险的责任主体和改革路径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刘渝琳等[36]通过构建静态博弈模型,发现用人单位经常逃避缴纳农民工失业保险费,农民工工作积极性受挫,从而博弈双方处于次优的状态,但如果引入政府来监督用人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陈金田[37]认为应该采取因“类”而异、因“类”制宜的方式,将农民工分类纳入合适的失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对于就业关系稳定的农民工,提供城镇失业保险;对于流动性大、无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工,可以考虑发放各类保险合一的“社会保险卡”;对于临时性进城务工、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工,不予重新安排,保留原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

《2016年农民工动态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且该产业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较大,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需求比较强烈,2016年末有7 150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占农民工总数的25.4%。王超等[38]指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预防机制不健全,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施工过程中的防范保护措施不到位,第三方工伤认定、诉讼裁决过程效率低,工伤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得不到用人单位足够的重视,农民工不能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工伤保险待遇。政府、用人单位以及农民工对工伤事故的发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政府应加强用工市场监管,采取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保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工工伤认定与事后赔偿机制;用人单位要为农民工及时缴纳工伤保险费用,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农民工也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以防范风险,增强维权意识[39-41]。

农民工生育保险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如刘秀红[42]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性别盲点,没有考虑到男女之间保障需求差异因素,与生育保险配套的法律保护和支持政策滞后。

在市民化背景下,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社会保险,迫切需要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樊轶侠[43]认为政府必须承担为农民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责任,建立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农民工最低生活水平。钟玉英等[44]认为应逐步扩展城镇基本生活救助覆盖范围,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享受基本生活救助。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打破户籍限制,推进教育公平[45];鉴于农民工经常遭遇工资拖欠等法律问题而自身无力解决的事实,相关部门应给予法律咨询援助、诉讼费减免等支持[46];在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方面,要结合各地财力状况构建合理的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面向农民工推行廉租房项目,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47];《社会救助法》即将出台,届时要依法健全农民工专项救助制度[48],对因突然遭受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暂时失业而难以维持生计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社会援助[49]。

综上所述,现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保障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当务之急,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市民化而搭建健全的社会保障框架。

2.4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区域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具有地域非均衡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民工保障水平自东向西呈现梯度降低的趋势。李迎生等[50]发现东部地区农民工参保率和保障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并指出同一级别的城市之间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相差较大。

在省级层面,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张瑞凯[51]认为北京已初步形成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独立-衔接”模式,即模仿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运行机制、筹资模式,以农民工群体特征和现实条件为依据而建立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种模式既没有完全融合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又没有创建独立的险种。王桂新等[52]认为只有当农民工享受到与上海本地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就业机会、教育等方面的待遇,才能实现真正的市民化,提出应率先打破户籍制度障碍,实行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民工在沪居住条件。高雅等[53]对山东等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达省(市)农民工聚集程度较高,当地政府对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比较完备,农民工保障水平相对高于经济落后省份的保障水平;但是即便生活在发达省市,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难以承担向其提供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成本。葛乃旭等[54]专门以上海为例测算特大城市把农民工纳入当地居民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成本,每一名农民工大约需要9.9万元社会保障经费,将会对农民工流入地区造成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在地级层面,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差强人意。许洁莹[55]、李俏等[56]、赵玉梅[57]分别对新乡、遵义、廊坊等地级市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窄。现行的地级城市社会保障主要覆盖“五险”,而对于农民工在城镇生活比较关注的住房、教育等保障政策不到位。第二,农民工参保率低,出现退保现象。即使单位强制性要求参加社会保险,但一旦解除雇佣关系,农民工主动申请退保。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失业后无力缴纳保险费用,对于他们来说,社会保障更像一种负担。第三,保障待遇较低,对于在城镇生活的农民工来说杯水车薪。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出台农民工保障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监管不力,用人单位克扣或拖欠农民工工资、谎报用工人数以逃避缴纳社保费用、不予签订劳动合同等现象屡见不鲜。

