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孤独”

2017-03-31吕健

青年文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畸人孤独现代主义

摘 要:《小城畸人》(又译《俄亥俄,温斯堡》)是美国现代文学先驱者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安德森一生中的作品数量有限,但是仅凭《小城畸人》这本书就声名鹊起,被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人奉为文学导师,福克纳更称其为:我们这一代的美国作家之父,开创了即使我们后人也必将承袭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原因便在于,安德森以那个时代不曾出现的文学手法,描绘出了美国在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特征。安德森深入人的灵魂,将人的心灵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表现人的异化和畸形,开创了现代主义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新纪元。在这部作品中,安德森使用了诸多文学手法,本文将分析安德森在这部作品中所建构的孤独意象,分析这种孤独感出现的原因及形式。

关键词:畸人;孤独;现代主义;建构

作者简介:吕健(1993-),男,集美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3

引言:

《小城畸人》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是“俄亥俄州小镇生活的故事”,正如这题目所显示的那样,这部作品想要呈现的便是那些世代居住在“温斯堡小镇”的居民在20世纪初期,工业浪潮席卷下的美国中西部人民的精神、思想和心理状态。安德森怀揣着对美国中西部地区朴素而平静生活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对这些地区侵袭的厌恶之感来创作这部作品。

《小城畸人》这部作品共有25个分篇,各个分篇都是独立的,分别写小镇中一两个人物以及他的故事;而将其合在一起,各篇又有内在联系,互相烘托,形成一个整体,安德森说过:这部故事集的作品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我认为,应该看成作品本身把它们联结起来的。它在某些地方像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完整的长篇。《小城畸人》便是以这样的结构和短小精悍的形式,表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畸人形象,也诉说了他们的经历与故事。

一、梦想幻灭与创造力的丧失

20世纪初期的美国,不论在政治、经济上都是一个上升的时代。一战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纷纷没落而使得大发战争财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突然崛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内,技术革命的浪潮还未散去,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大大增强美国人民的自信,美国不仅越来越都市化,其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普及的技术压力下发生改变,工业文明的浪潮加深了人们对于“美国梦”的向往。很多人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从遥远偏僻的西部地区来到发达繁荣的东部圣地来“淘金”,来获得属于自己的梦想。安德森也不例外,以他为代表的背井离乡的中西部作家们,都纷纷去东部寻找机遇,《小城畸人》的最后一篇《出走》讲述的就是安德森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一个年轻人知道小城中的所有故事,最后逃离小镇又讲述了这些故事,这就是安德森所经历的缩影。

