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2017年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7-03-31颜少君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外贸出口贸易

摘要:201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形势低迷,外贸结构优化,中国出口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增加。展望2017年,受外部需求疲弱、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新一轮全球产业加速转移和国内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外贸面临增长挑战仍然不容忽视。与此同时,E国际贸易、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和服务贸易等外贸增长新动能已经初现端倪。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外贸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贸发展低迷挑战新动能

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和贸易增速双双见底,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形势低迷,外贸商品结构、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出口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增加。展望2017年,受外部需求疲弱、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新一轮全球产业加速转移和国内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外贸面临增长挑战仍然不容忽视,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更长一段时期看,中国外贸正在进入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外贸增长新阶段,E国际贸易、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和服务贸易等外贸增长新动能已经初现端倪,发展壮大尚需时日,中国外贸还将在一定时期维持在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因此,要促进我国外贸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注重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结合,稳定出口和优化进口措施的结合,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着力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

一、2016年我国外贸形势的主要特点

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和贸易增速双双见底,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形势低迷,但我国外贸结构和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贸易流向也更加合理,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出口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增加。

(一)我国外贸总体形势低迷,外贸增速呈现出在波动中微弱回升态势

2016年,在全球经济增速和贸易增速双双见底背景下,我国外贸总体形势低迷。据海关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7.5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9%。其中,出口10.06万亿元,下降1.6%;进口7.47万亿元,下降2.3%;贸易顺差2.59万亿元,扩大0.6%。

从外贸月度形势看,1—10月我国外贸增速呈现出在波动中微弱上行的态势。如图1所示,2月我国外贸出口一度下降27.6%,3月出口由负转正,增长11.5%(以美元计价,下同),是2015年7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4月出口又回落到 -5.2%,5月增速继续下降至-6.5%,此后尽管外贸增长率仍为负,但降幅收窄至8月的-3.6%;到9月增速下降扩大到-10.2%,10月收窄至-7.5。进口方面,一季度我国口降幅逐月收窄,前3个月进口降幅分别为19.5%、13.7%和7.8%。4月降幅扩大至10.9%,5月降幅收窄至0.3%,此后降至逐步扩大到8月的12.6%,到9月实现有负转正,增长1.5%,9月和10月分别下降1.8%和1.4%。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我国外贸总体形势低迷,呈现在波动中微弱上行态势。

(二)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升级改善,大宗商品进口继续呈现“量增价跌”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推进,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进一步升级改

图12016年1—10月我国外贸增速变化善。如表1所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5.73万亿元,下降1.8%,占同期中国出口总值的57%。其中,医疗仪器及器械、发动机及发电机、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分别增长6.3%、5.7%、5.2%和2.7%。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和12.3%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秋季),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611/20161101564835.shtml(最后访问:2016-12-28)。说明部分出口制造业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部分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依然强劲,统计表明,2016年前三季度,玩具、塑料制品和纺织品出口分别增长 17.1%、3.3%和 2.5%,好于我国整体出口形势。

2016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效应开始显现,中国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较快增长,进口结构改善明显。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进口3.64 万亿元,增长0.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46万亿元,增长1.4%。其中,生命科学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和航天航空技术进口分别增长14.1%、5.8%、4.6%和2.2%。见表2。

