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元与满清政权汉化状况之比较*

2017-04-02储军军

关键词:满清蒙元汉化

储军军

(安徽大学 历史系, 合肥 230039)



蒙元与满清政权汉化状况之比较*

储军军

(安徽大学 历史系, 合肥 230039)

汉化是我国历史上每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所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蒙元和满清政权在兴起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汉化,沿用中原政治文明成果,重用汉族儒生,学习汉族的文化经典。尽管汉化并不是决定蒙元与满清政权兴衰的唯一因素,但是汉化对于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中原统治是否长久。蒙元入主中原后无意于系统深入地推进政权的汉化,政权汉化水平较低,在中原立国不到百年之际便匆匆退回草原故地。对比之下,满清政权的汉化水平较高,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得以延续两百多年。

蒙元政权; 满清政权; 汉化; 比较研究

恩格斯曾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1]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无论是蒙古族建立的蒙元王朝,还是满族建立的满清王朝,在以征服者的姿态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的需要,都走上了汉化道路。他们“在长时期内……开始借用汉人的文化成分:饮食、服装、姓名、甚至语言。”[2]143在汉化的过程中,广大蒙古族和满族同胞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原文明。

一、蒙元与满清政权的汉化状况

1. 蒙元政权的汉化

蒙元政权的汉化,若追根溯源,则要追溯到蒙古帝国开创初期的蒙古诸汗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统率着强悍的蒙古铁骑在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蒙古国。在蒙古与金朝的战争中,许多蒙古贵族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所吸引,如成吉思汗母亲的养子失吉忽秃忽,曾经“请可汗将那些用泥土作墙的许多城子,赏给我些。”[3]488面对这些汉化倾向,成吉思汗曾言:“假如有一天我的子嗣和臣民都住进了用泥土建造的房屋,那就是我所建立的蒙古要灭亡的时候了。”[3]488成吉思汗对于汉化带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认为过度汉化会造成他所建立的汗国的覆灭,这也成为后来许多守旧的蒙古贵族反对汉化的心理基因。

窝阔台汗在位期间,在汉化契丹贵族耶律楚材的推动下,汉化取得了一些局部的成就。耶律楚材主持制定了礼仪,确立了汗国内部的统治秩序。汗国依据中原王朝的税收制度“定诸路课税,酒课验实息十取一,杂税三十取一。”[4]30在各地设立课税所,征收赋税。在对待儒学方面,窝阔台汗访得孔子后代孙元措,令其袭封衍圣公之爵。窝阔台汗“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4]3459耶律楚材辅政期间,窝阔台汗积极推动汉化改革,许多蒙古贵族学习汉族文化,大量编纂汉族经典,政权内部文治渐兴。由于耶律楚材的努力,汗国甚至一度开科取士,“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4]3461这次考试使得许多汉族士子得以入朝为官,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窝阔台汗时期的汉化改革好景不长,耶律楚材积极推动的汉化“受到了蒙古贵族、西方官僚和商人的抵制、破坏,而且大都随着他后来的失势而终止。”[5]27贵由汗、蒙哥汗在位期间,基本上囿于蒙古传统,汉化状况并无改善。蒙哥去世后,蒙元内部发生了历时四年的汗位之争,忽必烈在这次汗位之争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确立了自己的大汗地位。灭亡南宋后,忽必烈成为全国的统治者,蒙元的汉化迎来了“黄金时代”。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汉法,主要表现在“高度崇奉孔子和儒家文化,将两宋以来的理学推崇为官学,采用汉法制礼乐、行祭祀,参考汉族政权的教育模式,于中央、地方设立教育机构。”[6]这些汉化措施的推行,使得蒙元政权的汉化水平显著提高。

蒙元中后期的汉化发展总体而言是缓慢的。忽必烈之后的蒙元统治者,如武宗、泰定帝、明宗长期生活在蒙古故地漠北草原,深受草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统治期间,青睐蒙古旧制,汉化方面作为不大。蒙元政权汉化方面有所作为的皇帝中,当以仁宗为典型。仁宗统治期间,汉化的突破性成就是恢复科举,但是元仁宗恢复后的“这一套科举制度,取士人数很少,对元朝的用人格局并无大的触动,进士的地位和仕途也难望唐宋之项背。”[5]80元仁宗之子元英宗汉文化修养很高,即位后在汉化方面正欲大有为之时,却在守旧势力发动的政变中不幸遇害。元文宗是一位精通汉文化的帝王,在蒙元政权汉化方面,文宗的成就在于“尊孔重儒,立奎章阁学士院,命编《经世大典》。”[7]蒙元最后一位统治者元顺帝,汉文化修养很高,然而政治上的昏庸限制着元顺帝统治期间的汉化作为。顺帝统治初年,丞相伯颜专权,反对汉化,科举取士一度停止;脱脱任相后,实行更化改革,恢复科举,编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史,但此时的蒙元已是垂垂暮年,不久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退出历史舞台。

