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研
2017-03-31张才志
张才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8-01
在我国,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在数学学习上也不例外。在课堂上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学校周围的环境,教材的质量,学生的素质,教师的知识面,教师的教学技能等。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只能通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技能来提高教学质量。情境创设是重要的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讨情境创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趣味情境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课件出示创设购物的问题情境:童装八折出售。老师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打折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打八折的含义。接着再出示一组课件,具体说说下面“折”是什么意思?1、糖果五折出售。2、巧克力八五折出售。3、夹芯饼五折起。4、果冻三至八折出售。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自觉地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合实际,较全面的、较深刻的理解了“打折”的含义。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做”中“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取新知识的愿望,整节课全力以赴,兴趣十足的学习,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进行思考,尤其是要注重课堂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从小就能不断挑战自己,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教师在讲授《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利用课间活动进行取材,在学生们进行跳绳比赛时,教师可以用相机拍摄几张照片,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设施播放这些照片,学生在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就会提起注意,十分兴奋。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在照片中有咱们班的几个学生?学生的跳绳成绩排第几?这些问题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以更为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促使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加减法。
三、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探究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们总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探险家或者科学家.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一次数学知识的探险.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們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请看下面这个关于“圆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T: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条直线比赛套圆圈,对于这样的站立方式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S1:这样站立是不公平的,如果是这样站成一条直线比赛套圈的话,对两端的小朋友是不公平的,那样他们离目标的距离相对更远,套中的概率就小.
S2:那倒不见得,套圆圈讲究的是技术,距离远近和最终能否套中没有必然的关系.
S3:不公平,因为每个小朋友距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我赞同S1的看法.T:看来这样站立确实不公平,那么站成正方形又会如何呢?
S3:站成正方形比站成直线相对要公平一些,但是每个人距离目标的距离还是不同,仍然不公平.
T:既然是这样的情况,那么你们认为究竟如何站立才公平呢?(下面议论纷纷)
S3:我有解决的办法了,让这些小朋友站成一个圆形就可以了.
T:那你说说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S:因为如果站成一个圆形的话,不管小朋友处于什么位置,离目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但有生动的情景,同时还充满着具有探究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对话中不断地引导同学们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很高,极大程度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