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2017-03-31王妍凤
王妍凤
摘 要: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即是其一。农村小学高年级中,教师要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与改进建议,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1-02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133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而参与到了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当中。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逐年增加,农村形成了一个数量较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由于长期外出,只能由其他人或者父母中的一方进行抚养、教育的儿童。随之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深入认识与思考解决的问题,其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身心的健康发展,间接影响到我国的未来发展与稳定。为此,笔者就我县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在总结、阐释导致我国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几点解决对策与改进建议,以期尽早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导致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调查发现,甘肃省高台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农村小学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也更多地集中于高年级,即五、六年级学段,而导致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一)“亲情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传统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儿童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倾向,它也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之一,而“依恋”心理倾向能否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直接影响着儿童后来在客观世界的中的“信任感、安全感”,进而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满足儿童这种“依恋”倾向的关键在于“亲情”,如果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良或者被“剥夺”,就无法满足儿童的上述“依恋”心理倾向,易引发儿童心理上的“焦虑”,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自卑、不信任等“心理危机”。
(二)“教育偏差”进一步加剧留守儿童心灵的“营养不良”
教育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侧面引导学生身心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就已经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亲情上的“缺失”已经使他们成为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教育”。但在农村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却恰恰相反,学校中占主导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受“升学率”目标的影响,这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留守儿童受到的关爱很少,形成了所谓的“教育偏差”,最终进一步导致了留守儿童心灵的“营养不良”。
(三)综合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焦虑及成绩异常
在所有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危机”的检测中,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焦虑是最严重的“心理危机”。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缺乏亲人、亲情关爱,即科学、合理家庭教育的缺乏;二是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缺乏足够耐心,认为家庭教育缺乏加重了学校、教师的负担,对留守儿童学习有偏见,可谓是“话难听、脸难看”,导致学生不敢接近老师,更不愿学习老师所代课程,一谈起某老师、某门课就“焦虑”;三是留守儿童自身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学习成绩自然也就出现“异常”。
二、解决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地区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力争做到“全覆盖、全天候”
新时期、新形势下,留守儿童管理应该作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一部分,纳入到农村教育管理工作中,并突出工作重点,力争做到全覆盖、全天候。一是建立地区留守儿童档案,为每一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并及时进行更新,切实做到“全覆盖”;二是在具体举措、工作开展上做到“全天候”,建立由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村委会及校长、班主任、教师、家长、村干部等构成的“无缝”管理网络。
(二)强化“家校互动”,借“代理家长”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从弥补亲情入手。“家校互动”被认为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比如多種方式联系家长,提高家长认识,鼓励家长与孩子“互动”联系。此外,也可以借“代理家长”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心理需要,从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关心、引导。
(三)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避免教育不平等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前述的“教育偏差”,其本质上体现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一种缺失,或者说是一种教育不平等。对此,我们要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避免出现“教育偏差”,进而成功避免由其引发的心灵“营养不良”问题。具体来说,要保障留守儿童在学校、课堂上平等的受教育权,特别是保障留守儿童在课堂上能够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而不是将留守儿童看作一个“特殊群体”或者“问题儿童”,人为地加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以学校为阵地,开展专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就成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从学校角度,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通过配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利用讲座、少儿活动、一对一谈话等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从地区角度,如果不具备每个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的条件,可以在乡镇层次设置地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站,针对特定区域内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5-74.
[2] 白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3):76-80.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