与此同时,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影响,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进口整体呈“量增价跌”态势。统计表明,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铁矿石7.63亿吨,增长9.1%;原油 2.84 亿吨,增长14%;煤1.80 亿吨,增长 15.2%;铜379万吨,增长11.8%。前三季度,中国进口价格指数总体下跌5.3%。其中,铁矿石、原油、成品油、煤、铜和钢材进口价格分别下跌 8.6%、25.9%、16.9%、14.8%、11.9%和 7.4%。表12007—2016年1—9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亿美元)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1-9总值12204.614306.912016.115777.518983.820487.12209023422.922734.715370.1初级产品618.5778.5631.1816.91005.51005.61072.81127.11039.8749.7食品及活动物307.4327.6326.3411.5504.9520.7557.3589.2581.6437.1饮料及烟类1415.316.419.122.825.926.128.833.125.7非食用原料91.2113.581.5116149.8143.4145.7158.3139.297.7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203316.4203.7266.7322.7310.1337.9344.5279.4185.1动、植物油脂及蜡35.73.23.65.35.45.86.26.44.1工业制成品11562.7135071138514960.717978.419481.621027.422300.421709.714619化學品及有关产品603.2793.1620.2875.71147.91135.71196.61345.91296915.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198.82617.41848.22491.13195.63341.53606.54003.83913.12646机械及运输设备5770.46733.35902.77802.79017.79643.610392.510706.310594.57088.4杂项制品2968.43346.12997.53776.54593.75346.65814.56221.75881.53934.8未分类的其他商品21.817.216.514.723.414.217.322.724.634.1表22007—2016年1—9月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亿美元)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1-9总值9561.211325.710059.213962.517434.818184.119499.919592.316795.611406.6初级产品2430.93623.928984338.56042.76349.365766474.44730.13170.1食品及活动物115140.5148.3215.7287.7352.6417468.2505370.5饮料及烟类1419.219.524.336.84445.152.257.746.4非食用原料1179.116671413.52121.12849.22696.62861.42701.12104.61449.6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1049.31692.41240.418902757.83130.83149.13167.919881257动、植物油脂及蜡73.4104.976.487.4111.1125.3103.484.974.846.7工业制成品7128.77701.77161.2962411392.111834.712926.913128.512089.48234.3化学品及有关产品1075.61191.91120.914971811.11792.919031933.71713.2119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1028.81071.61077.41312.815031462.61482.91724.21333.2885.7机械及运输设备4124.64417.640785494.26305.76529.47103.57244.56834.24726.2杂项制品875.1976.4851.91135.61277.21362.21390.11398.41347.4916.6未分类的其他商品24.644.233.1184.4495.1687.71047.4827.6861.3513.9(三)我国对外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般贸易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一般贸易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44.1%上升至2011年的48.3%,2015年上升至53.4%,2016年1—9月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上升至55%。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从2007年的51%下降至2011年的44%,2015年进一步下降至35.1%,2016年1—9月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至33%。

2016年1—9月,一般贸易出口总额为5.54万亿元,同比增长0.1%,其他贸易方式出口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5.4%,二者均呈现正增长,远远好于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形势;1—9月一般贸易进口总额4.28万亿元,同比增长0.2%,也要好于整体外贸进口形势。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下滑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出口下降引起的。见表3。表32016年1-9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情况

项目出口进口金额

(万亿元)同比增长

(%)占比

(%)金额

(万亿元)同比增长

(%)占比

(%)总值10.06-1.61007.47-2.6100贸易

方式一般贸易5.540.1554.280.257.3加工贸易3.32-6.5331.84-7.924.6其他贸易1.25.4121.36-0.518.1(四)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流向更加合理,全球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重大进展。美日欧传统发达国家市场所占比重下降,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上升。2007年中国出口美国商品总值为2327.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的19.1%,2011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总值为3244.5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比重下降至17.1%,2014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总值为3960.9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比重继续下降至16.9%。

2007年中国出口欧盟商品总值为2466.9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的20.2%,2011年中国出口欧盟商品总值为3575.2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比重下降至18.3%,2015年继续下降至15.7%。中国出口日本商品总值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8.4%下降至2015年的不到6%。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所占比重上升。2007年中国出口亚洲商品总值为5681.9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比重的46.5%,2015年上升至50.1%。中国出口非洲的商品总值2007年仅为373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比重的3.1%,上升至2015年的4.8%,拉美出口市场所占比比重也从2007年的4.2%上升至2015年的5.7%。

2016年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取得进展。如图2所示,欧盟依然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2016年1-9月欧盟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市场份额的15.1%,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占我国进出口市场份额的14%,东盟占我国市场份额为12.1%。特别是,2016年1-9月中国与美国、东盟双边贸易下降,其中中美双边贸易下降3.3%,对美国出口下降1.9%;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下降0.8%,对其出口下降1.9%。但中国与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逆势保持了高速增长水平,其中中国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等过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圖2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

进出口情况及所占比重(五)我国出口产品占世界市场比重上升,贸易条件不明

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增速显著下滑,2016年全球贸易较上年继续放缓,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增长仅为1.7%,较上年下滑1.1个百分点。受全球市场萎缩影响,我国进出口增速也出现下滑,但形势好于全球。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从11.2%上升至2014年的12.4%,再上升至2015年的13.8%,连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贸易价格指数方面,如图3所示,2016年以来,我国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总体保持上升态势,2016年1-7月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大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改善,但从7月后期开始,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升至11月104,贸易条件恶化。图32016年1—11月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二、2017年我国外贸增长面临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前景不明,外部需求回暖有限

