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放光彩
2017-03-31刘一友
刘一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3-01
操作多媒体,使其魅力得以展示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如果运用不当将会产生很大弊端。由于受地区差异和经济条件所限,目前城市学校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已日趋完善,而农村地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广大农村教师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在教小学语文时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还存在着很多困惑。我们虽然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地照搬,而要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用于导入新课,方式新颖,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2.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的时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很好地掌握各项知识要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活跃课堂,便于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了,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双向发挥。
4.创造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升华。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感世界中去,和课文主人公同哭同乐,共同感受实时的快乐与自豪。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时,我以《歌唱祖国》这首歌导入,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的歌声中,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同样也感受到了“五星红旗”在一个华人游子心中的分量有多么重。此教学情境的创造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升华。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影响教师备课思路,淡化备课要素。有的教师找到一个现成的课件后,备课时心中潜意识存在一种“跟着课件走”,而淡化了对教材、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等情况的分析,在使用所谓的“课件”后才发现学生并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各项任务,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也偏离了新课程标准。
2.课件“主体”替代学生“主体”。教师操作课件,学生在下面单纯地看并且“全盘”接受,而使语文课变成了“观看电影课”。这样上课,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变为学习的“被动体”,毫无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最后什么也不会记住,更别说去探究创新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1.合理運用“课件”思想要到位。有些教师仅仅为单纯使用课件,从网上下载来的课件丝毫不动,不管课件质量,不问使用效果如何,直接拷贝到电脑桌面或自己的U盘里,上课时拿来就用。从而以为用课件上课不用那么累得去备课,把多媒体的运用视为减轻教学负担的途径,出现这种思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用多媒体比不用多媒体做的工作还要多,除以前的备课要素外,还应备课件的使用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以及使用后的效果等。教师只有借助课件的正确使用,才能对教材理解得更加深透,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2.紧跟学生思维,捕捉时机。学生在想问题时,时常会出现一时想不出的情况。这时,使用多媒体会收到使学生思想豁然开朗的效果。《黄果树瀑布》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美文。在初读课文后,我问:“瀑布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瀑布的什么特点来写?结果学生回答的是零零碎碎,没有条理。后来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瀑布的幻灯片后,他们对瀑布的色、形态以及壮丽景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学生明白了,我讲课也轻松了。
3.延缓课件播放速度。学生的思维只有跟上课件,才能把所学知识掌握消化。我们在播放课件时应延缓播放速度,把自动播放设置成鼠标点击切换影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切换幻灯片,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短暂的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便于学生进一步同化吸收。例如,在《梅花魂》一课教学中,通过延缓播放幻灯片速度,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来体会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对故土的眷念,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彻底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
4.应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在语文教学的感性阶段,如优美诗文宜采用非言语媒体,由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而进行到教学的抽象阶段,如一些自然景象的介绍则应更多地使用言语媒体。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教学中,对于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小萨沙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学中,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学生不易分辨他们的细微区别,这时可借助动画,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会学得快,效果也会更好。
5.适时反馈,及时修正。在使用完一个课件后,应及时对课件使用效果进行总结与反馈,结合使用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等,及时对课件做必要的修改,为下一次更好地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时,导入用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的伤亡图片以及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图片,用“爱是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走入课文《永生的眼睛》感受琳达一家人的爱心之旅吧”做导入语,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汶川大地震上,课外话题有点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用过后及时变导入为歌曲《感恩的心》导入,此次使用后感觉收效良好。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只有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将多媒体资源进行内化,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使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