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与对策:学生对教师的预期与教师行为不对称视角的分析

2017-04-01孟祥林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心情师生教师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问题与对策:学生对教师的预期与教师行为不对称视角的分析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学生的配合下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与教师配合得越好,从教师那里得到的知识就会越多。学生会对教师存在多种预期:知识丰富;有求必应;勤奋刻苦;完美人格;甘于奉献;循循善诱;严格认真;一视同仁。但是教师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专注某一领域;希望具有选择权;会有“懒惰”心理;人格并不完美;用经济人思维做事;心情会有波动;出错在所难免;偏爱优秀学生。所以师生之间需要磨合。既然教师在一些方面与学生的预期有差别,教师就要主动改变自己: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赋予教师选择权;允许教师偷懒;张扬人格魅力;学生应配合教师工作;包容教师糟糕的心情;帮助教师纠正错误;允许教师偏爱优秀学生。

学生预期;教师行为;矫正对策

社会在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教育经历了精英教育阶段、大众教育阶段后,现在进入了师生双向沟通博弈阶段[1]。相比传统教育时期,现在的师生关系逐渐在向机械化、功利化方向发展[2]。教师倦教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也开始不满意[3]。学生认为,教师素质应该进一步提高[4]。学生对教师有诸多预期,教师对学生也有很多要求。学生对教师的预期与教师的行为表现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5]。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以教师为主导磨合师生关系的策略非常必要。

一、学生对教师的预期分析

(一)知识丰富

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在专业领域内就是“万事通”。凡是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在教师这里得到解答,教师是一个知识非常丰富的人。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权威主要来自于教师拥有的知识。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够在学生中树立高大的形象,所以学生都非常崇拜名师。高校中的名师虽然不会给所有的学生授课,但名师能够烘托校园的学术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形中就会受到感染。知识丰富的教师眼界会非常开阔,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学习动力更大。知识丰富的教师会让课堂变得更加充实,学生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授课。

(二)有求必应

在学生的心中教师应该是有求必应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时间都应该服从教学。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了问题,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悉心解答。教师不应该拒绝学生提出的任何有关教学方面的要求。教师不但应该给学生解答问题,而且还要怀着和善的心情对待学生。学生会按照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应该具有的形象要求教师。在学生看来,努力学习、勤学好问是教师最喜欢的,教师应该非常希望学生向教师提出各种有关教学的问题。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待工作不应该掺杂任何水分。对于短时间内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通过努力为学生尽快解决。

(三)勤奋刻苦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通过寒窗苦读出来的优秀人才,教师不但认真教学,而且要努力学习。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也是不断进取的。教师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但刻苦学习的习惯还会一直保持下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之余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教师的学习过程也是更新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是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为前提的。

(四)完美人格

教师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会通过言行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眼中,教师都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考虑问题都应该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前提的。教师的权威高于家长,尤其是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在家长的印象中,教师的人格也是无可挑剔的。所以学生人格的养成不但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每个教师的习惯、风格等都是不同的,这些都会在不同侧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中就形成了一个综合人格。具有完美人格的教师,也会促成学生形成比较完美的人格。

(五)甘于奉献

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接实现交流。传统印象中的教师是一种“活菩萨”的形象,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将全部心血放在工作上。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为了展示教师的这个形象,一般都会让作品中的主角为了工作而疾病缠身以致在工作岗位上倒下了,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表现教师甘于奉献的品德。“甘于奉献”是教师岗位的一个基本要素,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很多时候是道德高于制度。教师进入学校工作,首先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教师具备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为社会发展增添正能量。

(六)循循善诱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别。在学生看来,教师不但应该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为了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教学成本是有很大差异的。教师应该有不厌其烦为学生讲授的耐心,直到学生将知识弄懂为止。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易学会,就需要找到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交流中,教师总是会循循善诱,将所要讲述的知识点掰开揉碎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会主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七)严格认真

学生眼中的教师是严厉的,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做好相应的事情。教师会认真备课和认真批改作业,严格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教师不会姑息学生的错误,严格处理学生出现的小错误就会日后避免大错误。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时会小题大做。教师不仅对学生严格,也会对自己严格。教师让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总会先做到。教师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会严格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不会放过作业中的任何一个错字。教师给学生的知识不会存在疑问,教师对待工作越严格,学生学习就会越省心和放心。

(八)一视同仁

教师面对很多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虽然有差别,但教师对待学生没有差别,在教师的眼中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只有学生学习的勤奋程度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师会按照统一要求严格学生行为。在教学中会及时发现课堂中以及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对象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教师虽然会非常看重成绩优秀的学生,但不会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歧视。教师会在学生学习中创造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所为与学生预期间的差距

(一)专注某一领域

学生认为教师知识应该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实际上只是在某个领域有特长,而且只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一个层面。这与学生对教师的预期是有偏差的。当学生问及教师专业以外的事情而教师全然不知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就会打折扣。教师为了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在不断学习中也在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工作时间越长的教师,对专业的钟情程度就会越高,教师的思维就会越来越“窄”,教师的“知识丰富程度”与学生预期之间的偏差就会越大。教师从事的专业要求教师的精力专注于“深度”,而学生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对教师的知识提出“广度”要求,二者之间的偏差很大。