不同地域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有所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各地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应建立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财力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工聚集程度等因素,不断创新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2.5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在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待遇。樊小钢[58]认为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中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政策在很多方面与城镇、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存在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宋雅松[59]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设置碎片化严重,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脱节,处于城乡边缘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等,长久累积则容易激发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除了对比研究群体间社会保障,部分学者比较了农民工群体内社会保障制度。宋凯等[60]分别按就业稳定性、就业单位类型、代际分层对农民工社会保障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对于工作稳定、在城市正规就业农民工应赋予市民化身份,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就业关系不稳定的老一代农民工,应引导其加入农村社会保障。陈容等[61]则根据农民工经济能力和心理特征,比较研究“能而欲”“欲而不能”“能而不欲”和“不能不欲”四种类型的社会保障,认为要优先解决经济条件好、愿意市民化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真正的市民化。曾益等[62]根据户口所在地将农民工分为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对比二者参加医疗保险的状况,研究发现外出农民工实际医保水平比较低,提出应率先统一城乡保障制度,实现省级统筹,最终实现全国统筹的改革思路。耿进昂[63]发现农民工职业领域不同,各保险项目的参保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总而言之,无论是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之间的保障状况比较研究,还是农民工群体内部阶层的对比分析,都印证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有待深入改革。在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向是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但现有文献对于打破群体间、农民工内部阶层社保分割、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路径缺乏更为详尽、深入的研究。

3 述评与展望

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和分析,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正处在构建阶段,且作为改革指导的相关理论亦不充分,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策性研究多,基础性研究少。目前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评析,往往围绕改革实践中社会保障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性研究,但是对制度本身基础理论研究、规律探讨及相关理论总结归纳不充分。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多,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少。虽然学术界已积累很多的研究成果,但鲜有文献结合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背景探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多数学者只是研究纯粹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而系统地探索适应市民化进程的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三是局部性研究多,整体性研究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大多分散地总结具体的社保项目特殊规律,而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把社会保障定位到保障民生、促进公平、稳定社会的完整体系的高度,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四是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受统计资料相对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该领域研究成果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阐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而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及城乡保障水平差距测度,从而佐证存在问题和提供对策依据的研究成果尚显不足。这说明,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待深入研究的必要,并可望取得有价值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动态过程,在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例如,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市民化过程中,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应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社会形态而改革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层级政府间、政府和保障对象间以及保障对象间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社会保障市民化成本分担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法律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等配套措施。这些问题将可能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1]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2):139-191.

[2]LEE E S.A 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phy,1966,3(1):47-57.

[3]JOGENSEN D W.Surplus Agriculture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7,19(3):288-312.

[4]TODARO 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138-148.

[5]PERKINSON L B.Rural In-Migration:Are Migrants Universally Disadvantaged?[J].Growth and Change,1980,11(3):17-25.

[6]HILLS J.Following or Leading Public Opinion?Social Security Policy and Public Attitudes Since 1997[J].Fiscal Studies,2002,23(4):539-558.

[7]LEE R,MILLER T.Immigration,Social Security,and Broader Fiscal Impac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350-354.

[8]CHENG W H,CHENG C H,LEU C H.Economic Analysis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Taiwan[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04,13(1):55-68.

[9]庄启东,张晓川,李建立.关于贵州省盘江、水城矿务局使用农民工的调查报告[J].计划经济研究,1982(1):22-27.

[10]刘援朝.试论流动人口的行为特征——内蒙古阿拉善盟农民工调查[J].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6):1-9.

[11]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学术交流,1994(5):122-128.

[12]薛昭.农民工的权益谁来保护?——由农民工队伍基本状况调查引发的一些思考[J].中国劳动,1998(10):15-17.

[13]陈惠林.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工运,1997(11):16-18.

[14]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90-95.

[15]王文珍.外地农民工遭遇工伤怎么办?[J].中国劳动科学,1996(7):44.

[16]张本波.“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29):3-9.

[17]李海军.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市民化社会保障问题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2):4-5.

[18]徐锡广,申鹏.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半城镇化”困境及其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17,328(4):136-141.

[19]杨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08(2):72-74.

[20]ROBERTS K D.Rural Migrants in Urban China:Willing Workers,Invisible Residents[J].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00,8(4):141-158.

