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疱疹性咽峡炎应用三联疗法治疗效果分析

2017-03-31魏淑红

河北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咽峡炎疱疹口病

魏淑红

·论著·

疱疹性咽峡炎应用三联疗法治疗效果分析

魏淑红

目的 研究探讨干扰素喷雾、中药和抗病毒三联疗法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效果,为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治疗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 收集102例病例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治疗组应用干扰素喷雾、中药和抗病毒三联疗法。结果 102例病例中,以0~3岁为主要发病人群,发病多在4~6月。以发热为首发症状,64例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占87.5%,50例C反应蛋白≥10 mg/L者,占49%。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和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疱疹性咽峡炎作为春季小儿多发呼吸道疾病,需加强与手足口病的鉴别,应用干扰素喷雾剂、阿昔洛韦、联合中药制剂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效果较显著。

疱疹性咽峡炎;小儿;诊疗分析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A组病毒,经飞沫或接触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可散发或流行,起病急骤,大多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1],短期内病例大量增加,给儿科门诊诊疗带来较大压力,同时患儿因口腔疱疹或溃疡发生进食困难,导致监护人反复带患儿就医,占用大量的儿科医疗资源。为研究探索干扰素喷雾、中药和抗病毒三联疗法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效果,为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治疗提供可借鉴经验,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重复就诊率,对在我院门诊就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应用干扰素喷雾剂、阿昔洛韦、联合中药制剂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围场县医院儿科就诊疱疹性咽峡炎患者102例,其中男68例,女34例,男女比例为2∶1。患者年龄5个月~6岁,其中5个月~36例(35.2%),1~岁40例(39.2%),3~6岁26例(25.5%)。散居儿童82例,托幼儿童20例。发病多在4~6月份,其中4月份5例,5月份63例,6月份34例,均没有接种过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2.06±1.65)岁;治疗组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年龄(2.09±1.17)岁,均为发热1d入院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2组性别比、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1,2],治疗中转为手足口病的患儿,转入感染性疾病科治疗,不纳入统计范围。中途治疗不配合,或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病例,不纳入统计范围。本研究取得研究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3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3,4]。

1.3.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及合理饮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的流质饮食,保持室内清洁及注意空气流通,注意手卫生。

1.3.2 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者予布洛芬混悬液(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或对乙酰氨基酚(东北制药集团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口服,同时物理降温,必要时4~6h可重复口服退热药1次。口腔有疱疹者进食时疼痛,可用10%利多卡因(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局部涂抹疱疹处。进食差者予静脉滴注4∶1 电解质液补充液量、口服多种维生素,合并腹泻者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调整肠道菌群。

1.3.3 抗感染治疗:治疗组予阿昔洛韦(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mg·kg-1·次-1,静脉滴注3次/d,应用5~7d。辅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治疗,蒲地蓝消炎口服液3~10ml·kg-1·次-1,3次/d,口服7d左右。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用前将气雾剂摇匀,2~3喷/次,5~6次/d,喷后禁食水1~2h,尽可能延长药物在咽峡部的停留时间,应用5~7d。对照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阿昔洛韦治疗。患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C-反应蛋白检查>10mg/L,且中性粒细胞比值高于正常者,考虑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给予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表现:门诊每天测量患儿发热情况,观察、比较咽痛、咽部充血及咽峡部疱疹,口腔疱疹及溃疡程度,记录患儿发热消失、症状消失、疱疹消失的时间。

1.4.2 实验室指标检测:血常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不良反应判定为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象异常,以及皮疹等。

1.5 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以用药后体温下降时间、咽部疱疹消失时间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时间为客观指标。显效:体温正常,不反复,症状消失、疱疹消失。有效:体温正常,不反复,症状好转,疱疹大部分消失。无效:体温不降或升高,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02例患儿均咽部充血,咽峡部可见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为1~4mm,四周绕有红晕,个数不一。可见于咽腭弓,也可见于软腭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口腔其他部位。大部分病例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102例患儿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92例,占90.2%,多为中高热,5.9%患儿持续高热,喂食哭闹、拒食58例,占56.9%。能主诉咽痛者26例,占25.5%。见表1。

表1 102例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情况 例

注:体温≥37.4℃为发热,<37.4℃为正常

2.2 辅助检查结果 所有患儿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和C-反应蛋白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0×109/L者64例,占62.7%,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45%者56例,占白细胞升高总数的87.5%,考虑多为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10mg/L者50例,占49%。见表2。

表2 102例不同年龄组辅助检查结果 例

2.3 三联疗法治疗效果比较

2.3.1 2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组经过三联法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3%,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P<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效果对比 n=51,例(%)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

2.3.2 2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经治疗,治疗组退热、疱疹消退和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组别退热疱疹消退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治疗组2.2±0.54.1±0.65.5±0.5对照组3.6±0.86.5±1.07.5±0.9t值10.5814.6813.87P值<0.05<0.05<0.05

