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管理引入细节思维管理法的意义分析与研究
2017-04-01余贵美詹少虹杨建桃
余贵美,詹少虹,杨建桃
(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精神科护理管理引入细节思维管理法的意义分析与研究
余贵美,詹少虹,杨建桃
(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研讨精神科在日常护理管理中推行细节思维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42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归入两组,均为女性,各31名,Ⅰ组按照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管理,Ⅱ组实施细节思维管理法管理,对比评估两组的整体管理状况。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组的基础护理、护理文化、护理技能及素质、物品管理、护理安全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细节思维管理理念融入到精神科的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能够明显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值得推荐。
精神科;护理管理;细节思维管理;临床意义
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高低,直接表现在日常的护理管理工作中。细节思维管理法从实际层面分析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融入细节性思维理念,使护理行为规范化、服务内容全面化的一种护理模式。我院精神科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推行这一理念管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做出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42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归入两组,均为女性,其中Ⅰ组年龄22~41岁,平均(29.4±3.3)岁;Ⅱ组年龄23~43岁,平均(30.2±3.6)岁。两组间的年龄、护理经验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Ⅰ组按照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即根据精神科常规护理标准,向患者提供晨间、夜间基础护理,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给予相关指标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等。Ⅱ组接受细节思维管理,包括:①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障碍,可能产生危险行为[1]。护理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安全防范御管理,对自理能力、认知状况较好者,应在入院当日向患者讲述相关住院制度及事项;对缺乏自理能力、认知状况较差者,则需实行“一对一”的专门看护,以尽可能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②建立健全精神科病房相关管理制度,制定符合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同时由专人负责对抗精神病药物、仪器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定护理安全预案,以在事故发生时,可及时启动预案并高效处理。③全程护理,根据患者个体状况,制定符合其病情需要的全程护理方案,围绕患者入院至出院整个阶段实施。入院时,分析患者病情及危险程度,并将攻击性强的患者列为重点观察对象,给予24 h看护和管理,同时向其提供病区管理、每日有效沟通、基础护理、出院前指导、院外护理指导等一系列措施。④细节护理,做好每日的护理交接工作,采取弹性排班,分时段、分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工作期间注意加强交流,针对护理管理期间的难点疑点,及时组织讨论和学习。
1.3 评估项目
参照相关文献标准,从基础护理、护理文化、护理技能及素质、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等几个方面评估护理管理质量[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护理管理后,Ⅰ组的基础护理评分为(92.23±2.18)分,护理文化评分为(94.11±1.45)分,护理技能及素质评分为(92.33±1.42)分,物品管理评分为(94.18±1.26)分,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93.87±2.01)分;Ⅱ组对应数据为(98.43±1.36)分、(97.42±2.07)分、(98.19±1.65)分、(99.94±0.83)分和(98.42±1.25)分。可见与Ⅰ组相比,Ⅱ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精神科接触的患者较特殊,其身体机能虽无明显异常,但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以致该类患者常会做出异于常人的行为。常规模式下的护理管理能够基本满足于精神科的日常工作要求,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针对极具攻击性或自残性患者的护理,常规护理管理并无法很好的保障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既往临床管理多通过一些限制性措施以约束该类患者行为,规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但此举极易对患者的心理情绪造成刺激,甚至影响病情康复[3]。
鉴于上述问题,我院精神科尝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入细节思维管理,以进一步优化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质量,保障人员的护理安全。细节思维管理能够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建立健全精神科病房相关管理制度、全程护理及细节护理等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提高其临床思维管理能力,并可保障护理全程的连续性,用于重点观察对象的护理,还可避免出现空白护理期;护理管理工作更全面、更科学,相比传统管理模式更能保障医护人员的护理安全。本研究显示,Ⅱ组在实施这一理念管理后,基础护理、护理文化、护理安全等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整体护理管理效果较Ⅰ组理想,符合上述研究观点。
综上所述,将细节思维管理理念融入到精神科的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能够明显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值得推荐。
[1] 李相云.试析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思维管理法的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35):210-211.
[2] 范喜英,覃金荣.细节思维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3):106-107.
[3] 朱慧颖.精神科护理管理应用细节思维管理法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62-163.
R472
B
ISSN.2096-2479.2017.40.164.01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