[2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2-24.

[22]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2010(11):116-121.

[23]蒋长流,韩春虹.利益非一致性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1):95-99.

[24]HUSSAIN A.Social Security in Present-day China and Its Refor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276-280.

[25]谷玉良.老年农民工的城市社会保障与权利诉求[J].人口与社会,2016(3):51-57.

[26]郝保英.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实现路径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2-157.

[27]李春根,孙霞.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供求探析及协调解决——基于福州市258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9):18-22,33.

[28]金丽馥,强可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基于新型城镇化视阈[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61-64.

[29]李红浪.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94-197.

[30]徐磊.关于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2010(11):20-22.

[31]邓大松,孟颖颖.困境与选择——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学术交流,2008,223(6):122-128.

[32]杨燕绥,胡乃军.“补”“延”两难源于制度安排缺陷[J].中国社会保障,2009(12):14-15.

[33]汤兆云.建立相对独立类型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6(1):32-39.

[34]代宝珍,周绿林,周建再,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与失地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探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27-28.

[35]邓大松,刘国磊.突破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困局——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阈[J].江汉论坛,2013(6):132-135.

[36]刘渝琳,李俊强.中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构建及方案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6):28-33.

[37]陈金田.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探究[J].保险研究,2012(4):123-127.

[38]王超,吴芳芳.城镇化视野下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思考[J].科学决策,2009(7):47-54.

[39]杭冬婷.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J].人民论坛,2014(8):107-109.

[40]李朝晖.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与需求相关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5):71-75.

[41]萧莉.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探析[J].经济论坛,2008(24):127-128.

[42]刘秀红.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J].人口与经济,2009(1):91-96.

[43]樊轶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设想[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4):53-56.

[44]钟玉英,王艺.“半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救助的政策设计与推进策略[J].开发研究,2015(4):173-176.

[45]杭冬婷.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6):45-47.

[46]王增民.对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评估[J].人口与经济,2008(4):62-68.

[47]朱晓晨,张贵友.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5):4875-4877.

[48]葛晓萍,张俊桥.从社会支持角度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2011(4):72-73.

[49]王伟奇.农民工问题:“市民化”或基本生存保障[J].兰州学刊,2008(6):84-86+69.

[50]李迎生,袁小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因应——以农民工为例[J].社会科学,2013(11):76-85.

[51]张瑞凯.“独立-衔接”型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市三个区县的抽样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1):69-75.

[52]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4(1):3-23.

[53]高雅,高学栋,董德利.山东省农民工市民化对策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4):21-27.

[54]葛乃旭,符宁,陈静.特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7(3):65-68.

[55]许洁莹.新乡市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J].管理学刊,2010,23(6):107-108.

[56]李俏,张波,王建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超越——来自贵州省遵义市的调查发现[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80-86.

[57]赵玉梅.廊坊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22(1):28-32.

[58]樊小钢.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J].经济学动态,2004(3):45-47.

[59]宋雅松.半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32-18334.

[60]宋凯,郝逸阳.浅谈农民工分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基于农民工内部层级细化的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7):21-22.

[61]陈容,刘敏捷.长株潭地区关于以农民市民化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9):251-252.

[62]曾益,孙莉.外出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与本地农民工比较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2(10):78-82.

[63]耿进昂.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保障分析[J].中国劳动,2014(9):26-28.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

ZHU Deyun,SUN Chengfang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250014,China)

The research of migrant workers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while the research focus of migrant wor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how to achieve social harmon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The current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can be summed up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overall studies 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subgroup studies on the older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sub-project studies concerning migrant workers'"Five Insurances",minimum living security,migrant worker education,legal aid,housing security and special assistance system;sub-regional studies on the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at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s;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social security levels of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n different industries.According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social security system;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F323.89

A

2095-929X(2017)06-0106-09

2017-05-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15BSH047)。

朱德云,女,山东潍坊人,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策、财政理论与政策;孙成芳,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Email:1411336273@qq.com。

(责任编辑时明芝)

猜你喜欢

市民化社会保障农民工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