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7-03-31谭丽宏
谭丽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77-01
1.教师的讲要精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这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课前精心准备,把课堂的时间尽量让给学生。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对于自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学习自读课文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告诉你:"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看见曲线,孩子们会想到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述,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笔者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學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学中教师多去发现孩子的眼睛里的世界,不去?限制孩子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提高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当然,教师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教,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指导和监控,避免学生学习处于无序、无效状态。比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这一课时,笔者并没有单纯讲授课文,学生们自己在课余时间调查生活中所看到的环境问题,并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样,在生活中延伸了语文教学。教学中笔者一直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车厢里、超市内、商店广告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走进了生活。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从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它的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的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程连着大世界。
4.收集和整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但不能不分学生的年龄、学力,以为收集信息多多益善。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
这里说了新课改中急躁冒进、走极端的几个例子。过犹不及。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准确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反思新课改与传统教学之间继承与破除的关系,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让新课改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上开出绚丽之花,结出殷实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