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2017-03-31寇怡君
寇怡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1-01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知识本来就十分枯燥,在课堂上教师要是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很容易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学习跟不上而放弃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前提,在教学中通过创建一些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要侧重实践
《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实践活动是这样表述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明确了数学课堂探究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数学课堂学习需要在体现在“做数学”上。笔者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偏向学生的“实践”。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在编排上出现新课型———“实践活动课”,体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如,《体积与容积》时,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空间和体积的概念,笔者先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将课前准备好的水瓶和小的石子拿出,让学生上讲台来实践,体会石子占了水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乌鸦能喝到水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把石子从水里拿出来还占空间吗?放在桌子和手上还会占用空间吗?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学生很轻松地得出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二、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实体”情境指的是在教学中借助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够亲眼看到,这样也便于缩短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实体”情境,能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既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突出学生们的主体。例如,在探究“圆锥的体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拿出一个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玻璃容器,然后再在圆锥体容器中装满沙子,再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通过观察他们知道是三次。接着,教师可以让他们比较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很快能发现是等底等高。通过观察,学生们也就很快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拿尺子去量出具体的直径和高,然后再算出圆锥的体积。创设“实体”情境,既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在活动当中,而且还能够摆脱那种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还能突出学生们的主体作用。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也就是说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基于此,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创设相关的情境教学,蒋数学学科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逐渐地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然后再走向生活,使得数学更加的生活化,用學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探究“按比例分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内容创设这样的情境:张三和王二想合伙做生意,刚开始,张三拿出了3万元,王二拿出2万元一起办公司,一年之后,公司一共获利10万元,那么问题来了,请大家帮帮他俩怎么分才公平合理呢?这种与生活密切相联的事例,对学生们来说,本质上也会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而且还能够一下子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学生们也会非常乐意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队伍当中去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讲究特定的目的性和追求效益最大化。有效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得以提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需要扎扎实实立足日常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不摆花架子,把眼光放长远,追求长远效益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在反思与课堂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