外需是影响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步入低速增长新常态,全球贸易增速显著下滑。据WTO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至2015年全球贸易平均增速仅为2.5%,低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水平。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和国际贸易增速将双双见底。根据国际贸易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比2015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贸易方面,世界贸易组织(WTO)9月27日发布的报告中大幅下调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至1.7%,这将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幅。

根据IMF和WTO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为3.4%,比2016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为1.8%—3.1%,好于预期。不过,当前世界经济新旧矛盾交织并存,现有的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增长继续分化,全球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黑天鹅事件将持续发酵,全球政治不稳定风险将继续释放等新矛盾和新问题还将涌现,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明,外部需求回暖有限,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需条件改善有限,外贸出口增速将继续保持在波动中微弱上行的发展态势,全年增速有望好于2016年。

(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15年底,全球总共推出了超过5000项贸易保护措施,除了关税壁垒、禁令和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出口鼓励政策、紧急贸易救助、政府采购优先权、政府补贴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和措施更是层出不穷,变本加厉。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数量是自由贸易措施的三倍,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数量比2014年激增了50%。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G20(二十国集团)发达成员国表现尤为明显。根据WTO统计,自2008年至2016年5月,G20经济体采取了1583项新的贸易限制举措,仅取消了387项此类措施。在2015年10月中旬到2016年5月中旬,这些经济体采取了145项新保护主义措施——月均将近21项,达到2009年WTO开始监测G20经济体以来最严重的水平。G20成员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5%和全球贸易总量的80%,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带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影响非同小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向倡导自由贸易的美国,金融危机后也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国家,自2008年以来美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采取了6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占G20成员贸易限制措施的四成左右。仅2015年就采取了90项,平均每四天就推出一项,数量和密度都无能出其右。

从今明两年看,发达国家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浪潮兴起,“逆全球化”倾向持续发酵,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更有可能粉墨登场。如特朗普大选期间多次声称中国是汇率操纵国,要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45%的高关税。当选后特朗普百日新政有关7条保护工人的措施中,前4条都与贸易保护主义相关,第一,宣布與NAFTA重新谈判、或者按照Article 2205文件退出协议。第二,宣布退出环太平洋合作组织TPP。第三,让财政部长标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第四,让商业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团裁定所有对美国工人不公正的非正当的国际贸易举措,引导美国工人利用美国的国际法来终止这些不正当的贸易。可见,作为全球最发达国家都在主张进行非理性贸易保护,这表明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会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态势。

中国一直以来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苦,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贸易救济措施直接针对中国。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十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金融危机后,我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增无减。据统计,2009年至2012年的四年间,我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328起,涉案金额531亿美元。2013年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89起,涉案金额36.19亿美元;2014年共有22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97起贸易救济调查案,涉案金额104.9亿美元;2015年中国共遭遇来自22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85起,涉案金额80亿美元。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来自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1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上升44%;涉案金额109亿美元,同比上升90%。

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愈演愈烈,这将给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挑战。

(三)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加速发展,我国外贸增长面临双重挤压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越南、等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中国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区转移。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8年以来,“中国大陆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累计上升了71%”。根据非盟组织的统计,非洲国家的人均月工资为154美元。根据我们对印尼的实地调研表明,印度尼西亚的人均月工资为100—150美元。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电力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新一轮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转移向这些成本优势明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等国家虚拟经济泡沫破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需求持续萎缩,为重振本国经济,美国、欧洲等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等计划,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产业回流。麻省理工学院(MIT)2012年的研究表明,33%的海外美国企业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本土,目前谷歌、惠而浦、福特汽车等部分制造业组装业务都已部分迁回美国。据美国“回流倡议”机构2016年4月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回流企业和外国投资共在美国国内创造了24.9万个新工作机会,仅2015年就达6.7万个。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回流美国企业中,60%是从中国回流的。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近期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排名第一,美国位居第二;未来5年内,中国将被美国超过。2016年4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在不计算交通成本的情况下,美国制造业与中国制造业在工资和能源等成本上差距已从10年前的14%缩小至现在不足5%,到2018年,美国制造业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

可见,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加速发展使中国外贸增长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据统计,2016年前8个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和日本进口市场份额比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1.4个和2.6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产品在美、日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上升0.7和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转型升级,中国与发达国家以互补为主的产业关系将向互补与竞争并存的产业关系发展,中国产业和出口产品将面临发达国家更严苛的遏制。

