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蒙西水泥共同成长
——访蒙西水泥总工程师李学勇
2017-03-31韩益春
本刊特约记者 韩益春
2017年2月21日,星期二,呼和浩特迎来鸡年第二场瑞雪,从金川开发区驾车到蒙西文化广场,平时半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2个小时。
稳重、干练、有涵养。这是我对内蒙古蒙西水泥集团总工程师李学勇的第一印象。拥有工学硕士学历的他,为人谦和,一副学者风度。
记者采访过程中,李学勇并没有过多地讲他自己,而是如数家珍地讲起蒙西水泥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以及他对蒙西水泥深深的情感,好像他只是个蒙西水泥成长的经历者。记者只能从他介绍蒙西水泥创业和发展历程时的不经意的表述中捕捉有关他个人的信息。
其实,李学勇应该算是蒙西水泥的元老级人物了,1992年从内蒙古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当时全国60家重点水泥企业之一的西卓资山水泥厂工作,1994年蒙西水泥正在筹备建厂时,他毅然离开了西卓资山水泥厂这所老牌的建材企业,而选择投身于当时欣欣向荣的蒙西事业,他当时是蒙西水泥第一个工艺技术人员,几乎亲自参加了蒙西水泥所有生产线的筹建和生产调试。应该说,在他20多年的从业履历中,他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蒙西水泥,当然,也是蒙西水泥培养了他,使他成为蒙西水泥当然的技术权威,在整个自治区水泥界也树立了他应有的地位。
下面,记者就李学勇对蒙西水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的介绍作一梳理,从中,读者或许会感受到他的成长历程、对企业的贡献,以及他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注重学习的企业文化
蒙西水泥从一开始就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学习。学习,已经成为蒙西水泥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李学勇回忆,在蒙西水泥筹建第一条湿法水泥生产线时,总经理刘埃林带领他们一大批生产技术骨干,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湿法水泥厂进行学习交流。
他们不仅派出生产技术人员到兄弟企业学习、交流,还请国内在各个专业有影响的管理、技术人员到公司传授经验。用李学勇的话说,任何企业能够生存,都有他一定的道理,我们哪怕从中学到一点点东西,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都是有帮助的。
1994年,为培养自己的生产技术人才,适应公司新建生产线的需要,公司派出生产线各个工艺过程的骨干,到大同水泥厂驻厂学习。1998年,李学勇还亲自赶赴华新水泥厂邀请该厂生产技术骨干,组成一个专业团队到公司点对点教授,迅速提高了公司操作人员的操作和技术水平。
实际上,和兄弟单位的学习和交流,已经成为蒙西水泥的一个传统。自2005年公司第一条5000t/d熟料生产线投产以来,公司更加注重员工的学习、培养。公司先后派出各生产单位的总经理、总工程师到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学习、取经。海螺、华润、华新、冀东、金隅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近年来,公司先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公司讲课,以期提高各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公司还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等举办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让公司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到目前为止,集团下属子公司绝大部分的生产技术人员都接受过外部培训。
在重视员工学习、培养的同时,蒙西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先后从海螺、华新、同力、中国建材院等同业企业引进多名生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不仅大大提升了公司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对现有团队业务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促进作用。公司领导对人才的爱惜,在业内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刘总的关心和爱护下,1998年,李学勇考取了武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非常想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继续为了蒙西事业而努力奋斗。谈到这里,李学勇很激动,看得出,他非常感激公司领导对他的厚爱与信任。
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
蒙西水泥不仅重视员工的学习、培养,同时,也鼓励员工的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为此,蒙西设立了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如,公司对有发明创造的员工,帮助他们申请专利,所有费用(如专利保护费)由公司承担,仅此一项,公司每年的支出就有10万元左右。每位获得发明专利的员工,还可得到8000元的奖励,实用新型专利也可获得3000元的奖励。如果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生产,还可按产出价值,获得分成奖励。
李学勇不无骄傲地说,截至2010年,公司员工申请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累计达100多项,目前,仍以每年10项左右的速度增加。
此外,公司还设立了合理化建议奖、管理创新奖等。上述激励机制的设立,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生产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热情,同时对员工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提高了广大员工节能增效的积极性。
由于公司鼓励科研和创新,员工在国内和自治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李学勇本人就曾获得2013年全国水泥行业优秀总工程师荣誉及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蒙西水泥的周围,强者环视,其市场与冀东水泥、中联水泥、中材水泥高度重合,同时还有煤化行业及民营的多家水泥企业参与竞争。蒙西水泥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从容应对,与广大员工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中国水泥的大家庭中,蒙西水泥是后来者。自1994年第一条湿法水泥生产线投产以来,直到2005年,蒙西水泥才有了第一条5000t/d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但后发不一定后至,善于学习的企业文化、全员创新的企业精神,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的用人理念,弥补了后来者的不足。
