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2017-03-31周国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瓶子经验科学

周国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人深思,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养成按时复习的习惯;教师反思的习惯。

一、有效课堂的前提——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以前的教学目标过于关注学科知识,而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重点“关注知识”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课件的制作也应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设置情境,设置问题也尽量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

二、有效课堂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在老师的引导、培养下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刚开始时要引导学生如何去预习,运用哪些方法去预习,如何检验预习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去预习时要以教材为蓝本,以科学“学习实践园地”为重点,鼓励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查询自己不懂的知识,鼓励学生收集材料按要求完成家庭实验。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分享预习的情况,并对认真预习的同学予以表扬,促成所有学生都养成预习的习惯,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和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比如:笔者在教种子发芽实验时,几天前就让学生在家找3个瓶子剪掉上半部分,分别装上土或放上卫生纸,再放上3粒绿豆種子,要求两个瓶子浇水一个瓶子不浇水,两个浇水的瓶子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放在屋里,要求学生每天观察①浇水和没浇水瓶子的变化②都浇了水但放置位置不同的两个瓶子中的绿豆芽有何不同?通过几天的观察:浇了水的两个瓶子都发了芽,让学生明白种子发芽需要水;阳光下瓶子中的豆芽长势更好,说明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并通过课堂展示来强化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认真预习来独立完成“学习实践园地”上的相关练习,使学生既明白了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又凸显了其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三、有效课堂的关键——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是一个实验学科,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全程参与指导,只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思维,适时地点拨,指导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科学与财富予以帮助;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在上述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不能学生稍有犹豫就马上脱口而出,向学生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惟恐学生对问题理解出现偏差,不给学生思考、停顿的机会,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此种教学行为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理解,对新问题更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质疑、猜想、探究、归纳,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与需要探究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观点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交流,从而从学生中产生新的想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提出假设与猜想,自主准备科学探究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允许学生失败,并且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最终取得科学实验的成功。

四、有效课堂的达成——养成按时复习的习惯

科学课也要强调按时复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并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笔者认为: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的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五、有效课堂的助推剂——教师课后反思

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针对具体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无论课堂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通过课后的有效反思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就是提高。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瓶子经验科学
瓶子赛跑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瓶子赛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