(四)国内环境有喜有忧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2016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6.7%,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展望明年,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外部需求疲软,以及我国内部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风险和问题仍在集聚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在深入改革和调整过程中,改革和政策红利会释放,同时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等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喜忧参半。

传统贸易对外贸增长的拉动作用弱化,传统贸易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口也处于快速扩张发展阶段,但中国原有贸易高增长模式主要是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引发了国内资源能源供给紧张、开采过度,生态环境遭到显著破坏,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传统的贸易增长模式显然难以为继。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尤其是劳动成本上升,全球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外贸企业利润空间减少,传统价格优势逐渐减弱,传统贸易对外贸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弱化。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确保中国经济能够稳中求进,从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看,2017年,中国将在继续推动供给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四个方面取得突破。随着改革和政策红利的进一步释放,中国外贸面临的国内环境将稳步向好。

三、中国外贸增长新动力、新动能正在形成

(一)跨境电子商务正向E国际贸易方向发展,并将成为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速双双回落,全球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中国传统外贸竞争优势有所减弱。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演进,催生出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其便捷性、数字化和全产业链等属性带来了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和在我国外贸交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如图4所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2010年为1.3万亿元,占当前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4%,2012年已达到2.3万亿元,占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9%,2013年超过3万亿元,2015年为4.8万亿,占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9%,2016年有望达到6.5万亿元,占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繼续上升。图4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增长率

及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远超外贸增速,保持高速发展。2010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增速为41%,2011年为38.5%,2012年为27.8%,2015年为28%,年均增速维持在25%以上,远超过外贸同期增速,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愈显重要。为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跨境电商的关、检、税、汇等监管政策,以及物流仓储和金融支付等服务配套政策,以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优化海关监管措施、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政策措施、规范进出口税收政策、完善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以及财政金融支持等五个方面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G20会议上提出建立eWTP,搭建起一个自由、开放、通用、普惠的全球贸易平台,以推动全球贸易增长。

展望未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全球物流水平和跨境网络支付环境的改善,跨境电子商务仍将持续快速发展。据艾瑞的预测,2017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将达8万亿、复合增速26%,行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跨境电商进口业务比重将提升,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研究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12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约37.6%。跨境电子商务结构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子商务进口比重将逐步提升。可见,跨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正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正向E国际贸易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将成为我国外贸稳增长,促转型的新动力。图52007—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及增速表7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及所占全球比重

国家出口金额占全球

出口份额国家进口金额占全球

进口份额世界4675100.0%世界4570100.0%美国69014.8%美国46910.3%英国3417.3%中国4259.6%中国2884.9%德国2926.4%德国2465.3%法国2244.9%法国2395.1%英国2054.5%日本1593.4%日本1743.8%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商务部服贸司,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成为未来贸易增长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全球地位稳步提升。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6%,增速比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额增长9.2%;服务进口额增长18.6%;服务贸易逆差缩减至1366.2亿美元。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达15.3%,比2014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占总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的比重为11.2%,服务进口占总进口(货物和服务进口之和)的比重为20.2%,均比2014年有所提升。2016年1—10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29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其中,服务出口14625亿元,增长3.6%;服务进口28290亿元,增长23.7%。

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进出口全球排名不断提升。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的规模逐步扩大,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攀升,服务出口与进口增长速度均大幅高于全球水平,服务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达到4.9%和9.6%,服务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服务进口额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大幅缩小至320亿美元。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近10%,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6%,其中出口增长9.2%,进口增长18.6%。

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大大的超过其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但与货物贸易相比,规模仍然较小,整体发展水平滞后,竞争力不强,与主要服务贸易强国差距较大。美国目前是全球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7103亿美元,中國为2222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展望未来,我国服务贸易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勾勒了未来五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路线图。今后五年,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速将达10%左右,到202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额累计要超过1万亿美元,意味着今后五年服务贸易要实现约3000亿美元的增长。届时中国的服务贸易额有望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成为全球第一服务贸易大国。汇丰12月21日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调查报告显示,受益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贸易对内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日益加大,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也将日趋提升。预计,到2030年,中国服务出口规模将增长至8180亿美元,接近目前的3倍,并位居全球第三大服务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同时,在服务进口方面,随着消费驱动型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服务需求的日趋国际化,中国的服务进口也将保持增长态势。报告预测,至203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进口国,拥有13.4%的全球份额,领先于美国(7.7%)和德国(5.8%)。