《小城畸人》有着共同的背景和主题,其主要背景就是温斯堡小镇以及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记者乔治·威拉德;而其主题便是通过乔治的视角来向读者展现一个个异化和孤独的畸人形象,并讲述畸人之为畸人的故事。孤独是贯穿全书的一种气氛,也是这些畸人所共有的心理状态,造成畸人自身孤独而无法解脱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便是他们梦想的幻灭以及自身创造力的丧失。畸人因何而被称为“畸”,他们与正常人有什么区别;畸人所追求的梦想是什么,这些问题作者在开篇《畸人书》中有所提及并且给畸人下了定义:真理让人变成畸人,一个人一旦将一条真理据为己有,称它为他的真理,并且尽力按照它去生活。他就成了真理,他拥抱的真理成为谬论。普通人因掌握他所追寻的真理而成为畸人,畸人的真理就是畸人所想要追寻的梦想,使他们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撑,而失去真理他们就会感到孤独,残存于世的一丝念想也被磨灭,除了掌握所谓的真理之外,畸人与常人无异,“这些畸人并不全都很可怕。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可以称得上美丽曼妙……”畸人因为其真理和创造力异于常人,因此失去能够培植它们的土壤,就会倍感孤独。每个畸人所追求的真理或梦想不尽相同,有关于爱情的真理、信仰的真理、思想的真理、艺术创造力的真理等等,有的畸人是因为在东部寻梦未果而又回到温斯堡小镇,孤零零地生活;有的则是土生土长的温斯堡人,在温斯堡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想逃离却总也逃不出去。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城畸人》中,安德森以“孤独”为主题描写了一个因寻梦未果而自我封闭最后丧失创造力而堕入孤独深渊的艺术家形象。主人公伊诺克是个对于绘画有着独特思想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他满怀憧憬进入纽约学习美术,“伊诺克二十一岁那年去了纽约,当了十五年城里人。他学过法语,进过一所艺术学校,希望能发展自己的绘画才能。他盘算着去巴黎,在大师的熏陶下完成艺术学业。但这个理想中从未实现”伊诺克是小镇中为数不多的,从小就怀揣梦想,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畸人,但是现实并不是如此顺利,在纽约这十五年,他始终一无所成,“他可以画的足够好,他头脑中隐藏着许多古怪、微妙的思想,本来都可以借助画笔表现出来,然而他一直是一个孩子,这对他在世俗社会发展是个障碍。他始终未长大,他既无法理解别人,也无法让别人理解自己。”安德森在故事开篇地方就已经交代了造成伊诺克这样的畸人的孤独的原因便在于他脑海里所拥有的,在他自己看来是好的想法,却并不能被常人所理解,这种思想上的对立便造成其孤僻的性格。同时,纽约大城市的生活规律也让其无法适应,尤其是不合时宜的沙龙更加坚定伊诺克想要自我封闭的思想,自此之后,他开始闭门不出,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世界里建构那些属于自己的人物,他愉快地与这些人物交流,“他要的是幻想中的奴仆。只有生活在这些人中间,他才永远自信,无所畏惧。”后来他开始第一次感到孤独,因此他选择了结婚同时参与政治,但是这些都与他想要得到的结果背道而驰,最后他又亲自断送自己的婚姻,真正开始过上了自我封闭、享受孤獨的生活。诸如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表面上富丽繁华、夜夜笙歌,是寻梦者的天堂,但是它就像旧俄时代的彼得堡一样,表面繁荣掩盖不了其冷酷的本质,在这里只有微乎其微的异乡人能够寻梦成功,大多数人都会成为牺牲品,一无所获,最后只能孤独地游荡着。因为格格不入,他是孤独的,但他又始终不是孤独的。孤独,在于他已经无法走上社会和世俗所能接受的道路,不是孤独的,在于他在自己的房间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王国,而那里并不冷清,相反地却很热闹。在这里,安德森以重复意象,营构象征的手法,深入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本质。伊诺克将自己关在房间中,与自己画中的人物对话,而其创造的那些生动的形象,时不时地出现,构成了重复意象,而房间也是这一部分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安德森便是这样让某一事物或某一场景在同一则故事中反复出现,以引导读者去发现其背后的实质。房间即是伊诺克的安乐窝,是满足其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地方,但同时也象征了伊诺克被社会所抛弃,只能栖身狭小的片隅之地,可见,这个社会对这群有着独特智慧和想象力的人们的摧残。

除了有对类似伊诺克这样的梦想幻滅不能被他人理解的畸人的描写,也有对自身创造力丧失,而最终觉得失去存在价值、惶惶不可终日的劳动者的描绘。创造力的丧失,是造成另一类畸人成为孤独者的主要原因。在《手》里的飞翼比德尔鲍姆,他有着一双无与伦比灵巧的手,这双手能够在一天之内摘下一百四十多夸脱的草莓,同时这双手也是支撑着飞翼的教师梦,但是因为一系列的误会,导致比德尔鲍姆不得不隐藏他这双灵巧之手,“他总想把那双手藏起来……黑暗中他看不清自己的手,这双手也安静了下来。”安德森特别注重对“手”这个意象的描写,通过对“手”这一意象的象征,直接透射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与表现主义善于营构象征的手法不谋而合。“手”是人体最重要的肢体,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象征,对于手的重视既表达了安德森对人类勤劳灵活、传递感情的双手的赞颂,也表现其对遭受破坏的传统的手工业的缅怀。在《讲故事者的故事》中,他就说过:文化是从工人手中产生的,手艺人是后世艺术家的始祖;没有手的劳动、真正的文化和一切物质的产生都不可能。但是,这些美妙地、富有创造力的手却因为误解和格格不入而废弃,失去其本该有的活力与生命力,造成人的畸形化,这些失去创造力的畸人便如同失去灵魂般孤独地游荡在温斯堡这个小镇上,漫无目的且深受心理和世俗的折磨而苟延残喘,这正是作者的悲哀之处。在《孤独》中,作者笔下的伊诺克是一位失去艺术创造力的人,在纽约的房间里,因为一个女人的离去,带走了伊诺克所有的东西,“她出了门,那间屋子里曾经有过的生命全都随她而去。她把我所有的人物都带走了。他们全都跟着这个女人从门里走了出去。”一无所有的伊诺克只能带着自己回到了温斯堡小镇,作者匠心独运,在这里出现的神秘女人并不仅仅指的就是住在他隔壁,整天倾听他的女人,同时也象征了缪斯女神,这位带来艺术灵感的女神也从他的脑海中离开了,伊诺克再也没有新奇的想法了,再也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了,因此他感到孤独,原本支撑其活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随风而去,所以才有他最后的哀叹:“我感到孤独,孤独地待在这里,从前我的房间里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友爱,可如今我孤独得要命。”创造力的丧失而导致精神世界的贫瘠,这样的双重打击,才会使一个本身满怀希望的人,变成孤独的畸人。

