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精神资源在当今的价值

2017-03-31刘建峰

青春岁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价值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与之相对的,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未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与中国传统文明相结合。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从中国传统精神资源中汲取养分。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资源;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世纪20年代,由张君劢、梁涑溟、梁启超等提倡,认为“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的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是物质文明。当然,除了儒家的精神文明,我们还有道家以及佛家的精神文明。

一、道家思想——素朴的自然保护主义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值得我们借鉴。这种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包含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还比之高一个层次。道家思想把人与其他物视作同处于“天”之下的平等物,共同循“道”行。在这里,其实是以“天”为中心的;人与万物一祥,是道与天的派生。庄子甚至把人与物等同起来。老子《道德经》里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乃至于没有生命的顽石,它们和人一样都是由阴阳二气合合而生,道是它们存在运行的法则,人类不能过分的干预它们。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换做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界的事物,不能破坏它们本有的规律。

《庄子·人间世》中树对匠石说:“若与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工业文明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是一种“大人类主义”。与这两种倾向相反,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前提下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目标。人是主体、目的,而非客体、对象;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是出发点和归宿。可持续发展以人类为中心,以自然为生存空间,意味着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坚持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原则,即不能为了实现某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忽视或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也不能为了实现某一时期人的发展而忽视或损害另一时期人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改变过去对自然掠夺式、征服式的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前提下的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环境系统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前提下的社会的健康发展与不断进步。我们现在的许多生态环保的思想都是来自于道家,但是这些思想资源也可以用以我们的精神环保。

二、儒家思想——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良方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儒家的相关思想资源也是可以为我们当今所用的。古代社会强调以孝立家,以孝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是家庭关系处理不好,放大之,整个社会也就不太平。五四以及文革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批得太多,以至于把“孩子同洗澡水一同泼了出去”。儒家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五伦,仁义礼智信。对我们当代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此外,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现在也成为世界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条金律良言。

中国宋代以后的儒家强调“慎独”,强调内心的修养以及人格上品行的完善。世界上的问题无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人与人、集体与集体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人与自己(精神)的关系问题。处理好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做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就会和谐发展。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就能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世界人民就会得到福祉,而处理好了人与自身(精神)之间的关系的话,换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的话说: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理好了人与人的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话,也就是到达了修身的程度。往前可以格物、致知,也就是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往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能处理好了人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修身就是指的是人的精神的涵养、磨练、好善恶恶也就是指的是人的精神环保。

三、佛家思想——祛除人类精神中的贪、嗔、痴

西方模式虽然在两次工业革命当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人类的物质财富到得巨大的充裕,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广泛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与资源、环境问题。贫穷与饥饿当然会令人感到不幸福,但过度的消费也不见得人会感到幸福感。人幸福感的提升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才行,缺一个都不行。中国的佛教在教导人们积极向善、慈悲为怀的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能有过多的贪、嗔、痴。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可以用这三个字还概括。这些可能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少有的难能可贵的品质。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在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以及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之后,美国人消费了世界近乎四分之一的资源与能源,而美国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4%左右,世界人民要是都要达到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那么估计10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人类的挥霍。罗马俱乐部专著《增长的极限》一书所揭示的大部分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人类的生存环境局部在改善,总体还是在恶化。西方文化重进取,通过不断的提高生产力,达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目的,有时会矫枉过正。人类的消费观念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起码过度消费甚至浪费还是人类所达成共识,不可取的。在这一点上,佛家的相关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

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本质上与党和政府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想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要求,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君劢. 科学与人生观[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2] ﹝漢﹞河上公. ﹝唐﹞杜光庭, 等, 注. 道德经集释[M]. 北京: 中国书店, 2015.

[3] 陈鼓应, 注译. 庄子今注今译(修订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4] ﹝美﹞梅多斯, 等, 著. 于连生, 译. 增长的极限[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作者简介】

刘建峰(1985—),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委宣传部,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