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触感
2017-04-01李佳音
李佳音
每時每刻,我们无不在聆听,在审视这个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命带来的悲欢交错。然而,当你翻开一本书,摩挲着微微泛黄的纸页;当你细煮一壶水,看卷曲的茶叶在这一泓打碎了的阳光中舒展翻滚;当你找出尘封已久的古琴,轻抚每一根弦,悠扬的琴声飘转而来……你感受到纸的粗糙、茶的暖意、弦的轻盈了吗?是否感受到生命的触感?
生命是有触感的。
宁夏固原,每年六七月份,回乡的麦客们便开始了奔波的步伐。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条擦汗的毛巾,背朝骄阳,与时间赛跑,为收成拼命。茧与木把被汗水贴在一起,伴随着镰刀的咔嚓声,麦子成了捆,汗也流成了河。《白鹿原》中,陈忠实先生笔下的鹿兆谦就是这样一个麦客,他们的存在,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一种象征。当他们置身于麦田之中,就好像生命与麦子紧紧地贴在一起,有一种余温留在麦上,有一种触感萦绕手心。
然而,随着工业的脚步,古老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在被机械一茬茬收割殆尽。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如今的麦田不再需要麦客,机器让更多农民从辛劳中解脱,但同时也使麦子没有了触感。揉成的面变得冰冷,做成的馍没有了以前那种丰收的味道。
麦客与麦田的触感已是回不去的历史,或许我们尚可称之为工业时代的向前发展,但日常生活中的体会不尽如此。
更多的人得益于手机、电脑的“帮助”,成了低头族。工作时,全身心投入于眼前屏幕上的每条消息,每项任务;闲暇之余,又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朋友圈。新的科技,在看似改善了生活的同时,侵占了我们的生活。
孩子们通过屏幕“看见”了世界,却不知道泥土的黏稠,合欢的芳香,夏虫的喧嚷。生命仅仅被局限于那一方小小的光亮之中,它取代了书香,取代了琴瑟,取代了脚步,完完全全地进入生命中。不!是生命沉浸其中。
而今的生命没有了触感,机器取代汗水的同时,快让人们忘记了一棵麦长成的不易,忘记了丝织品中的一针一线。所谓“粒粒皆辛苦”的汗水和“临行密密缝”的母爱正在渐渐成为过去。
可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被机器和电子产品禁锢住步伐。机器可以代替人的工作,但不应该代替我们生活,那样便使得原本应该方便生活的工具成了体验生活的阻碍。适时地放下手机罢,远离轰鸣作响的机器,用心体会生命应有的触感。
(编辑:关晓星)
评点:钱湘健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餐、冷冻速食、掌上阅读、网络购物、机器生产……生活快速了,便利了,但人也浮躁了,功利了。我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呢?一份温馨,一份宁静,一份诗意,一份人情,甚而是一份心灵的触感!作者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谈起,层层深入,显示出作者的思想深度。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