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
2017-03-31车振华
车振华
【摘 要】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幸福空间。就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灵的敞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格的独立与生命的舒展。
【关键词】和谐 语文 课堂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就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幸福空间。就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灵的敞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格的独立与生命的舒展。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和谐的课堂,让它充满生命的互动,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更为崭新的境界。
一、师生互动,让心灵在对话中沟通
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与学生平等对话。而且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互动的前提。教师要在课堂上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师生的心灵在互动中沟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做人的尊严,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互动的欲望,从而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记得著名的老一辈特级教师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所受到的威胁,他从生词入手,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接着采取表演的形式,师生共演,淋漓尽致地演绎这些生词。他问:“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学生很快从四面把老师围住,并卡着腰,气势汹汹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接着“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低下了头。这时,学生的发言特别热烈:杂草非常的厉害,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还十分的野蛮,一点都不讲道理,这就是“蛮不讲理”……在这节课上,课堂的氛围始终十分的轻松和愉快,学生毫无学习的压力。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位置上,在这种平等、和谐、交互的氛围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师生之间的自由对话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两者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二、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激发
生生互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活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生生互动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這样就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思维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同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对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究,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知识呢?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的建构起来了。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 --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桌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 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 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三、生本互动,让灵感在探索中触发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缺少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感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一种依附性,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缺乏对文本生命的体悟。因此,教师要找到文本的闪光点,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首先根植于文本,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其次,要超越文本,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获得对课本中新知的认识,并让灵感在探究中得到触发,获得对文本具有个性化的理解,拥有自己心中独特的“哈姆雷特”。语文六年级(上)有个口语交际,是“采访任课教师”,一开始布置这个作业,只是考虑锻炼一下学生的胆识。分成10 人一组,同学们意见很大,认为人多,分工不均,不能人人参与,按照同学们的意见分成4一组,采访的时间、内容、谁提问、谁记录、谁汇报,都让他们自己商量,我只是在三天后听汇报。三天后在约定的时间,恰巧教研室的领导来听我的课,我有点犹豫:这堂课内容改不改,采访任课 教师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我有点听天由命地开始了这堂课。结果,同学们的汇报和在课堂上临时进行的采访活动令我和听课教师刮目相看。学生的参与精神与口头表达能力深深感动了我,也启发了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互相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四、人境互动,让情感在情境中遨游
李吉林老师曾经指出:当教师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时,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由自主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人境互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十分重要。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
教育教学要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最重要场所。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人境之间等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情趣、价值观等方面,能使学生养成与民主开放的课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