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7-04-02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河北石家庄050043
王 志 臣(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王 志 臣
(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优化劳动力配置,提升人力资本,核心是通过创新提升质量。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生力军。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创业成功率,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开展就业观教育,转变择业观念等解决办法。
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创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在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将“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并明确了改革任务[1]。“需求侧”主要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强调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提升人力资本,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鼓励自主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016和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是770万和795万,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招聘单位也一筹莫展,认为招不到满意的高校毕业生。出现了毕业生 “无业可就”和用人单位“无人可聘”的尴尬现象。
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产业优化重组,会导致就业市场出现多元化、多层次格局,毕业生要能够满足就业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势必会产生深刻影响,大学毕业生是高校培养的“产品”,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就业质量的好坏。高校相对招聘单位是“产品”的供给端,必须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战略驱动,培养出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达到供需匹配,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成功创业。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国家经济结构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应对“就业难”、“难创业”的首要举措,也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从供给侧角度分析,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实力不足,求职应聘能力低,成功率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目标模糊;高校培养人才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成系统,学科专业设置与创新实践脱节,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创业能力弱;就业观念落后,期望值过高,心态不端正,高不成低不就。
(一)求职能力较弱,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差,不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弱。从用人单位反馈得知,部分毕业生机械记忆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理解不透彻,所学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学非所用,在应聘中很难受到青睐。毕业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导致动手能力偏弱;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分数仍然是考查学生的主要指标,对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在考核体系中没有把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真正融入进去[2]。
高校没有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时间不连贯,内容不系统,理论教学偏重,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目标模糊,没有清晰的职业构想,不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生活就如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大学生在求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感到迷茫无主见,从众心理就业,认为应聘人数较多的单位就是好单位,无法做到人职匹配,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低,工作不稳定,离职率高。
(二)创新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升质量。在大学里,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创业能力低,成功者很少,创新成果转化更是稀有。《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9%,虽然超过2013与 2012届毕业生创业比例[3]。但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与欧美国家大学生20%的创业成功率有较大的差距[4]。此外,多数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都是科技含量低或要求不高的产业,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所谓的“创业”舍弃自己的学业,本末倒置,与国家提倡的高科技、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目标背道而驰。
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科学的理念,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狭窄,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毕业生成才的重要性,没有将它看作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行为进程,不具备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长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理性认识[5]。专业教学没有做到无缝对接,教学方式多以选修、讲座为主,内容松散不成体系。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岗过来的,或者是学工干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相对都比较匮乏。创新创业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创业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成果转化须经过实践环节,但在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活动多以举办比赛或者搭建创业孵化园进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指导方法单一,对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参加比赛的学生大多是 “优秀”学子,比例很少,没有覆盖全体学生。
(三)求职心态失衡,就业期望值高
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会改变国内经济结构,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组织的比例会大幅上升,就业市场也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多层次格局。而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和区域上,仍然是期望值较高,没有认清当前形势,一味追求“高大上”、“富而美”的就业岗位,要能拿到高薪水,还要考虑是否解决编制和户口。事业单位、国企、公务员占得比重较大,一线发达城市仍是首选,认为这是“金饭碗”,工作既稳定压力又小,社会地位高;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或者西部、基层艰苦行业的学生很少,感觉这是“丢人”的工作。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毕业生没有端正就业态度、就业价值观偏离,是导致就业困难,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烈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对策
(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市场是需求端,高校是供给端。需求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供给端就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达到供需平衡。高校根据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6],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构建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结构体。对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的专业,扩大招生数量,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可以停止招生或隔年招生,通过“停、减、并、增”的措施,使专业结构整体优化。增加通识教育的比重,完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没有专业之分,是针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范围宽广而且全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大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提高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举办科技含量较高的竞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将实习基地设在企业施工一线,学生可到施工现场进行实践,真正参与到施工建设中,达到强化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目的。
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政策宣传和职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各大高校中,辅导员老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学生接触紧密,对学生了解比较透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师资力量,建立指导教师教学的进修保障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拿到职业指导资格证,能够将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形式传递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职业指导要实现阶段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贯穿整个过程,即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做到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在不同阶段制定对应的教学培训方案,如大一、大二主要是职业生涯理论的讲解,学生能够自我剖析,进行合理的自身定位,确定生涯目标;大三以求职训练为重点,结合现场模拟和实践等多种形式,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求职应聘技巧;大四以就业咨询和形势分析为主,确定求职意向,撰写求职简历,提高面试技能。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教师能力欠缺,教学防范单一”;“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7]
高校要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递进有序、有机衔接和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群,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无缝对接,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其次,要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标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权重[8]。再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针对少数“精英”分子。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在广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较强的人,做到教育全覆盖、培养重突出。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创新意识的培养、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深入进行实践的锤炼。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理论功底必须扎实、实践经验十分丰富,高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鼓励教师到实体企业挂职锻炼,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和教师绩效考核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评定因子。引导教师开展启发讨论式教学,增加小班授课比例,推动教师将国际最新成果和前沿学术发展融入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团队,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创意创新的能力。积极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和投资家做校外导师,给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创业实力,激发灵感。
加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9]。含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有着巨大的作用。高校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成立和本校专业相关的各种创新创业协会,举办创业沙龙、科技创新比赛、创新论坛和讲座等活动,创办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中心、科技孵化园,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调动学生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校企合作纵深发展,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三)开展就业观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供给侧结构改革会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比重大幅上升,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会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大学生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化,无论是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出国升学或者入伍服兵役等都是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但家长和学生个人传统的价值观,仍然倾向追求所谓的“金饭碗”、“洋饭碗”,造成毕业生择业难,难创业。
高校要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牢牢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育、校友论坛、名师讲堂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其端正就业态度,能够理性务实的择业。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创业、基层成才的意识,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创业最光荣”的就业理念,让“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毕业生坚定的信念[10]。多元化的就业市场格局促使学生的选择不再单一,第三产业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量极大,未来非国有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会持续上涨,并成为主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职业发展,合理定位,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抛开“一业定终身”的思维定势,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发挥个人所长的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1]胡鞍钢,周邵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2):2-6.
[2]赵彦刚,王志臣.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探究——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101-104.
[3]麦可思研究院.自主创业持续上升 “重心下沉”趋势初[N].光明日报,2015-07-17 (5).
[4]蒋开东,朱剑琼.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54-58.
[5]赵彦刚,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视阈下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有效性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9):217-220.
[6]徐宏,郝涛,孙雨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33-37.
[7]李元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理论探索,2016(1):47-49.
[8]肖刚.创新高校教育模式 提升学生创业能力[J].北京教育,2016(10):65-66.
[9]李莉,管理要.人才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35(2):19-21.
[10] 高晓峰,王建华,刘荣贵.创新思想教育体系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5):96-99.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Wang Zhichen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supply-side reform i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force and accumulate the human capital, and the core is to improve quality through innovation. Undergraduat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which play a vital role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Hence,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o deepen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improve employment quality and success rate of establish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solu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this paper.
supply-side reform;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2017-04-25
王志臣(1979-),男,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603040158)
2095-0365(2017)02-0102-04
G647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7.02.19
本文信息: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