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在幼儿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7-03-31石慧
石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53-02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沐浴在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中,父母也因此担当起了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通过查阅资料和对资料的分析分析发现,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学习、性别角色的形成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父亲角色定位应该有新的内涵,同时,也要求父亲迅速实现角色定位,从观念到实践中稳中求进。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教育中作用的现状。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父亲往往以事业为重,是家庭的供养者,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有研究发现,由父亲精心照顾的孩子,性格更加宽容、更合群,更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儿童在通过模仿进行性格学习阶段,由于缺少了父亲的影响,会导致男孩子言谈举止像女孩子,胆小柔弱,缺少男子气。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发现很多孩子几乎都是由母亲全权负责的,尤其是生活方面父亲很少过问,在教育方面,有的父亲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才会过问。
父亲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没有想过要多陪陪孩子呢?他们是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可是确实抽不出时间呢,还是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参与到教育孩子中去呢?父亲们是否有很多幼儿教育的想法,但在实际生活却很少很少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呢?
(一) 父亲角色对幼儿的影响。
1.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幼儿期是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模仿。他会不自觉的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研究发现,父亲有着和母亲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这些不同的特征会在和孩子接触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父亲的作用似乎比母亲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对男孩子而言。父亲给予男孩子的是直接的榜样,给予女孩的是更多的安全感。
2.父亲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父亲与孩子交往的主要形式是游戏。父亲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以一种活跃和令人激动的行为方式来进行,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方式,喜欢这样的交往,他会慢慢表现出游戏带给他们的自信与快乐。当然,如果孩子在双亲的家庭中进行游戏,可以在与母亲的游戏中学会关心别人,温和、善良,在与父亲的游戏中学会坚强、勇于冒险、热情、乐观。这样两方面结合就初步形成了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二)父亲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很多父亲把孩子的生活交给母亲来负责,把孩子的教育交给母亲和幼儿园共同负责,更甚至有父亲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是完全没有影响的。事实上父亲对幼儿的成长相当重要,不可或缺。但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多数都很不重视。还有一些父亲认为,孩子在这个年龄就应该以玩为主,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应该刻意让孩子学习,但是不少父亲所谓的学习就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一些生活习惯、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等等一些方面,他们还是不够注重培养的。
总而言之,父亲和母亲自身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对孩子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三)父亲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
父亲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中去,陪孩子一起成长。父亲每天都要留出一些时间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家里的地板上和宝宝一起游戏;帮助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些他所不知道的知识与奥妙。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即使不能每天陪孩子一起学习、玩耍,但可以通过电话和孩子多联系,多沟通,密切关注孩子的想法,这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做孩子成长的“同龄人”,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好朋友,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与时俱进。
二、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父亲需走出传统观念,重视幼儿教育。
1.教育目的观的转变。
一直以来,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上小学做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在,由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以及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们认为借助各种幼教的手段大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神童来。所以就提出了胎教,孩子出生后提前认字,幼儿园开始即上英文班,又上艺术班,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缺乏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为了面子,要孩子拼命为自己争口气,这样的父母在当今社会中为数不少。这样的教育结果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人性,而人性教育应该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内容。
2.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转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家庭成员中的信任度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信任度远高于学校中和社会上的人际信任度,这就使家庭教育能比较方便地把握、深入和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办到的。实际上,在学校出现以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来进行的,学校的出现只是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中去罢了,其根底则仍在家庭教育之中。可以说,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这个基础打实了,上面什么房子都可以造了。
(二)父母合力,齐心参与幼儿教育。
作为父亲,在教育孩子上要懂得与母亲配合,做到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上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要扬长避短,教育孩子时要互相配合。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要统一,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却说孩子还小呢,应该多帮助他(她);孩子犯了错误,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刻改正。两人经常为这些事情发生冲突,搞得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前后的教育也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打骂孩子。母子亲情是无可替代的,父子亲情亦然。只有充分利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优势,才能把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重视孩子,点滴做起。
我们应该针对自己的文化特点加大对父亲教养的研究力度,从而为我国父亲教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与西方的研究进行跨文化比较,取长补短,同时发展适合我国文化下的测量工具,对国内不同群体的父亲进行探讨。加强父亲教养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重要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将对我国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父亲要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例如:
1.亲自参加家长会。
参加家长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表现,有助于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助于掌握教育孩子的恰当方法。所以不管孩子有任何活动家长一定要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去参加
2.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孩子。
父亲了解孩子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生活中去了解,如:生活兴趣、生活的习惯、生活的偏好等;可以从学习中了解,孩子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对哪些学科投入精力最大,对前沿科技的敏感态度等;可以从人际交往方面了解,如朋友圈人员构成等。
父亲了解孩子的途径也是多种的。作为父亲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了解:一是从老师那里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二是从同学那里了解;三是从孩子社会交往中了解;四是从孩子日常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中去了解;五是从孩子的生理变化去了解;六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去了解。
3.多和孩子在一起。
父亲们总说不是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只是太忙抽不出时间。孩子们对父亲的忙能够理解,但在孩子们心里,特别喜欢多和父亲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掌握好分寸,有些话对孩子成长进步是有利的,有些话则不是。有些是一定要做,有些是要留到将来去做。父亲只有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让孩子的父亲积极的参与到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去,不光靠说也要靠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