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钩沉

2017-04-0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法

高 冉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钩沉

高 冉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分析指出实践作为“感性的活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并且分析了实践概念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内涵。阐释了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历史发展,说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在不同著作中所使用的实践概念具有确切而互有差别的含义。提出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实践观念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清晰过程,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是在彻底批判唯心论和旧唯物主义之后形成的新思想。

实践; 马克思哲学思想; 存在

一、 《导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定义

马克思哲学以理论的形式存于马克思所著的经典著作(包括与恩格斯合著著作)中。按学界一般观点,1844年前后是马克思哲学成熟的时间。代表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与恩格斯合著,但大部分篇章由马克思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著)、《哲学的贫困》等。这些论著虽然都论述实践作为“感性的活动”的理论,但相互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别。这种差别表明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和成熟。最早,马克思提出的是“革命”的实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了说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一,哲学的历史性的任务是确立此岸世界即现实的真理:“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第二,德国的现状是要采取否定的方式即“进行革命”;第三,要使哲学成为现实的根本是在德国进行政治革命。马克思的结论是“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最初,马克思确实是把“实践”与“革命的运动”等同起来。因为在当时德国及欧洲哲学界唯心主义哲学盛行,他们对物质、对实践不仅轻视----把实践看成远远低于理论等“高大上”的低贱之物;而且蔑视----把实践活动同物欲(欲望)活动等同起来。马克思在此把实践看成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事情,最革命的行动,最紧迫的政治运动。这时的马克思是一个积极的革命理论家、哲学革新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思想有所发展,他再次明确政治运动解放在革命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理论的系统的阐述。但是在几十年后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教科书”哲学中,又把实践等同于“革命活动”,这实际上是把实践做了片面化、抽象化和绝对化的理解,并不是马克思的完整实践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上开始系统全面研究实践(劳动)问题。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专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他在彻底批判黑格尔哲学时,并没有全盘否定黑格尔,而且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成果,例如,劳动问题。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关于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有积极价值,它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是主体物化和物(对象)主体化的双重肯定过程。但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的同时也提出了黑格尔在劳动(实践)问题上的根本缺陷:没有看到市民社会(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过程,也是一个“异化”过程。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对于“异化”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和“对象化”没有根本区别,都是(理念)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概念(理念)自身矛盾运动所产生的差异,对立和否定,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对象化和异化区别开来,认为在市民(资本)社会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肯定),而是异化(否定)[2],这样一来,劳动的性质就变了,马克思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问题,这在理论上也表明马克思对于实践的认识的一个深化和理论化。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中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实践关系。换言之,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看成实践的基础形式,而不再把实践只看作“革命活动”。表明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在内容和表述上都有较多变化。

二、 马克思关于实践定义的基本规定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把实践定义为“感性的活动”。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把实践定为革命活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资本社会的异化劳动看成实践的认识不同,实践是“感性的活动”,是马克思哲学真正的核心概念。

(1) 实践的“感性”规定确保实践的唯物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并没有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性。相反,马克思深刻指出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性是不彻底的。这种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费尔巴哈只把感性存在理解为物质存在,不知道物质客观矛盾性和能动性,正是这种客观矛盾的存在及其运动在物质内部推动自身的发展变化,是一种直观或机械的唯物主义[3];第二方面是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论。“爱的宗教”不可能解决社会问题,也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真理。