可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良好机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将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主导行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行业。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拓展我国贸易增长的新空间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管总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共同携手走出经济低迷的光明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核心内容,其中贸易畅通是重点和核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为3.1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其中,2010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889亿美元,2011年上升到8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2012年为9598亿美元,同比增长7.4%,2013年为10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8%,2014年上升到1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7.1%。尽管受整体外贸增速下降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双边贸易总额和增速都出现了下滑,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9955亿美元,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5.1%。但仍要好于我国整体外贸形势。见图6、图7。图62010—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

双边贸易出口额及增长率图72010—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

双边贸易进口额及增长率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速明显好于整体贸易增长,对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国和埃及等的出口更是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快。2016年1—11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25.7%。

“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市场服务外包业务增长显著,在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中的占比也不断提升。据统计,2014年,我国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4万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072.1亿美元和813.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和27.4%。其中,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25亿美元和98.4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5.2%和36.3%。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53.8亿美元,同比增长58.3%,均超过了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2015年,中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09.3亿美元,执行金额966.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8.9%。其中,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2016年上半年,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同比增长33.5%。其中,与东南亚国家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同比增长83.6%;与中东欧国家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3.7%。

可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必然将成为外贸增长的新方向。

四、2017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形势展望及建议

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有望回升,外部需求有望好转,国内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仍将深入调整优化,中美贸易争端有望上升,但发生大规模贸易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更长一段时期看,中国外贸正在进入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外贸增长新阶段,E国际贸易、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和服务贸易等外贸增长新动能初现端倪,发展壮大尚需时日,中国外贸还将在一定时期维持在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因此,要促进我国外贸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注重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结合,稳定出口和优化进口措施的结合,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着力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

(一)以创新驱动引领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适度扩大进口规模

要推动我国出口从传统的价格优势向以既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转变,关键在于以创新驱动引领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机电、高新技术和具有传统产业优势产品出口的比重,提升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的综合竞争优势,要继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迈进,夯实出口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要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在结构优化基础上适度扩大进口规模,完善进口管理措施,降低交易成本。

(二)大力培育外貿增长新动能

互联网革命产生了下一代国际贸易业态,跨境电子商务必将转向下一代贸易方式,即E国际贸易,它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和采购贸易一样都是一种贸易形式,尽管E国际贸易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未来将会成为主要贸易方式,成为下一代贸易方式的主体和主流,其由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支撑,天然打破了原有的国界阻隔、行政干预和垄断,必将重塑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和推动E国际贸易发展,健全适宜跨境电子商务转向E国际贸易的电子监管体系、税收监管方式、电子通关系统和金融支持政策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和品牌应强力,并最终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新时期下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结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和发展,要以开放、改革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业的开放,探索服务业负面单清管理模式,推动服务业的便利化,打造服务业开放和政策支持新框架,促进我国服务业长期监控发展。

(三)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抓手,加强贸易和投资的融合发展新方向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管总战略,贸易与投资融合发展是未来贸易合作的新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方向。当前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的之间的经贸关系已从过去的单纯贸易关系发展为贸易和投资融合的新方式,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投资设厂,开展境外加工装配,辐射周边市场,带动贸易投资融合发展。因此,我们要以“一带一路”为抓手,继续推进产能合作、高端制造装备的合作,搭建各种对外合作园区和平台,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四)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口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全球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我国要提前整体谋划做好战略应对,要继续积极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三位一体应诉平台的积极作用;要加强与特朗普政策的对话,向美国重申中国立场,避免中美爆发贸易战,同时通过继续推进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各种对话机制,增强中美战略互信,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要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外贸风险。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秋季)[EB/OL]. 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611/20161101564835. shtml,2016—12—28.

[2]WTO. World Trade Report 2016: Levelling The Trading Field For SMEs [EB/OL].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publications_e/wtr16_e.htm,2016—12—28.

[3]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October2016): Subdued Demand: Symptoms and Remedies [EB/OL]. http://www. 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6/02/,2016—12—28.

[4]张琳.“十三五”时期中国外贸形势展望:机遇与挑战[J].国际经济合作,2015(9).

(颜少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教授、博士,社会事业处、科研管理办公室副处长。)

猜你喜欢

外贸出口贸易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70年外贸大事记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