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好情境创设

2017-03-31张风岚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亲人创设课文

张风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1-01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门学问,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以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把问题设计得新颖一点,巧妙一點,独到一点,就能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会认真钻研这篇文章。独到的问题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耳目一新,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上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另辟蹊径的、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能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在解决文本重点、难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一是要明确教学目的。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是每一课时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材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有些教学将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混为一谈。教学内容就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而教学目的则是指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体会编者意图,深入考虑编者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前后次序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等等。二是要钻透教材内容。只有自己真正理解,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学习目标进行导向,找到可供创设的情境进行整体感知。才能透析课文内容结构,上下文关系,找到关键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质疑解难,精讲点拔,才能做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二、抓住课文题目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我在导入课题后,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什么?生: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再见了,亲人》是谁与谁再见?生:我想知道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生:我想知道再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生: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情景的?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很会动脑想问题,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你一定能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学生就带着心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探究。很快,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探究所得。生1:老师,我经过自读课文,知道了课文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说再见,课题中的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生2:我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离开朝鲜了,朝鲜人民在依依不舍送别……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三、优选问题类型,以趣激疑

我认为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的问题应当以广义的问题为主,尽量避免狭义问题。所谓广义的问题是指开放式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情感性问题。开放式问题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组中合成和探究一些观念(例《观潮》:为什么只有在八月十八才有大潮?为什么海宁盐官是观潮的最佳地点?);评价性问题是允许学生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对某个人物、事物、文章或某一事件等的判断和评价(例:与周瑜比较起来,你为什么更喜欢诸葛亮?);情感性问题是允许学生表达他自己真实而纯粹的感觉和情绪(例学生阅读了《军神》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提问:从沃克大夫“冷冷”到“肃然起敬”态度变化说明了沃克大夫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当多设计些广义性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回答答案单一,促进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组讨论,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亲人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