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治水良吏姜师度

2017-03-31杨敏

青春岁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水利建设唐代

【摘要】姜师度是我国唐代卓有成就的水利专家,朝廷良吏。他一心致力于兴修水利,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所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造福当世,遗泽后世,有力促进了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唐代水利事业的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这一时期兴修水利的杰出代表人物。

【关键词】唐代;水利建设;姜师度

姜师度(?—723年),唐魏州魏县(今河北大名县西南)人,大约生于高宗龙朔年间,卒于玄宗开元十一年,享年七十余岁。他以科举踏上仕途:“擢明经,……,兼支度营田使。”后因主持兴修水利有功而获得升迁:“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景云二年,转司农卿。”后来又因兴修水利的功劳而“加金紫光禄大夫,赐帛三百匹。”无论是为政一方,还是供职中央,他都十分重视水利问题,他所组织兴修的多项水利工程对开发关中水利资源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发展。

一、姜师度主持修建的多项水利工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1、姜师度担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之职时兴修的七项水利工程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姜师度出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河北道辖区东临大海,南靠黄河,西距太行,北通渝关(今山海关)、蓟门(今居庸关),下辖怀、刑、沧、渭、冀、幽等20多州。他任职期间组织兴修的水利工程有七处之多,例如,在沧州鲁城修渠引水改良盐碱地;在沧州清池县开凿两道水渠,一渠通毛氏河,一渠通漳水;在棣州开渠引黄河水;在贝州经城开张甲河。这些水利项目对农田灌溉、泄洪排水和土壤改良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

姜师度在此任上还兴修了平虏渠工程,平虏渠是东汉末曹操率军北征乌桓时为方便运送军粮所开凿的一条运河,上起呼沱河,下注弧水。由于长期战乱和年久失修,到唐初已经废弃。姜师度组织人力在旧渠的基础上重新修缮,重修后的平虏渠,不仅便利了周边农田的灌溉,而且较方便地把中原地区的粮食运往北部边防,避免了军粮运输绕道海上的风险。该水利工程后来成为大运河最北端连接海河的重要河段,直至唐朝以后仍在发挥着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为加强防御,他在蓟北(今居庸关)一带拦截水流,“涨水为沟”,使之成为了一道军事设施,成功阻止了奚、契丹铁蹄的入侵。

2、姜师度先天元年在长安城中开凿水渠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姜师度调任中央任职,先是担任掌管审复重大或疑难刑狱案件的大理卿,后转任司农卿,掌管国家仓储尤其是长安的仓储以及杂物的供应。他在政务繁忙之时仍然念念不忘水利之事。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他组织在长安城中修渠,“绕朝堂坊市,无所不至”,不仅便于长安市民用水,还可以利用渠水运送宫廷急需的物品。

3、姜师度担任陕州刺史一职时兴修的三项水利工程

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姜師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刺史,负责改造太原仓的运输通道。太原仓是当时江淮地区粮草、物资运往长安、洛阳的水陆交通的中转点,常年都是用小车将这些粮草和物资转运至江边装船,因岸边地势较高,粮车爬坡而上,又要人背粮下船十分辛苦又很费时间。他命人利用粮仓和河岸之间的地势落差巧妙地在坡上凿出地道,然后安装木滑槽,粮包自坡上顺滑槽一溜而下,便至水边,这样既节省了劳力,也节省了数以万计的运输经费。

由于治水能力突出,他还被调遣到华州主持三项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工作。第一次是开元二年(714)在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县)开敷水渠,“以洩水害”。第二次是开元四年(716)在华州郑县(今陕西华阴)开利俗渠与罗文渠。史称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又立隄以捍水害”。这三条水渠的开凿与修整,使关中农田水利系统向渭南地区扩展,在古代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开发史上具有积极的影响与意义。

4、姜师度担任同州刺史一职时兴修的一项水利工程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姜师度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组织修建通灵陂水渠,这一地区在汉代曾开过一条引洛水的龙首渠,可惜通水后不久因渠土崩塌而失效了。他的成功之处,据唐人李吉甫在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卷2“朝邑县”下注曰:“通灵陂,……,引洛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可知他不仅引洛水,而且堰黄河增加水量,这大大提高了通灵陂的灌溉能力。他遂“收弃地二千顷为上田,置十余屯”,当年即大获丰收。

开元八年(720)十月,唐玄宗巡视朝邑县,见到“原田弥望,畎浍连属……关辅致珠金之润”,惊喜之余,颁布了一个《褒姜师度诏》,赏姜师度绸缎三百匹,并提升他为将作大匠,同时下令把一部份官屯熟田还给逃亡复归的原主,或分给贫穷的欠地之户。可见,他修复通灵陂以及利用该项水利兴置屯田,不但增加了唐朝京城的仓储,而且对维护已遭严重破坏的均田制有所禅益,直接造福于当时当地的农民。

5、姜师度担任河中府河中尹一职时兴修的一项水利工程

开元九年(721),唐玄宗一度改蒲州为中都,调姜师度任河中尹,“缮辑府寺”。辖区内的安邑县盛产盐,盐业收入一度成为当地财政的重要来源。他发现安邑盐池因水利失修而渐趋干涸,濒临废弃。姜师度到任后,“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盐产量得到增加,结果“公私大收其利”。

二、姜师度水利成就的评价

据史书记载,姜师度治水成绩斐然,受到朝野的赞誉,但也不免招致非议。一是他兴修的水利工程太多所以也有偶尔不成功的时候。二是兴修水利必然动用民力、增加百姓负担。这一点也为一些批评他的人诟病。例如唐人张鷟在其笔记《朝野佥载》中,就斥责姜师度“好奇诡”,“费功苦民”。兴修水利工程,不可能不用民力,但应该适度为好,否则也会带来其他的问题,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但从整体上来说,姜师度的治水功绩是杰出的。他重视水利建设,并有一种执着精神。在《旧唐书》里,姜师度的传被放在“良吏传”中,传赞扬他“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是一位颇具敬业精神而又精通业务的好官。在16年时间里,他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仅可考就有13项之多,大约占整个唐前期北方所有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史称他“奉公之道,知无不为”,足以证明他治水功绩的卓越。他的治水事迹和治水精神在当时很有声名,人们把他与同一时期观天象的太史令傅孝忠相提并论,称之为“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

开元十一年(723),姜师度病逝,享年70岁。他的一生,虽然官职不高,但始终能心系于农本、践行于水利,不失为一位以其水利业绩造福于当时并遗泽于后世的唐代水利专家。

【参考文献】

[1] ﹝宋﹞欧阳修, 宋 祁.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2] ﹝后晋﹞刘 昫.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3] ﹝唐﹞刘 餗, 张 鷟. 《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合订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4] ﹝唐﹞李吉甫, 撰. 贺次君, 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朝邑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5] ﹝清﹞董 浩, 等, 编. 全唐文(第一册,唐玄宗·褒姜师度诏)[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28.

【作者简介】

杨敏(1979—),女,陕西三原人,历史学硕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东历史文化、司马迁与《史记》史学思想。

猜你喜欢

水利建设唐代
新型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策略
彭阳县基层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