普通人因为掌握真理而变为畸人,真理就是他们所要追寻的价值,也是他们追寻的梦想,更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动力,但是真理是与社会世俗所不能容纳的,因此,畸人所要面临的是放弃这些真理而回归普通人的行列,或者坚持自己的真理而戴上属于自己的人格面具,孤独、压抑地生活在这个世上,遭遇冷遇和抛弃,结局惨淡。畸人们的孤独正是社会的压抑所造成的,在温斯堡的小镇上,一切的一切都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也将原来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们生生地变成了畸人,放弃了自己真理的畸人们只能孤独地活着,不能理解地活着。《小城畸人》中所出现的人物大多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心理异化的“畸人”。他们或因为自身的善意被别人误解,或由于感情遭遇挫折,或由于追求幸福与自身理想的愿望破灭而退缩到自我孤立和隔离的生活中去,而更多地则是因为机械、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创造力的丢失,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而孤独地残存在世上。

二、存在主义下的孤独意象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其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随着宗教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支离破碎的存在体。个体没有了归属感,认为自己是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存在主义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得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但最主要的是海德格尔。《小城畸人》中的孤独意象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表现了人的异化与自我隔离。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把握真理是与人生态度紧密相关的,每个人的现实存在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每个人的人性也都不是被给予的,而必须由自我的选择而获得。因此他认为人生有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的态度或阶段供自我选择。其一便是美学的或感性的态度,其特征在于是人生活于感性的表面中,不敢正视生活的内在实质,回避生活中的厌烦和忧虑,不敢承担责任,不愿做出选择。就像《纸球》中的里菲医生对待人生的态度一般,“妻子死后他就整天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靠窗的地方,窗上布满蜘蛛网。他从不开窗。八月的一天,天气很热,他想开窗,却发现窗户已经卡死。”里菲医生的生活就是这样按部就班,从开窗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将自己处于封闭的环境很久了,等他想出去的时候,发现他偏离这个世界很久了,外界的窗户已经对他关闭了,他也只好再次选择孤独。而他总是将自己的思想写在纸上,放进口袋里,纸片因时间长最后变成纸团,等口袋攒满了之后他又将这些纸团倒出来,在装进新的纸片,如此循环,但他从未将纸片中的思想告诉他人,里菲医生因选择回避生活,不正视生活而堕入孤独深渊。其二便是伦理的或理性的态度,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中的人们都不是享乐主义者,而是禁欲主义者。内在的道德责任心处于支配自己的地位,他们都有着明确的善恶观念,并且总趋向于善、正义、仁爱等美德。但是,这群人只是理性的人,他们并未真正摆脱世俗的感性生活,经常受到享乐主义的引诱,因为人有“原罪”,他们的伦理原则总是处在崩溃的边缘。在《小城畸人》中的《上帝的力量》这则故事中便描写了一位心向上帝但是却无法摆脱肉欲引诱的牧师形象。牧师哈特曼是一位内心虔诚,心向上帝的牧师,除了日常的布道之外,他总是在自己的小屋中祷告,愿意成为上帝忠实的奴仆,但是在一次布道中,他透过教堂的窗户看见了旁边屋子的女人,自此之后,女人的肉体就深深印在牧师的脑海中,与牧师的虔诚就行斗争,直到最后情欲战胜理智,使他变得歇斯底里,“我要看着那女人,幻想亲吻她的肩膀,我要放任自己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如果我天性就是如此,不能抵抗罪恶的诱惑,我就应该胡作非为。”这是存在主义下的另一种状态,心中有信念,但是却抵御不了诱惑,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异化,终因不能解脱而身陷囹圄,感到无边的孤独,一直在等待着,却不知道自己在等的是什么。克尔凯郭尔的第三种状态便是宗教的或非理性的状态。