2. 满清政权的汉化

满清政权的奠基者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反抗明朝,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后金政权。对于汉文化的倾向,努尔哈赤类似于成吉思汗,基本持排斥的态度。努尔哈赤极其憎恨汉族儒生,曾称“种种可恶,皆在此辈,遂悉诛之。”[8]仇儒思想,可见一斑。皇太极即位后,虽然效法中原确立国号、年号,“设‘文馆’,仿明制设立六部,‘恩养’汉人”[9],但是他本人对汉化问题是比较保守的。皇太极曾言:“朕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当熙宗及完颜亮时,尽废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位,恐子孙效法汉人,论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废骑射而效汉人,滋不足虑焉。”[10]金世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女真旧俗,反对过度汉化。皇太极格外推崇金世宗,强调保持旧俗的重要性,并且告谕臣民要以金熙宗及完颜亮因过度汉化而导致金朝衰亡的历史为鉴,劝导臣民要慎重地对待汉化,保持满洲民族的文化特性。

满清入关后,汉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入关之初政局未稳,“为了赢得中原汉族臣民对清朝的文化政治认同,满清统治者主动儒化、汉化。”[11]顺治帝作为入关后满清的第一位皇帝,由于年幼,顺治初年朝政便由睿亲王多尔衮主持。多尔衮为了巩固统治,沿用自隋唐以来的六部体制,制定礼法,拜谒孔庙,重开科举。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的顺治帝“不但能使用汉语,而且对汉语本身也有一定了解。”[12]顺治帝“亲政以后致力于两种文化的交融,仿照明制改革清朝政治……将崇儒重道作为基本国策。”[13]顺治帝尊孔崇儒,纂修儒家经典,重用汉官,对清初民众的反抗实行招抚,不断将多尔衮辅政时期的汉化改革向前推进。

顺治以后满清政权的汉化水平在康熙、乾隆等帝王的大力推动下得到大幅度提高。康熙帝以儒治国,亲自拜谒孔庙,重用儒生,重视儒学典籍的编纂。雍正即位后,不仅创立了军机处,而且还在前代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秘密立储制,有效地防止了子孙同室操戈,保证了满清内部的稳定。乾隆帝本人汉文化修养极高,一生共赋诗四万多首。乾隆统治期间,坚决维护理学正统地位,厘定各项典章制度,命令纪昀等大臣编纂大型丛书典籍《四库全书》。

满清中后期,政权的汉化并没有随着王朝的衰落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到19世纪之初……奉天省早已主要成为汉人的地盘和中国的一部分。”[14]45随着汉化的深入,满清政权的发源地满洲也被汉族逐渐同化了。在清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满汉统治者几乎融为一体。正如费正清教授所说“19世纪60年代,满汉统治者的利益和思想变得几乎一致起来。”[2]282面对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已经彻底腐化的八旗、绿营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兵败如山。平叛的重任交给了新兴的湘淮势力,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官僚被委以重任,他们打着“护教”(维护儒家正统地位)的旗帜,率领近代化的湘军、淮军,扑灭了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的烈火,在清王朝濒死的关头延长了它的国祚。在满清最后几十年风雨飘摇的统治岁月中,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大力发展洋务,企图在不改变传统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根本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蒙元与满清政权的汉化共性

蒙元与满清政权汉化的过程中,虽然两者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是它们的汉化却表现出一些共性。它们的汉化具有共同目的,汉化手段十分相似,入主中原后在接受汉化的同时十分注重民族性的发展。

1. 汉化目的

蒙元与满清政权实行汉化,主要是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蒙古族、满族在各自建立政权后,随着版图的扩大,统治区域汉族人口不断增多。面对着本民族“人口可能不超过中国人口的1/40”[2]137这一客观事实,在征服的过程中,蒙元人和满清统治者渐渐地认识到,将已被征服的广大汉族人民完全并入他们的民族是不现实的。