2.4 不良反应 患儿中出现对照组有2例出现轻度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适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例进行了及时甄别,其中皮疹1例,胃肠道反应病例2例。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该病各地均有发病,呈散发或流行,发病率高,传染性很强,好发于夏秋季,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原以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为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也可诱发本病,是有病毒诱发的自限性疾病。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柯萨奇病毒2、4、5、6、8、10型是最易引发疱疹性咽峡炎,1~5型很少引发,其次,埃克病毒30型也可引发[5]。患儿感染后,病毒进入易感细胞繁殖,引发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2015年至2016年6月我院所接诊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主要流行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但表现出更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发季节短于手足口病高发期[6],高发月份处于手足口病疫情快速上升月份之前,需进一步研究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疫情流行趋势的异同,明确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流行的关系。病例年龄分布与手足口病基本相同。在高发季节,如有发热、流涎、拒食患儿,应考虑有本病可能,仔细检查口腔、咽部,避免误诊为胃肠功能紊乱,也应注意与手足口病的鉴别及筛查,特别是要注意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鉴别,以免贻误救治时机。因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病原类似,临床表现类似,建议将疱疹性咽峡炎纳入手足口病疾病监测系统一并监测,开展病例监测和病原监测,进一步明确病原变化与流行规律[7-9]。因其病情较轻,病程短,病原学诊断在临床治疗中指导意义不大,快速缓解患儿症状,缓解监护人过度关切的心情,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成为临床医师需要关心的问题。

以前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相对比较困难,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病毒要与及抗菌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经常以利巴韦林为主要抗病毒治疗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导致粒细胞减少,过敏、骨髓抑制等,目前利巴韦林在儿科疾病中已为慎用药物,有可能有致癌作用,国外利巴韦林仅用于肝炎治疗[10]。中医药在治疗病毒病疾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越来越受到关注。干扰素是宿主细胞收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当机体感染病毒时,α干扰素水平降低,造成内源性干扰素水平降低,应用外源性干扰素,被动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雾化吸入α-2b喷雾剂干扰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尽早给药能够有效促进体温恢复正常,促进疱疹愈合,疗效明确,用药方便,无严重不良反应[11-13]。干扰素大多肌内注射,给儿童及监护人接受程度差,全身副作用大,通过雾化吸入给药,方法简单,无痛,局部用药剂量小,药物浓度高,治疗依从度高,起效迅速,抑制病毒疗效更佳,用后应控制饮水或进食,延长药物在咽峡部的停留时间,此效果更佳。中医学将该病症归纳于“湿热喉痹”的范畴,治疗多采用化湿退热,解毒利咽[14],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其主要成分为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及黄芩,通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效缓解咽喉肿痛,且可泻热通便,对发热和口腔疱疹恢复起辅助作用;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黄芩清热燥湿祛痰,在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上疗效优于利巴韦林[15,16]。阿昔洛韦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抑制病毒复制。林俊宏等研究认为对于CRP≥20mg/L,但<80mg/L的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并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反而同时可能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单纯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治疗中应谨慎使用抗生素治疗[17]。

本组治疗提示,治疗组采用使用干扰素喷雾剂、蒲地兰消炎口服液、阿昔洛韦联合应用于疱疹性咽峡炎,可以缩短本病病程,缩短退热时间,加快疱疹消退,缓解症状,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效果较佳,无明显毒副作用,便捷无创,安全性高,总有效率98.03%,疗效优于对照组的82.35%,是一套合理的治疗方案,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作为临床应用性研究,作者研究的病例数较少,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5.

2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8.

3 李琛,费群.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92.

4 申永豪,张瑞红,王虹,等.疱疹性咽峡炎流行23例临床分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14:158.

5NemecA,PavlicaZ,Nemec-SveteA,etal.Aerosolizedclindamycinissuperiortoaerosolizeddexamethasoneorclindamycin-dexamethasonecombinationinthetreatmentofseverePorphyromonasgingivalisaspirationpneumoniainanexperimentalmurinemodel.ExperimentalLungResearch,2012,38:9-18.

6 赵国良,魏淑惠,曾强,等.2010年承德市手足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2012,16:271-272.

7 何亚萍,杜潘艳,郑剑侠.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体内3种相关病毒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16: 90-92.

8 陈向前,施学文,曹青.手足口病流行期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及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3,31:429-432.

9 牛伟红,杨丽萍,泰明月,等.150例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资料总结及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61-662.

10 彭碧苗,王启跃,徐秀余.利巴韦林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0,3:103-104.

11 蔡小利,罗梦林,张喆,等.干扰素雾化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系统评价.解放军药学学报,2014,30:509-513.

12 薛慧敏,魏洪伟,李国庆,等.干扰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中外医疗,2012,31:18-19.

13 王学梅,张晓丽.王会娟.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相关性及安全性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5,19:618-620.

14 杨永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佐治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1-112.

15 郝春梅,吴宏丽.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65例的疗效观察.哈尔滨医药, 2010,30:17.

16 孙继飞,姜喜英,张岚.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8-49.

17 林俊宏,何春卉.口服抗生素治疗儿童C反应蛋白增高的疱疹性咽峡炎有效性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60-163.

10.3969/j.issn.1002-7386.2017.06.032

068450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医院

R

A

1002-7386(2017)06-0907-03

2016-10-24)

猜你喜欢

咽峡炎疱疹口病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
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
中医三联法治疗手足口病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