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独特魅力
2017-03-31胡海宇
胡海宇
【摘 要】《品德与社会》 的教学要源于生活, 因为教育的最终归宿在于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 一个人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 绽放 魅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6-01
《品德与社会》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设计的教学内容,传递的道德观念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它特别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必须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享受成长的幸福。才能使这门学科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品味生活的现代教师
品社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这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它的意义在于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引导生活,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在我区现阶段,各校的品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学科教师兼课, 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所任的主要学科上,而对品社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教学的淡化。这就使品社课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先从课本知识中品味到儿童生活。在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品社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正是儿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才能在品社课本中品味品社生活。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先把自己看成学生,想一想,学到这个专题时,学生会想到什么? 有没有和这个专题相似的儿童生活? 这样的儿童生活给人什么感想,感受,讓人体会到什么情感,得到怎样的提升? 在教学时,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多举例,多引导。用生活化的语言,用艺术化的生活语言,用诗一般的艺术化的生活语言让学生品味品社生活,品味品社课所提供的生活片段带来的生活乐趣。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才能培养孩子学会生活。
二、课堂导入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认为作为一节课的导入很关键,它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 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课的后部分上起来也就顺利了。如学习《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 同学们,回顾五年的学校生活,你喜欢什么样的班干部?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标准来选我班的班干部? 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精心引导活动,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需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述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被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提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 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活动,比如: 采访、调查、辩论、表演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 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 ,用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要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 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 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并且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在玩中学、 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 模拟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进行真实的道德体验。 因此课堂应适 时安排故事、 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 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 以达到强化情感体验之目标 如活动设计“神游祖国” 首先让学生为家乡 双月湖小学西边的“母亲河”—燕子河重新梳妆,学生可以展示被污染 ,断流、 洪水等情景图片,让学生出点子,交流如何保护自己的母亲河的做法。 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活动中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切感受其中的魅力,在轻松愉快中又强化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生活 因为教育的最终归宿在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一个人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升。而所有的活动,如教学,他们都是教给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争取让儿童在生活中找到品社中的“文字”生活; 在品社“文字”生活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原本面貌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