蒙元与满清政权若以各自的旧制管理统治区域内广大的汉族人民,则势必会激起汉族人民的反抗,不利于王朝的巩固发展。对比之下,在治国的实践中积极吸收汉文化的有用成分,沿用历朝的政治体制,尊崇儒家思想,重用汉族儒士,则会增强广大汉族人民对于政权的认可,从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 汉化手段

蒙元与满清政权汉化手段十分相似,这主要体现在学习中原礼法制度、尊孔崇儒、科举取士等方面。

由于礼法制度对于维持政权内部统治秩序具有特殊意义,蒙元和满清统治者高度重视中原礼法制度的学习与运用。入主中原前夕,他们就已经开始学习中原地区的礼法制度,耶律楚材主持制定礼节、皇太极确立国号年号就是具体的表现。入主中原后,蒙古、满清政权更是运用中原地区的文明成果确立新朝的统治秩序。蒙元、满清政权在对待儒家的态度上,都表现为尊重孔子崇尚儒家学说的一面。蒙元、满清政权统治期间,不断修复孔庙,优待孔子后裔,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二者还通过科举制笼络汉族知识分子,选拔优秀人才为王朝服务。

3. 重视民族性发展

蒙元与满清政权推行汉化的同时,十分注重各自民族性发展,防止整个民族被汉文化同化。蒙元与满清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后,纷纷“在长城以外保留一块自己的家园以保持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免于被同化。”[2]143

蒙元入主中原后,政府派重兵驻守漠北,这里的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以游牧为生。元武宗、元泰定帝等蒙元帝王即位前长期驻守漠北,在皇位更迭之际,凭借着在漠北的强大实力而登上帝位。蒙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元朝皇帝每年秋末和初春在大都居住和办公,入夏则迁往上都避暑与巡视草原。”[15]蒙元统治者通过“两都巡幸”,在统治中原的同时兼顾草原的发展。

满清入关后,为了给王朝留下退路,极力保持满洲地区的民族传统,在满洲地区派大将镇守,保障满人的特权地位,严禁汉人移民满洲地区。对于已经迁往中原的满人,满清统治者“在全国设立满洲驻防地,实施满汉分离。”[16]满清统治者大力提倡国语骑射,“为了维护统治的长久性,动用国家力量将‘国语骑射’作为满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推行”[17],到康乾时期“重视国语的敕谕也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官员因满语不娴熟而被降职的情况”[18]。

三、蒙元与满清政权的汉化差异

蒙元与满清政权汉化的差异,则表现为统治者对于汉化的态度、汉化的总体水平、汉化的效果等方面。

1. 统治者对于汉化的态度

蒙元统治者对于汉化不够坚决。“在元一代统治者的心目中,草原似乎比中原更重要,他们始终无意推进系统深入的汉化。”[19]蒙元奠基时期,成吉思汗基本否定汉化,认为蒙古族汉化以后,会导致他建立的政权走向灭亡。窝阔台统治时期,汉化改革由于守旧势力的破坏,终是昙花一现。大汗贵由、蒙哥遵照蒙古旧制治国,在汉化上成就有限。忽必烈是蒙元汉化成就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忽必烈的汉化改革是在继承蒙古旧制的基础之上的。忽必烈在自己的即位诏书中,明确指出“祖述变通,正在今日”[4]64,并表明他自己要“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4]65。忽必烈希望在继承蒙古旧制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汉法来实现对王朝的统治。忽必烈之后蒙元统治者,元成宗、武宗、泰定帝、明宗等皆热心蒙古旧制,对于汉化不够积极。热心汉化的元仁宗执政期间,处处受守旧势力的掣肘。元英宗积极推动汉化,却在守旧势力发动的政变中丧生。

满清统治者比较倾向汉化。清太祖努尔哈赤比较排斥汉化,太宗皇太极对于汉化问题十分保守。入关后的满清诸帝,从小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具有浓厚的儒学修养。“康熙一生尊孔崇儒,读经重道,像海绵一样充分接受汉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乾隆在吸收汉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过了他的祖父康熙。”[20]他们在位期间,积极推动汉化,大力发展汉化事业,使得满清在汉化方面成就显著。在这一时期,汉家礼法制度在政权内部得到运用,儒学的正统地位继续被维持,科举取士不断进行,各种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2. 汉化的总体水平

