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两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2017-04-02卢春兰

智富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成渝产业结构

卢春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摘 要】两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的相似性让二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由于很多方面的差异性,所以三次產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存在很多的差异。成渝经济的合理发展,将有助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将给西部很多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成渝;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成渝两地区自古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成渝两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发生一定的变化,两地政府在发展方向上正在不断进行探索,避免两地发展太过雷同,重复建设太多从而影响两地产业与就业的发展。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重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都处于下降的趋势,这与国家和市政府从1985年左右开始对城镇经济进行大力改革有着重要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994年超过了第二产业,这可以看得出重庆市的就业结构变动要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都近似于平稳状态,期间的波动都十分小。第三产业是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最强的产业,第二产业的吸纳能力不强。第一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政策的鼓励,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刺激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也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从低级转向高级的演变趋势。

从两地区三产业比重和就业比重趋势图可以得出,重庆的产业发展结构还处在:“二、三、一”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还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对于重庆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都已经发展为了“三、二、一”,进入到了工业发展的中后期,成都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优于重庆。就业趋势来,重庆和成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正在不断下降,逐渐将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在上面详细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重庆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中我们看到,重庆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是很大的,就业空间很大,也反应出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重发展是极其不协调的。成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重庆来说结构偏离度是比较小的,这与成都现在将第三产业作为其重点,而对第二产业有所忽略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产业升级工作。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了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在成渝两地区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解决大量失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才能使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的趋于合理,同时也刺激着两地区就业结构的调整。舒尔茨就认为,当非农业的吸引力比较大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很自觉的转移到城市区,进入到另外一个产业部门工作。所以承接好东部的产业转移,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将提供更多就业的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2.大力发展私营或民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重庆、成都地处西部很多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而国家的财力、人力都很有限,投入到西部地区的精力是有限,所以在重庆和成都要更多的依靠民营企业,不断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3.统筹城乡,加快城市化建设。从产业结构比重和就业结构比重分析可知道,农业的发展正在不断受到遏制,并且城乡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成渝两地区还存在很多大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改进农业技术、加快发展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地区优势农业,吸纳劳动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除此之外,现在成都和重庆都在大力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放低农民进入城市户籍的门槛,完善劳动力市场,保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快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4.紧密合作,加强产业互补。成渝两地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自古就有很多密切的合作,同处于四川盆地,是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重要宝地之一。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成都现在工业发展阶段按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处于中后期,成都需要发展自己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强与重庆工业的合作,提高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重庆在发展的时候既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不断借鉴成都好的发展路径,可以大量将自己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成都的第三产业中,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重庆、成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合理布局本地区的产业,同时也需要在两地区进行合理布局,只有强强联合,才能使成渝两地区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不会被浪费,所有的投入都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6

[3]吴江,封晓庆,2006: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财科学,2006(7).

[4]陆昕轶,胡碧玉,2004: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科技和产业,2007(8).

[5]张车伟,蔡日方,2002: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5).

[6]宁立新,2006:金星:天堂向左,市场向右,销售与市场,2006(4).

[7] 杨公仆、夏大尉.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47

[8]李立静.合肥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互动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

[9]叶仁荪,王光栋,王雷.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技进步路线的选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 (3): 137-147.

[10]蔡眆.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究, 2007, (7): 4-15.

[11]周兵,徐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J].软科学, 2008, 22 (7): 84-87.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成渝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