(2) 实践的“活动”规定确保实践的能动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讲得最多,因为这是旧唯物主义的通病。作为柏林大学哲学专业的学生,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哲学起就注意吸收黑格尔哲学中合理的和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世界上公认的学习研究哲学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辩证法在古代自然哲学那里还处于不自觉状态,只是日常思维和古代科技思维状态下的最初形式。黑格尔对辩证法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从自己唯心的理念哲学出发,对古代辩证法进行了根本改造,使之成为一种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黑格尔对于古代辩证法(诡辩术)的革新主要在三个方面:①他从理念哲学出发,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显现(理性的显现和感性的显现,理念外无他物。在黑格尔看来,自发、自觉、自为等事物的属性是理念的不同发展阶段,实为一体,即自身性或自我性是事物的基本属性,辩证法是理念运动的方式,理念以辩证法的方式运动。因此黑格尔认为辩证法就是事物本身,二者是一体都是理念的显现;②黑格尔进一步认为,辩证法即是理念的基本属性,属于理念本身。那就说明理念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就是理念,没有矛盾就没有理念世界。对于辩证法而言,矛盾是自身的,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上天赋予的。这表现出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性。③对于黑格尔来说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正是存在着自身矛盾的发展变化才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黑格尔认为差异(异化)、对立(斗争)和统一(谐和)等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状态不在于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本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这一点对马克思的启发巨大。马克思研究资本的规律、研究市民社会的存在发展都着眼于以资本和资本社会内部自身的发展变化入手。黑格尔对辩证法的成功改造使辩证法进入了一个自觉和成熟的阶段。马克思十分欣赏黑格尔辩证法中所包含的巨大的历史感。历史感就是历史发展的自觉。其中辩证法起着关键作用。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头脚倒置的。这是由其唯心论体系制约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根本失误是不懂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懂实践是能动和革命的,就像辩证法的本性是能动和革命的一样。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黑格尔的唯心论,又用辩证法来改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后来也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进入了真正自觉和成熟的阶段。马克思是站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位巨人的肩上创立了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3) 实践关系是存在性关系,是现实的历史的客观的关系。现实的个人是在关系中存在的,劳动生产也是在生产关系中才会发生。无论是现实的个人还是劳动生产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体系中首先是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存在的相关方面存在的。存在是哲学的最大概念[4],也是最基本概念。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只关心一件事:存在是什么?具体包括什么是存在?怎样存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等。马克思从来不去抽象一般地探讨存在是什么问题,因为空洞的概念游戏没有意义。但是马克思的全部哲学都是关于存在的学问:即人类的存在是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马克思创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要为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最科学的答案。马克思认为,存在问题是一个具体性问题、社会性问题、客观性问题、历史性问题,存在问题之所以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定性,就是因为存在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人才有实践,动物没有实践,实践包括人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政治实践、历史实践,等等,这些感性的活动之所以成立就因为这些活动都发生在人的实践关系之中,因此,人的实践关系是人最重要的关系。在马克思之前,没有哲学家明确指出人的存在是一种实践存在;存在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古希腊哲学受人类早期较低实践活动能力的制约,只是不自觉地自发地认识人们的实践。他们把人们实践中的某些对象性工具性因素(金木水火土)、某些主观感觉(“1”,阴阳)甚至错觉(理式等)抽象为存在的本源,中世纪哲学更是用怪异的错觉来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唯心论企图从意识和精神中去寻找存在的本质,旧唯物论又把存在归为机械的物质或简单的经验。只有马克思把存在确定为社会存在,把人的存在确定为人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客观的、能动的活动,也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活动。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定为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实践关系。离开了实践,不仅实践关系不存在,人也不存在,存在本身也不存在。

马克思在1844年前后把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确定为自己的新哲学之后,他就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大师。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更是解决了人如何生存,怎样生存和什么样的生存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等重大问题。《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是马克思在政治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奠基,是无产阶级实践的宣言书。

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实践,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崭新实践中,正在运用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解决自己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中国人民也在用自己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的实践思想。

[1]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1.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73-175.

[3]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5-67.

[4] 陆杰荣. 形而上学的“在世”规定及其“实践”功能[M]∥形而上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200.

[5] 王国坛. 作为人类思想解放的哲学[M]∥什么是哲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5:120.

【责任编辑 曹一萍】

Probe Profound Truth about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Concept in Marx’s Philosophy

Gao R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I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out that, practice, as a concept of perceptual activity, is a constant concept and not always been in Marx’s philosophy. Its theoretical source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re studied as well.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concept in Marx’s philosophy, it shows that the practice concept of Marx has the exact but variant mean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writings.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has a clear process of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Marx’s concept of practice is the formation of new ideas after a thorough critique of idealism and old materialist.

practice; Marx’s philosophy; being

2016-12-15

高 冉(198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编辑,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7)02-0173-03

B 013

A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法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