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晟:阿弥陀佛么么哒
2017-04-01柠檬蒋晟
■ 文/柠檬 图/蒋晟
蒋晟:阿弥陀佛么么哒
■ 文/柠檬 图/蒋晟
蒋晟,“90后”,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是一位雕塑艺术家,母亲是一位平面设计师。
他说:“我有时翻我们家的相册,会觉得特别有趣。父亲在我小时候,经常把我摆在静物台上供他的学生用来写生。”年幼懵懂的蒋晟在当时是搞不清状况的,也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当他长大,当他成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一名学生,开始正儿八经搞艺术的时候,才发现,也许正是当年的模特经历,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他,走入与艺术相伴的生活。
或许注定我就该做佛像雕塑
大二那年,蒋晟受邀前往杭州的一座寺庙,近距离地体验传统佛像雕塑艺术。
“我那时候懵懵懂懂,只是知道有一个寺庙可以免费住,还可以住七天,非常好,然后就去了。”那期间,蒋晟在寺院里过着非常简单而温馨的生活。每天早上,师父会送来寺里做的素面,并且会到蒋晟房间嘱咐他把它吃完。
在寺里,蒋晟参与了一件对他影响很大的小事——寺里的师父有一尊佛像,但是它的手断了,蒋晟重新塑造了一个佛手,并把它接上去,修复了佛像。也许是因为寺院里静谧安宁的环境孕育出了灵性,蒋晟第一次感受到,修复塑像这件事竟然如此神圣,仿佛发着光。
蒋晟决定从事佛像雕塑的时候,他的父亲却不是十分的理解他。在父亲看来,蒋晟并不能玩过在工坊里玩了一辈子雕塑刀的工匠。不过蒋晟并没有想要“玩”过谁,只是想做自己喜欢并且愿意做的事。
后来,蒋晟在大学里遇到了他佛像雕塑路上的恩师许健。许老师曾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专业人士,他非常器重蒋晟。蒋晟在许老师的带领下,去探访过不少的石窟、寺庙,在不同的空间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的佛像。与大学书本上的图像不同的是,身临其境的感知,让蒋晟深刻体验到佛像摆在什么样的空间,会有怎样的质感。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决定了他之后很多佛像的塑造手法和风格。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觉到一种隔绝喧嚣、真正的安静祥和。灵动的同时又让人有一种一辈子都记得住的宁静。
蒋晟与他的蒋家班
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毕业后,蒋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厦门。在厦门的曾厝垵,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文艺的海边小渔村,蒋晟创办了自己的佛像雕塑艺术工作室——蒋家班。
工作室位于海边的一幢小楼,小楼若隐若现地藏在一片小林子里。蒋晟的父亲是厦门大学雕塑专业的教授,早在十几年前,他便买下了这块地,盖了这幢小楼。小楼的周围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雕塑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蒋晟和他父亲做的。一眼看去,就会觉得这是个艺术气息很浓郁的地方。
蒋晟的蒋家班工作室和一般的雕塑工作室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雕塑作品大多以佛像为主。而在以往,佛像雕塑则是雕塑工坊里工匠们的事情,雕塑家很少亲自下工坊制作一件佛像。蒋晟的出现则把雕塑艺术家干的活与工匠的活合二为一,从佛像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制作成型,蒋晟几乎全程参与其中。所以他的佛像,无论是神态、气韵,还是线条,全都展现出高度统一的蒋晟风格——既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细节,又满是现代艺术气息。
正是在这个工作室里,蒋晟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佛像,其中,最让人们惊艳的就是“瀑布佛”。它和平常的佛像有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最直观的是,它的底座很长。蒋晟介绍它时说:“我在做这件作品的时候,想象的是一个很安静的瀑布,从上面往下面倾泻,然后到衣纹的地方铺泻开来,再加上这个材质是用我们福建的德化白瓷工艺烧制而成,所以这尊佛像看起来会显得比较安静。”
在创作这件佛像时,蒋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怎样可以让佛像的底座增高到他需要的高度。当时很多作坊的工匠,甚至蒋晟身边的朋友、老师都觉得加长的底座是没办法烧成的,而且费工费时又费力。但蒋晟却在不经意的状态下完成了这项工艺。
佛像也是一种当下的雕塑艺术
在蒋晟眼里,佛像不仅仅是佛的象征,也是当下的一种雕塑艺术。
他的佛像作品,是以传统佛像雕塑艺术为基础的再创作。而这种创作并不只是源于蒋晟自身强烈的艺术冲动,还源于蒋晟的佛像作品往往是出于供养的需要。
传统雕塑艺术雕刻的佛像,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有的巍峨又庄严,奉至于石窟或大殿;有的灵巧而神秘,藏于青山或小庙。而蒋晟加入现代气息所雕刻的佛像,是日常的,安好的,既在远古又可亲近。
在历史中,传统佛像雕刻艺术往往代表着当时雕刻工艺的巅峰水准。佛像会随着历史发展和雕塑工艺的不断进步而发生改变;而现代的佛雕手艺人,已经很难有机会再去接触到传统雕塑工艺所产出的实物,只能在各地的博物馆里,仰望这些被时间封存已久的传统雕塑工艺,这也或多或少限制了现代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
历代出色的佛雕匠人,往往都有着自己鲜明的色彩,而雕塑工坊里的工匠,却只是听从顾客的要求,流水线式地制作着一个个佛像。蒋晟像历代出色的佛雕匠人一样,对每一件作品都倾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在用料取材上,也从不拘泥一格,随着灵感自由发挥。“在每一件佛像创作的过程中,我都几乎凭着一个艺术家的坚持来完成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