(二)希望具有选择权

根据前文,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应该是有求必应的,这实际上对教师是很不公平的。在学生提出要求的时候,教师在“接受”和“拒绝”之间应该是有选择权利的。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如果全部接受,这对教师形成很大压力。学生应该给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消化。虽然在学生面前教师有足够高的权威,但是当学生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时候,教师的形象就会打折扣。实际上在学生面前教师也是弱者,要接受学生的评价,在学生面前要维护自己的形象,教师有时候会表现得很拘谨。在学生提出有关学习方面的要求时,教师都要无条件接受。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学生的要求很多,教师就会减少属于自己的时间。赋予教师“拒绝”的权利,应该是教学规则范畴内的事情。

(三)会有“懒惰”心理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必须足够勤奋,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但是不同教师的发展愿望是不同的。有的教师有较高的追求,有的教师则只希望达到基本要求。不同教师的精力也是有差别的,学生不能用统一的标尺要求教师。在有任务压力的时候教师的勤奋程度就会高些,当任务压力不高的时候教师就会“轻松”,所以教师也是制度的“囚徒”。学生看待教师是从一个群体上认识教师的,就像教师认识学生也是经常从一个整体角度看问题一样。但实际上这种思考的前提是:这个群体应该是相同的。教师个体之间差异的存在,就会在学生预期与现实状况之间产生偏差,学生对教师就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满。当学生对某个教师产生不良印象时,就会将这种印象推及其他教师,于是对教师群体产生不良印象。

(四)人格并不完美

虽然学生会对教师有“完美人格”的预期,但这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因为教师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师价值观、人生观也是有差别的,学生不能对所有教师强求一律。教师的人格缺陷虽然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学生并不是在某一个教师的影响下成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在不同教师之间进行比较,筛选出自己预期中的部分。教师从入职到教学多年,也是在不断成长的。此间教师会对教育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师的思想以及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走出课堂后,也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以教师不单纯是课堂上的一个“教书育人的人”,而是一个“综合人”,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教师,教师就会有不同的特征。学生对教师的“单纯人”的预期过于苛刻,应该允许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综合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人格缺陷也应该是允许的。

(五)用经济人思维做事

学生对教师有诸多预期,所有这些预期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太苛刻。实际上教师也是经济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工作的目标也是为了而生存。教师虽然是一个奉献的职业,但是不能将教师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教师为了生存也要为利益而奔波,当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会影响到工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较好的心情,这是与很多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教师只有在心情很好的时候,才能够保障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为教师创造一个舒心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允许教师有任何私利性,当教师为经济而奔波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就会打折扣。这种在他人身上发生的非常正常的行为,发生在教师身上时,教师就会被褒贬。由于教师的经济人特性经常被他人忽视,所以在“学生的期望”与“教师的行为”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称。

(六)心情会有波动

在学生眼中,教师总是心情很好的,在讲台上对所讲授的知识娓娓道来。但是教师也会有心情波动,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问题,这些问题也会给教师的心情造成影响[6]。学生不允许教师有心情波动,进而不允许课堂状况有差异,对教师是不公平的。教师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会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语气、面部表情等方面都会远远超过学生的预期,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很满意。当教师心情较差的时候,虽然极力掩饰,并在行为表现上尽量达到教学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心情与教学效果之间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允许教师有心情波动才是从“以人为本”出发的预期。当然由于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有较大差别,教师应该具有合理调整心情节奏的技巧,让自己在讲台上成为一个“常态人”。不能因为心情波动而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七)出错在所难免

严格认真是学生预期中的教师形象,但是教师有时也会出错。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教师是不允许出现差错的。教师出现差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学生对教师的苛求让教师感到很委屈。学生应该包容教师在岗位上出现的小差错。课堂之外的教师也需要投入到生活当中去,学生应该允许教师在教学之外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教师的小差错与“严肃认真”的态度之间不应该强硬地联系起来。学校层面在对待教师的小差错时也不能矫枉过正。包容教师的小差错,就会让教师工作起来更安心。

三、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磨合对策

(一)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

学生对教师有较高的预期,这是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开始。教师虽然是通过专业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但也不能给学生形成刻板的印象。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否则就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但是教师知识的丰富度应该是在某一个领域内的丰富度,即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对教师的预期也应该主要集中在该层面。学生不应该对教师有苛求,在与教师打交道或者向教师询问问题的时候,应该在教师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即使离开专业领域,也不应该离开很远。至少教师从事的专业应该是学生想与其进行交流的交叉学科。师生之间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学生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回答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学生的预期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发展方向,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在较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过来,教师在既定方向上进行纵深发展,速度就会相对较快。教师的知识专业程度越高,学生从中就会受益越多。

