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及治理对策分析
2017-03-31姜小静姜静
姜小静 姜静
摘要:国有资产的全方位多渠道流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深入剖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研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自然成了我国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本文从“内部人控制”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一一代理理论、博弈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这六个经济学理论研究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本文提出了国有资产流失要从产权制度改革、所有权职能、调整重组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所有权结构、建立科学、规范、法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四个方面来治理。
关键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对策
一、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理论
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改制过程是一个经济博弈的历史变迁过程。在经济转型期,围绕着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归属,各种势力、各种角色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希冀从国有资产的改革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因此,政府各级监管机构、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外来的收购重组方、银行、企业的内部管理者以及企业经营者都为各自的利益进行了比较激烈的博弈,这种博弈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经济过程,也是国有产权改革的必由之路,最终国有产权各方间的博弈行为达到均衡态势。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公共产品理论
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归全民所有,在性质上可以看做是公共产品。但利益的驱使会让一些人利用不合理的手段使得国有资产私有化,这样便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外部性理论
空气虽未被划分为国有资产,但其在性质上也属于国有资产。外部性是指消费者或生产者自身的经济行为对社会其他人的福利造成了影响,这种影响或者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影响带来的利益、消极影响带来的损失均不由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享用或承担。换言之,当单个经济主体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收益,即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而当单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即为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二、国有资本流失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缺陷
1.国有企业所有权模糊,所有者主体缺位。所有者缺位造成所权虚置既是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首要弊端,也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体制性症结所在,这在理论界和改革实践中已达成共识。我国国有资产实际上是处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负责任、谁都不负责任”的状态,其财产归属关系的模糊性必然导致随意决策及鲜明的短期行为倾向,流失“悲剧”在所难免。
2.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既是资产的代表者又是社会管理者,其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不分。政府可利用手中的权利不规范地干预企业,而企业因不具备独立的财产权,无独立的法人产权,无法抵御政府干预。导致企业经营自主权无法真正落实,企业难以承担独立的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二者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缺陷
1.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多重委托代理主体的模糊性。多层次的委托代理链,造成初始委托人虚置、代理环节成本增多、对最终代理人的监督努力消减甚至灭失,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无从实现。
2.国有企业内部治理中间代理链条的“非经济性失效”。由于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以及每个链中人具有的委托一代理双重角色,国有资产委托一代理关系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国有资产无法得到很好地保护。中间链条的“非经济性失效”实质上是政治体制的性质和效率决定的权责制约关系的低效或无效。”
(三)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还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缺陷,经理人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些都会影响到市场机制的制衡约束功能。资本市场的滞后发育,使得既不能通过兼并收购行为有效的制约经营者行为,又造成国有资本的价值评估缺乏客观科学的标准,无法形成一个透明公正的中介评估体系;同时由于缺乏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聘任和评价都没有实现市场化,市场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作用还十分微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建立。
三、国有资本流失的治理对策
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构造出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用市场的办法进行企业改制,消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间代理链条的“非经济性失效”。让市场主体唱主角,确保代理国家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體行为资本化,最大限度的减少国有资产委托一代理链条中的行政色彩,防止行政权力对所有权的干扰。进一步完善“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贯彻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原则。
二、对所有权职能进行必要的分解,明晰并稳定产权关系。科斯定理告诉我们,清晰的产权关系会降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络、谈判、签约以及监督等交易成本,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因此我们应对国有企业所有权作以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方面的分割,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明晰、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对产权实行有效的保护和稳定,防止国有资产的掠夺性使用。
三、调整重组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所有权结构,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可能的情况下,国有资本应退出竞争性行业和企业,按照产权多元化、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的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造,让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和企业外部投资人共同出资企业,直接持有企业股权,力争做到公共产品私人供给。产权在健全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环境下自由流动,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发达规范的产权市场是产权充分交易的条件。因此,建立一个国有产权可转让的开放性竞价机制,使之既能以合理的价格推动国有产权的有序流动,又能保护和监管国有资产,防止其大量流失,就是调整国有资产出资人所有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的应有之义了。
结论
国有资产的全方位多渠道流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国有资产流失的治理需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构造出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用市场的办法进行企业改制,消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间代理链条的“非经济性失效”;对所有权职能进行必要的分解,明晰并稳定产权关系;调整重组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所有权结构,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法制的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构建合理的并能有效监控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