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2017-03-31闫文东
闫文东
摘 要: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必要而紧迫。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而地理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环保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1-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122
一、面对当前环境问题现状,结合我国国情,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十分必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一个个危机接踵而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已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时更加慎重地考虑其对当地、国家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今天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环境问题已经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还在加剧,因此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改变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环保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环保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的意识,对中国人均资源短缺现状、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不容小觑的危机感。
所以,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十分必要。
二、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新课程标准赋予了地理教育重大使命,渗透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开放的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特征,而且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不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涉及环保知识,而且选修VI—环境保护也是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之一。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可以了解当今中国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树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球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现代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课程理念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續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虽然环保意识教育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但是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尤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以人类活动为中心 ,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高中地理教育 , 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应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通过多种途径渗透环境教育,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中,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资源
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时,播放以下画面: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造成的大气污染、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引起的水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导致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这些视频音像资料直观生动,给学生带来了各种感官的冲击,同时使学生认清了形势严峻的一面,进而正视现实,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结合时事地理,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比如“雾霾”入选2013年十大关注,“PM2.5”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词,“机动车尾号限行”也是大家讨论的话题等。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听听专家的解读,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从雾霾的成因、危害、治理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实践证明,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
(三)利用第二课堂,在环保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比如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举办环保知识演讲、办专题板报、制作宣传标语等活动,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环境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环保理念的目的。
(四) 结合乡土地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在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
比如2016年7月19日的洪灾,给我县西部山区的章么和侯家庄乡的一些村庄造成了巨大损失。教师可让学生走进灾区,并查阅气象资料,了解当时的强降雨量,并结合1963年、1996年的洪水,思考洪灾发生的机制和特点,了解洪灾冲垮的电力设施、道路、农田、房屋等灾害,了解山区综合治理所采取的生态减灾、工程减灾、管理减灾以及科技减灾等措施,重温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坚强的村民所采取的自救措施,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感人场景等。
学生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了“洪灾无情,人间有爱”,体会到了灾区人们那种满怀感激之情,众志成城,依靠科技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教师带学生走进在李保国教授的指导下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岗底村,查看这里的道路、果园、经济林、排灌设施、农田和护村大坝布局等,并听取有关专家的讲解,思考为什么“7.19”这里过洪不灾?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深深明白:科技耕山护林田,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保住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护环境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我经常给学生灌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与地理有联系”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地理教学是渗透环保教育的最合适课程,并在环境保护方面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保护环境任重而道远,只有尽快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保护,全民都来参与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才会不断改善,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景象才能永驻中华大地。
参考文献:
[1] 张金宝.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读写算(教师版),2013
(35):131.
[2] 陈秀美.试论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J].福建地理,2001(2):
61-62.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