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美国金融脱媒比较分析及启示
2017-03-31张若为
【摘要】金融脱媒最早产生于美国60年代,是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基于对金融监管的规避而寻求更大的盈利空间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均证明,金融脱媒是经济金融制度发展的必然现象,不可避免。我国金融市场形成和发展晚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脱媒出现的也较晚,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是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美国金融脱媒的背景与经验,并与我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金融中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融资 金融脱媒 资本市场
一、绪论
美国金融脱媒最早源于金融当局利率管制,商业银行谋求发展而规避管制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约束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解绑对策不断博弈变迁的结果,金融脱媒就是在这种诱导性和管制性不断发展、交互演进中逐渐发展、深化。我国金融脱媒是在金融当局自上而下金融制度的不断改革中逐渐发展,在市场需求多元化与商业银行独大且金融产品单一的矛盾中不断演进。因此,美国的金融脱媒属于诱导型创新的结果,而我国金融脱媒源自于供给型创新。供给型创新目标与政治制定者的目标相关,在创新中,国家收益大于投入,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拓展更多投融资渠道,有效可以缓解商业银行风险高度集中的问题。
二、中美融资结构及资本市场比较分析
(一)中美融资结构比较
美国资本市场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其金融市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制度也已非常完善,企业行为非常理性化,完全在市场引导下形成。在融资结构方面,美国企业的留存收益约为70%左右,银行贷款占比约24%左右,股票融资仅不到1%,这符合美国的优序融资理论。优序投资理论(啄食顺序原则(The Pecking order 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提出的,即: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留利和折旧);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当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其次是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也就是说,内部融资优于外部债权融资,外部债权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美国企业对债券市场的依赖源于其资本市场形成的历史以及金融制度和法律環境决定。
我国企业融资的啄食顺序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即:我国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较低,外源融资比例较高,融资偏好股权融资,其次是内源融资,最后是债务融资。数据显示:2015年1~5月份,我国上市公司累计筹资328.15亿,其中股权融额占78%左右,而债权融资额占25%左右,研究结果显示,近80%的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即使是债务融资,也偏好短期。
(二)中美资本市场比较
1.资本存量比较。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占GDP比重为48%,美国同期为229%,世界平均水平为233%,德国同样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间接融资规模与我国大体相近,但其资本市场与GDP的占比为约为209%,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齐头并进发展,我国的资本存量距离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市场发展程度比较。我国资本市场总体较美国发展滞后,且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落于股票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中,国债占绝对比例,其次是金融债券,企业债占比较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以债务融资为主要方式,债务融资在债券发行总量中占绝对比例。美国的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商业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占市场规模40%以上,我国企业融资则以股权融资优先;美国企业债务融资自由且对负债总额、债券种类没有限制,无论大企业、商业银行、公共事业等,还是中小企业均可发债融资,这就使得中小企业通过负债融资比例远高于间接融资,我国无论从融资主体还是融资额度等均有较多限制,尤其是对低信用等级或无信用等级的的中小企业债券设有门槛;美国的债券市场中,投机者以机构投资为主体,个人投资主要通过债券基金和债权信托完成,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场外市场(我国债券市场投资以场外市场为主)的参与者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好的方面是我国企业债虽然占比较低,但一直运作良好,发展势头快,且当前债券市场创新的券种层出不穷,国际化程度步伐加快,发展态度良好。
3.市场环境比较。完善的债券评级体系、市场制度规范合理、信息披露平台充分、监督机制成熟等特点促使美国公司债券市场繁荣、发达的主要因素,我国债券市场在这四个方面均由不小的差距。
(三)中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差异
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多元化发展为战略目标,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突破了传统利润增长的拘囿。目前,美国的商业银行、零售银行的卡类业务增长率及其风险资本回报率较高,是业务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同时,美国业务范围还延伸到资本市场领域,例如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等,有些如花旗银行等实力强的综合性银行还有自己的交易大楼从事专门综合性交易。据统计,美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50%以上,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近几年已多次进行转型,实现了零售业务专业、管理条线化,但存贷利差收入依然是立命之本,且银行对储蓄的追逐没有降温反而愈来愈热。随着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加之利率市场化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水涨船高,银行信贷在经济融资规模占比逐步下降,据统计,2015年,这一比重达到历史最低为44.7%。
(四)中美中小银行发展差异
美国的中小银行以社区银行为主,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依靠灵活的经营模式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联系。社区银行在经历了美国经济下滑、银行业并购之后,不受经济波动影响,依然能保持活跃的生命力,主要在于美国政府制定的《社区再投资法》鼓励其不断金融创新,以及其准确、精细化的市场定位。
具体分析:
1.市场定位准确。社区银行服务对象为当地中小企业和住户,主要业务注重住户的小额零星信贷,中小企业的不动产贷款、住宅抵押贷款等,业务内容与大银行没有竞争。
2.与同业合作紧密。一方面,依托大银行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清算和头寸调剂等业务,与此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建立战略联盟,与其他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协同发展,将部分业务外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与客户关系密切,能有效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服务。社区银行与客户建立“老朋友”关系,对客户信息掌握比较充分,且服务周到、决策灵活、贴近客户,与大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要求其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相比,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有较大的安全盈利空间。另外,社区银行员工熟络本地客户资料,使其具备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以此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逐渐形成其核心竞争优势。
4.“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营优势。大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不受地域限制,通常从某一地区获取资金后转移至其他地区使用。而社会银行立足本地,全部业务和资金使用均以支持本地域经济发展为主,因此其手续简便、服务快捷、信息相对充分、運营成本较低,这也是社区银行的先天优势。
三、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一些启示
美国应对金融的脱媒的发展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可靠地实践依据。第一,金融脱媒是金融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金融市场不断成熟完善的反映,是建立多层次、多元结构金融市场的必经之路,是金融改革各种力量相互博弈、螺旋上升的客观存在。其发展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发展,促使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加快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的模式的转变,反之利率市场化、混业经营以及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等又进一步深化了金融脱媒。第二,大银行与小银行的发展优势不同,大银行在资金、技术、产品以及金融创新上具有绝对优势,中小银行以服务地方为依托,具有广泛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各自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错位竞争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是突破金融脱媒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傅程远.中国金融脱媒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金融脱媒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3]宋旺,钟正生.中国金融脱媒度量及国际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0(2).
[4]王廷科.金融脱媒环境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2006(14).
[5]邓向荣,曹红,苗萌萌.美国社区银行效率变化及启示——基于1992-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6(2).
基金项目: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研究项目“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的对策分析”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5KY02)。
作者简介:张若为(1981-),女,汉族,陕西白水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供职于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计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