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法治保障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2017-03-31李嘉美王鑫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法治保障社会建设创新发展

李嘉美 王鑫

摘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必然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方式体系的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始终以法律、制度为准绳,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法律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提升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及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和各个部门中的普遍适用性的保障。

关键词:社会建设;法治保障;创新发展

社会治理就是依法治理,最根本的保障是法治。只有依照法律、遵循法治原則,才能真正推进现代社会向法治社会前进,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目标。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

一般来说,理念创新是方式方法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方式方法创新是理念创新的具体实践。治理理念就是要凸显社会治理的参与即共治,有限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即法治,合作治理。从管理到治理的发展意味着治理理念的发展。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认为人类社会治理理念的发展是从伦理管理、权力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过程,也是德治、人治、法治的过程。当然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治理也存在混合型的综合治理,体现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公共治理、法治。社会治理创新的要领是法治化。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当前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法治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进一步体现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新思维,必须坚持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协商协调、法治保障的理念,相信群众、多元共治的理念,源头治理、充满活力的理念。”

二、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中的法治问题

在推进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们的法治观念和素质不断提升,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和各级官员的依法办事能力、司法机构的司法公正和运用法律水平得到了提升,公民的基本权益保障有法可依。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快速,市场主体的法律素养参差不齐,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出现,给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尽管我国的法律体系初步完善,但是法治建设与人民对法治社会的期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追根究底,其原因可论述如下:

一是法律本身随着改革以来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人们对法治的尊严缺乏认同。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一些法律对社会反映的情况跟不上条件的变化,法律的修改成为必然的现象。二是人为干扰司法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司法公正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底线公平。然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各地的司法不公现象和案件时有出现。三是关系社会与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存在冲突,全社会的法治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总的来看,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关系社会并没有被现代社会理念和现代社会关系所取代。

三、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

法治保障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体现。因为,我们正在实行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所谓法治经济,就是经济主体的各种活动和交易必须按照法律、制度进行,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在合法范围内依照双方签订的契约条文办事,违反了约方或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法治经济体现为经济活动的理念、行为方式、经济成果的保护等方面,因而对经济领域中的人的社会生活产生必然的影响,也要求市场经济中的社会领域也必须依法治理。

(一)现代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

今天,我们也看到类似西方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一个严格的法治观念和意义居主导的共同体中,人们将不会看到那种在别处经常发生的令人不快的现象,即当官方追捕犯罪者或违法者,或逮捕他们之时,民众中的许多人站在这些人一边,也就是把国家权力看作民众的天敌。”这一方面说明了总体上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还在社会转型过程,还有很多问题。我们离现代社会还具有差距。

(二)多元社会治理模式的运行要以法治为基础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制度资源和调控模式,多元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首先是以法治为基础的,国际社会提出的构成“善治”的九个特征,即参与性、协商性、责任性、透明性、回应性、有效性、公正性、包容性以及合法性几乎都与法治精神相契合。无论是社会治理创新还是社会治理实施过程,都应该坚持以法律制度规范作为最重要的规则体系,将法治精神和理念渗透到社会治理行为中的各个环节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真正实现法治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维护社会秩序良好运行。因而,必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法治作为根本原则和价值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市民社会的法治精神,推进法制完善,促进向现代法治社会发展。

(三)注重法律体系和法治精神的体现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使得我国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进一步在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社会治理、社会建设中得到普及。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目标和“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白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法治建设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法律主张主要是通过党的会议来表达,当然党的会议表达同现实社会发展需求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法治保障社会建设创新发展
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论MOOC教师角色定位与重塑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