蒙西水泥从诞生以来,就不拒绝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除了全员创新外,任何一项国内外领先的新技术,对蒙西人来说都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水平都以高起点建设,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以生料计量为例,由于建设时期国内外条件限制,生料制备系统大多采用冲板流量计等计量设备,计量精度不高,当公司了解到山东某厂生产专门用于生料计量的转子流量计后,公司立即派人到设备使用单位考察,经过大量调研,决定试用这种新型计量设备。试用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科学管理方面,蒙西一直走在整个行业的前面。为了使公司生产管理更加规范、精细,公司从2013年起在某基地试用了美国微软公司的ERP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这套管理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司各个环节数据的真实性,从而为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集团公司决定,2017年,集团将在所有子公司投用该系统。
前几年,公司在设备维保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耐火材料实现了外包,由耐火材料服务商负责整个集团耐火材料的供应、维护与保养。不仅大大提高了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保证了系统的平稳运行,而且节约了公司人力,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其他设备也基本委托服务商维保,正所谓“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目前,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仍然在完善和改进。如:已经推行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将集团公司整体划分为七个工作组,蒙西的所有高管都是团队的一员,从集团到生产企业均不设副职和中层干部,总监直接对接生产一线,他即是团队管理人员,也从事着团队的普通工作。这样,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集团总部连同司机只有30多人,下属企业员工由5000多人减少到1600多人,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至7000t/人年。在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公司经营效益得以保持了稳定。
李学勇所在的质量技术团队,不仅负责集团下属子公司质量技术,还要负责上级集团公司(蒙西高新集团)旗下氧化铝公司、置业公司等企业的质量技术。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
李学勇介绍,下一步,集团将成立生产技术服务公司。集团下属子公司的所有生产、技术人员均转移到生产技术服务公司,只留少量的资产管理人员。将来,各公司的生产和日常管理工作全部以外包模式由服务公司管理。新成立的服务公司不仅承接集团水泥生产任务,也可对外承接生产托管等服务,有效解决集团的富余劳动力。另外,根据内蒙古地区水泥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大的特点,服务公司将培训一部分职工从事供热设备的操作、管理。这样,在冬季停窑期间,这部分员工可转移到供热公司工作,让员工全年都有事可做。一方面可增加员工的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为公司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员工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对蒙西水泥的员工也不例外。蒙西水泥从一个小型湿法水泥厂发展成为目前拥有2000万吨产能的自治区最大的水泥集团,离不开员工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在蒙西水泥高速发展期间,工作调动是员工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就记者了解,许多员工为了工作需要,不得不夫妻两地分居,多数人对家庭疏于照顾。李学勇也不例外,在大庆蒙西建设期间,妻子担任项目主要负责人,当时孩子还小,李学勇工作又忙,起初李坚决反对妻子到大庆工作,夫妻为此也起了争执。但为了大庆蒙西项目建设,李不得不做出让步,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赴大庆工作。直至今天,李学勇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觉得对妻子和孩子有愧。
和其他水泥企业一样,这两年蒙西同样遇到地区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由于部分生产线停运以及地方错峰生产的原因,集团内部很难消化由此产生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尽管为解决这些富余人员集团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给予合理补偿,但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员工将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岗位。蒙西人再一次做出牺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去了自治区其他水泥企业,一部分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有意思的是,记者了解到,走出去的大多数人,都成了所在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说到这里,李学勇的脸上露出些许宽慰:“其实这些年我们为自治区的水泥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其实,李学勇自己的牺牲也是很大的,1998年,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他,本可以到南方大城市谋得一份很不错的职业,但是他对蒙西有太多割舍不下的感情,使他最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选择了蒙西的事业。谈到这里,李学勇不无感慨地说:“是蒙西培养了我,我也要对蒙西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