存在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扛鼎者,其提出了本体论的存在主义哲学使这个哲学流派得以发扬光大。他断言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提出“此在”人生状态,即“个人主体的生活或生命。”但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本质总是被遮蔽,成为一种“没有本质的存在”。因为人世间充满着“烦”。人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总是丧失了自己,个人总是要维系于他人,个人便成为按他人意志举手投足的玩偶,个人的本性脱身而去,被一个异己的他人占有。个人失去个性,丧失自己为之自己的特征,成为彼此毫无区别的“中性的”物或者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处于一种“沉沦状态”。《小城畸人》中的飞翼比德尔鲍姆,因为他不能用他的灵巧的手去创造,他隐藏他的手,甘愿成为一个普通人,进入了一种沉沦于普通人间的状态,因其既渴望能够通过他的手去做點什么,这一点从他想抚摸乔治·威拉德这个念头就可以看出,但是他又怕伤害他,他处于一种踌躇的状态中,总是受到外在东西的约束,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只能在矛盾中陷入孤独,让那只富有创造力的手永远藏于黑暗深处。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和痛苦之中。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小城畸人》中的这群畸人们,他们因为自己所掌握的异于常人的真理,以及他们所看待的这个世界与常人不同,而不被常人理解,他们无法理解常人,常人也无法理解畸人,最后只剩下那样的哀鸣:许多人必须孤独地活着以及死去,即使在温斯堡也是如此。畸人的命运无法改变,因为他们产生于荒诞的世界,面对的是虚无的人生,除了孤独无法得救。

《小城畸人》中畸人的生存状态与存在主义的“存在”观念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书中孤独意象的建构也与存在主义所描绘的人所生存的世界有着某种联系,安德森就这样在作品中灌输了存在主义的因子,使得作品更显现代主义的色彩。

结论:

安德森是怀着对中西部地区小镇平民的同情心而创作的这部小说,正如雷蒙德·卡佛所说:安德森所描写的美国中部小城市生活畸形的一面,比他之前所有的美国作家,以及自他那个时代以来的大部分美国作家写得都要骄傲,写得更加准确,更富有同情心。安德森笔下的畸人是一群有着独特魅力和思想力的人群,但是他们就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失去能够放飞他们独特创造力和思想力的环境,从而造成他们内心的异化,而孤独气氛是贯穿全书的,安德森通过这样的小镇、压抑的环境和气氛,成功地向人们表现人生存世界的荒诞以及孤独无依。

但是,正如安德森比喻的那般,畸人就如同有伤疤的苹果那样,它全部的甜味都集中在那一块,畸人也是如此,他们不是没有存在得价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凡人,只是因为他们能够拥抱真理,所以才会倍感孤独。安德森在此书中通过这些小故事,不断地建构孤独,从而使后来的美国作家们不仅感叹其新奇的艺术手法,更加感叹他以那个年代的视觉映射出了现代社会人心理的畸形化,很有前瞻性。

参考文献:

[1]俄亥俄,温斯堡 舍伍德·安德森 著[M]. 杨向荣 译. 南海出版社 2012年7月.

[2]现代西方哲学 夏基松 著[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

[3]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美] 莫里斯·迪克斯坦 著[M]. 刘玉宇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4月.

[4]存在与时间 [德] 海德格尔 著[M]. 陈嘉映 王庆节 译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0月.

猜你喜欢

畸人孤独现代主义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晚明畸人文化及其成因
晚明的畸人文化及成因
浣溪沙·无题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