蒙元政权的汉化是不彻底的、汉化水平较低。蒙元政权的汉化,是在汉化势力与守旧势力的反复博弈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意味着,当蒙元政权内部汉化势力得势时,汉化就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当蒙元政权内部守旧势力得势时,汉化就会或陷于停滞,或发展缓慢。蒙元的统治彊域不仅包括中原地区,而且包含着在蒙元初期蒙古诸汗在三次西征后形成的蒙古四大汗国。蒙元入主中原后,在蒙古族的龙兴之地漠北草原驻有重兵,大量蒙古族人民在漠北生活。这些因素致使蒙古的守旧势力异常强大,影响了蒙元政权汉化的总体水平。蒙元政权汉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大量蒙古旧制,诸如忽里台选汗、投下分封、翰脱、达鲁花赤、怯薛等制度。蒙元政权入主汉地后实行四等人制,“四等人制是极具民族色彩的政策,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并有相应的法律约束。”[21]这极大地加剧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隔阂。科举制在蒙元政权的实行,亦是时断时续,自窝阔台汗实行科举制后,至元武宗统治时期科举制一直是中断的。蒙元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文人士大夫的总体状况是非常差的。在元代“汉族的小吏自然可以进入官僚机构,但儒士常常不能升至高位”[2]150。

满清政权的汉化,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守旧势力相对弱小,总体水平非常高。满清入关后,统治者致力于推动汉化事业的发展,提倡以儒治国,学习汉族礼法制度、语言文字,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满洲旧制。科举制亦在不断发展,“在清代,三年举行两次的县级科举考试每次约有2.5万人选获得最低一级的科举功名……以后在北京举行的考试中又会有200多人成为进士。”[2]201越来越多的汉族士子通过科举得以跻身社会上层。满清统治者一度严禁汉人移民关外、禁止满汉通婚,但“到19世纪60年代不再严格地将汉族移民关在满洲门外……不准满汉通婚的禁令也不再有效。满族统治者几乎已与汉族上层同化。”[2]282满清政权汉化不断深入,广大满族同胞已与汉族同化,满清统治者俨然一汉家帝王。

3. 汉化的效果

蒙元政权的汉化,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窝阔台、忽必烈、元仁宗等统治者积极地推动汉化,缓解了汉族文人士大夫对蒙元政权的排斥心理,汉族名儒刘秉忠、郝经、许衡等纷纷入仕蒙元,为蒙元政权的巩固发展出谋划策。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一系列的汉化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汉族民众对于蒙古民族的排斥心理,广大中原地区逐渐接受了蒙元的统治,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的缓和。一些研究表明,“汉儒包括辽、宋、金的遗民之所以纷纷认同蒙元政权,关键就在于蒙元统治者推崇儒术、践行汉法。”[22]

蒙元政权汉化的不彻底性使得许多蒙古旧制被保留,对于政权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忽里台选汗传统是蒙元时期重要的旧制,“根据这一传统,举凡氏族或部落首领的选举,以及其他重大事件,诸如战争、围猎等,必须召开忽里台会议决定。”[23]这一传统极大地削弱了蒙元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甚至影响到了蒙元王朝的稳定。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元文宗为了帝位毒杀元明宗,皆是忽里台选汗传统的产物。忽里台选汗传统为野心家所利用,造成了蒙元内乱丛生,皇族内部骨肉相残,极大地损耗了蒙元的国力。民族歧视政策四等人制的推行,投下分封、翰脱、达鲁花赤、怯薛等蒙古旧制的保留,虽然保障了蒙古贵族的特权,但是却加剧了蒙古贵族对下层民众的压榨与剥削,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皇室内乱的频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剧,使得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元王朝在统治中原不到百年之际,便在农民起义的血雨腥风中寿终正寝。有些学者在分析蒙元灭亡的原因时尖锐地指出:“元朝短命而亡,主要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24]也就是说,蒙元政权汉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蒙元灭亡的主要原因。

满清政权的汉化,对于王朝的长治久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入关后满清诸帝积极推行汉化,把儒家学说视为立国之本,逐步消除议政王大臣会议等落后的满洲旧制对于新政权的影响。这些汉化举措极大地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得王朝内部安定,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余年的康乾盛世。满清对于儒家学说格外重视,大力实行科举制,使得大量汉族儒士纷纷报效清廷。清初,李光地、张英等儒臣为了清廷的稳固与发展,终身兢兢业业。到了清末,当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之时,“正是满族君主政体与汉族上层分子中的领袖人物融为一体的强大的保守联盟,才使王朝得以苟延到20世纪。”[14]290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知识分子通过科举步入中国社会上层,在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打着保护儒学的旗帜,组织武装镇压农民起义,为清王朝的“中兴”事业四处奔波,使得清王朝的国祚延续了数十年。满清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原地区得以统治两百多年,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当然,满清政权的汉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例如满族民族语言的淡化、八旗战斗力的削减。“到19世纪60年代……满洲八旗不再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满族的语言也极少被使用。”[2]282满族民族语言慢慢地被淡忘,昔日叱咤风云的八旗子弟在清末却丧失了最基本的战斗力,这些不利于满族的民族性发展。