(二)赋予教师选择权

师生之间的合作,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关系:学生选择教师和教师选择学生。由于学生对教师的预期很高,并且潜意识中有“教师有求必应”的默认,所以学生在学习方面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应该是合理的[7]。如果教师不应承学生的要求,在学生眼中,这样的教师就是不负责任的。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当学生对教师有要求的时候,教师可以做出拒绝决定。学生虽然是在与某个教师打交道,但实际上通过一个教师会对整个学校形成印象。教师在遇到学生对自己提出有关学习的要求时会感到压力很大,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知识结构以及工作精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抱着负责任的态度会婉言拒绝学生的要求。这虽然并不涉及学校管理制度,但教师做出这样的决定很难。为了让教师有正面做出拒绝的勇气,学校层面应该在制度上给予支持。教师的拒绝权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学生应该对教师的决定给予支持和理解。

(三)允许教师“偷懒”

“允许教师偷懒”表面上看是不符合常规的。教育管理制度的目标是激励人们更加勤奋的工作。但是由于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即使在制度层面不鼓励教师“偷懒”,教师实际上在特定情况下也是要“偷懒”的。这里所谈及的“偷懒”是“休养生息”层面的意思。教师不但是知识的输出者,也是知识的吸收者,只有通过不断读书,才能够更多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所以在为教师安排工作的时候任务量一定要适度,以便能够保障教师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这个“休息”时间表面上看教师似乎没有做事情,但是教师会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深入思考问题。对相关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后,教师才会表达出更有见地的看法。从这个逻辑上看,“偷懒”对教师个人以及对学校发展都是有利的。“偷懒”并不意味着懒惰,反而意味着更加勤奋。学校在制度层面虽然不能鼓励“偷懒”,但应该为“偷懒”创造适当的生存空间。

(四)张扬人格魅力

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其相对完美的人格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也能够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就应该按照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点塑造自己。由于学生个体数量较多,每个学生对教师的关注点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人格的某些侧面在达到这些学生的要求时,未必就能够达到其他学生的要求。当学生从很多不同侧面对教师提出要求时,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就已经非常全面了。虽然每个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苛刻,但所有学生的要求整合在一起时,要求就显得比较苛刻了。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不断磨合,学生在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要接受教师存在的人格缺陷。只要教师的人格缺陷并不夸张,学生就要抱着包容的态度接受教师。

(五)学生应配合教师工作

既然教师也是经济人,就不要用“不食人间烟火”的眼光认识教师。教师的教学任务很繁重,学生坐在教室中听讲,教师却需要站着不停地讲解。如果所有学生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良性互动,不但能通过激发教师的授课激情,而且也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消耗智力而且要消耗体力。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劳动,教师就会感觉到授课过程非常疲惫。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这个问题上就会出现博弈问题,博弈的结果是教师倾向于降低教学投入,学生于是会感到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加枯燥乏味,配合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就会更低。遏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学生要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授课。让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向好的方向转变,师生从中都会受益。

(六)包容教师糟糕的心情

学生预期中的教师是“常态人”,但教师实际上并不是“常态人”,教师也会有心情波动。学生应该允许教师有心情波动,也应该承受教师在心情波动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前文述及,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但是在课堂外也是一个社会人。各种因素的干扰会让教师的情绪有波动。虽然处于职业考虑,教师会极力避免将不良心情带到课堂上,但有时候还是不能完全避免[8]。在教师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做出不满意教师的判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师生双方之间就会产生误解。其实教师出现心情波动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能够赢得学生的理解,师生之间不但不会产生误会,彼此之间还会在较高层次上达成谅解和支持。教师是“育心工程师”,教师的心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校的教学管理上应该为一线教师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教师轻松投入教学。这样的学校才能够做到对教师负责任。

(七)帮助教师纠正错误

教师也是会犯错误的,只要没有犯原则上的错误,都应该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学生也应该对教师的错误施以包容心。当然不能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允许教师出错,教师也会忙中出错。尤其是在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时候,教师的心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者教师在专注某个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会忽视其他问题,这时候也会出差错。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课堂,学生感觉到教师出了差错时,也可以及时给教师指出,这样就能够将教师的精神重新集中到正题上来。学生应该相信,从事多年教学的教师,在授课内容的所有知识点上都有研究,不会出现重大错误。在出现了类似问题的时候,学生应该想到教师可能在课堂外遇到了问题。可以劝教师适当休息,并且帮助教师调整心态。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除了“专业知识”这个纽带外,还可以进行情感交流。教学内容、方式、时间等都可以暂时做适当调整。在教师出现差错的时候,学生不能“揪住小辫子不放”,也不能就此对教师形成刻板印象。

[1]杜志宏. 博弈论视野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02): 107-112.

[2]曹砚辉.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高教探索,2012, (03): 99-100.

[3]辛鹏. 论高校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 (12): 49-53.

[4]王德勋.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08): 69-72.

[5]章荣琦等. 中外师生关系的演进分析与比较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10, (11): 79-81.

[6]孟祥林. 师生分层 以生为本:互动课堂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 (04): 54-59.

[7]孟祥林. 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相互影响的因素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 (03): 6-67.

[8]孟祥林. 四位一体TSEL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型管理对策体系研究[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01):30-36.

2017-01-05

孟祥林(1969-),男,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G456

A

1008—3340(2017)02—0022—05

猜你喜欢

心情师生教师
最美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天天有个好心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心情
圆我教师梦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