四、结 语

蒙古族和满族是我国两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几百年前他们势力强盛,趁中原王朝势衰之际入主中原,以征服者的身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面对着统治区域内占绝对优势的汉族人口,蒙元、满清统治者认识到将被征服的汉族人民并入他们的部族是不切实际的。于是,蒙元、满清统治者开始运用汉族的文化巩固统治,在汉化的过程中不断被同化。

汉化并不是决定蒙元与满清政权兴衰的唯一因素,但汉化对于这两个政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中原能否统治得长久。相比之下,满清政权的汉化水平更高,汉化更为彻底,满清政权因此在中原地区统治长达两百多年。从宏观角度探讨蒙元、满清的兴衰是必要的,于细微之处将它们的汉化状况进行比较,或许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

[2]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宋濂.元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传奇.试论忽必烈时期蒙元政权对汉文化的吸收及其影响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84-88.

[7]黄锐钧.两都巡幸之行期与元朝诸帝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24-134.

[8]华文书局.清太宗实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85:73.

[9]刘凤云.奠都盛京:清朝入关前文化体系的构建 [J].清史研究,2016(3):1-24.

[10]赵尔巽.清史稿 [M].北京:中华书局,1976:58.

[11]姜海军.清中期南北学术的分立、一统与四库全书的编纂 [J].史学史研究,2016(2):18-26.

[12]哈苏兰.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 [J].金秋,2016(4):41-43.

[13]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

[14]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

[15]窦相国.北魏与元朝“汉法”推行及其成效之比较 [J].安徽史学,2016(4):166-168.

[16]张梅,孙浚哲.浅谈清朝前期抵制汉化的现象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8):156-159.

[17]华莉.论“满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J].中学历史教学,2016(3):68-71.

[18]李沛沛.浅谈清朝前期抵制汉化的现象 [J].黑河学刊,2015(10):45-53.

[19]林鹄.耶律阿保机建国方略考 [J].历史研究,2012(4):52-68.

[20]郭成康.也谈满族汉化 [J].清史研究,2000(2):24-35.

[21]曹文瀚.元朝“四等人制”中展现的政治文化观 [J].兰台世界,2014(18):22-23.

[22]姜海军.蒙元“用夏变夷”与汉儒的文化认同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49-56.

[23]王东平.民族文化认同与蒙元历史发展 [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1):53-61.

[24]周楠.元朝汉化过程浅议 [J].出国与就业,2012(6):219.

(责任编辑:吉海涛)

Comparison of Sinicization localization of Mongolian Yuan Dynasty and Manchu Qing Dynasty regime

CHU Jun-ju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Sinicization is a major proposition that must be faced by every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China after entering the central plains. After the rise of the Mongolian Yuan Dynasty and Manchu Qing Dynasty regimes, the Sinicization i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achievements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central plains are followed, the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re hired in higher positions, and the cultural classic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re studied. Although Sinicization is not the only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ongolian Yuan Dynasty and Manchu Qing Dynasty regimes, the influence of Sinicization on the regimes of the two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s enormous. The Sinicization level of minority culture regimes determines the length of rule in the Central Plains by the minority regimes to some extent. After the Mongolian Yuan entering and hosting the Central Plains, it does not intend to push forward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regime, and the level of Sinicization of the regime is low. The Mongolians have to exit Central Plains and go back to the their grassland hometown within a century. In contrast, the level of Manchu Qing regime is high, the rule of the Manchu to the Central Plains lasts for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Mongolian Yuan Dynasty; Manchu Qing Dynasty; Sinic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

2016-11-28

储军军(1993-),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10.7688/j.issn.1674-0823.2017.03.16

K 20

A

1674-0823(2017)03-0283-06

*本文已于2017-01-11 13∶26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70111.1326.014.html

猜你喜欢

满清蒙元汉化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李忠厚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Thermodynamic Geometry of Charged AdS Black Hole Surrounded by Quintessence∗
满清文化旅游消费的大数据分析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情满清江源---湖北省黄石市对口支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发展纪实
软件汉化之路
蒙元文化多元化与儒学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