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与红军精神

2017-03-31奥亚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动力

【摘 要】红军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作战技术和军事技能,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意志坚定,作战勇敢,攻坚克难,誓不罢休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年代成为了我党我军制胜法宝,而且逐步地演变成为了一种思想上的精神动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排除艰难,奋勇前进。

【关键词】红军 长征 精神 动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52-02

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革命队伍,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是土地革命战争時期的核心武装力量,也是世界军战史上的一大奇迹。红军的革命岁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最艰苦卓绝的时代,也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到强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红军精神的形成时期。红军足迹遍布国内各大地区,主力部队被迫经历了多次辗转反复,解决了种种军事、思想斗争,克服了雪山草地多种自然险阻,最终保留了革命火种,传播了红军精神,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

一、“红军”称谓的由来

“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简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武装力量,其前身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主力部队由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构成。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指挥,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亦称“红军”。随着国内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为了团结抗战的需要,1937年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正式把红军改编为了“八路军”,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至此,“红军”作为一个独立的称谓彻底成为了历史,并于1949年与共产党领导下的其它武装力量统一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光荣使命。

二、统一思想:从军事口号到 “红军训词”

各路红军在自身发展和与敌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并及时把这些战斗经验通过文字和口号的形式加以传播,同时红军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通过口号、标语、对联、布告、石刻等形式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川陕苏区的军政口号在各路红军宣传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其表现形式不仅局限于文件和布告等传统方式,而且红军还组织了大量的篆刻队、石刻队伍进行宣传,具有代表性的,如有工农红军第一联之称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还有如“实行土地革命”、“共产党万岁”、“拥护苏维埃政权”等,这些石刻直到现在,依然散布在川陕苏区大地上,成为了见证红军革命,见证红军精神形成的“活化石”。

在军队中,为了进一步发扬红军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作风,红四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日至9日,在赤江县委驻地,即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党政工作会,连以上代表共80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通过了《红四方面军军训》的文件,将全军各部队军事口号进行了规范,统一确定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并庄严地举行了以训词为基本内容的军训宣誓。训词的统一,在客观上起到了团结进步的作用,解决了军事思想混乱的局面,加强了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

会议制定了上述训词,同时为了使广大指战员对这一训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印发了一个《大会说明》,其中把这十六字训词作了如下说明,即要求方面军每个指战员要有阶级自觉和深刻的政治认识,要有精湛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学习无产阶级的一切聪明;勇于牺牲,吃苦耐劳,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任何困难之下绝不动摇,为革命事业斗争到底;要善于排除一切困难,创造新的局面和新的战术;团结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千万人如一人,协同一致,努力奋斗,不实现工农民主新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誓不罢休。

红四方面军训词的提出,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其内容通俗简洁,明快易懂,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战士们操练时呼喊。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和军事竞赛,红军的军事训练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作战和对敌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战斗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后期打破敌人的大规模军事围剿奠定了坚实基础。训词的提出,不仅包含了红军战士必备的人生品格、素质修养,而且把党的指导思想、纲领路线,尽融于其中。因而,毛裕党政工作会后,在《大会总结》中特别指出:“十六字军训,是以后工作的总方针。”从此,这个训词便回旋于川陕苏区,流行于红四方面军的大小会议和书刊文档,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军魂,成为了打破川陕苏区各路围攻,以及诸多战役取胜的宝贵军事经验。此后,红军训词逐渐被广大红军指战员所接受,经历时间和岁月沉淀,逐渐演化为红军精神。

三、红军精神:红军训词的演变与升华

红军精神是从红四方面军军训词发展演变而来的。红军训词的统一,反映了红军的聪明才智和善于总结的特点,是一定程度上对红军治党治军精髓的高度概括总结,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与中国革命的目标、路线和革命需求良好结合的代表。它不仅调动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战斗积极性和革命豪情,使得红军这支精良部队有了“魂”、有了“根”,而且进脑入心,得以传承,逐渐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的精神特质。从此,红军这支部队在红军训词指导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武装斗争的胜利,丰富了对敌斗争经验和根据地建设经验,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工农武装到精锐之师的“蜕变”。

历经和平建设年代的涤荡,红军训词不仅没有随着历史的远去逐渐淡忘,反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为了秦巴山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不竭精神动力,逐渐地成为了一种精神特质,形成了一种“一种恒定的、能够反映秦巴山区人民风貌的老区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军精神”一直是推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红军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老区人民克服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经济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域内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在红军精神的激励鼓舞下,秦巴儿女前仆后继,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不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红军精神,为实现老区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才华,为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共筑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成为了秦巴山区人民筚路蓝缕,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达州红军石刻标语精选【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4.

[4]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5]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6]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奥亚锋(1987-)男,汉族,山西吕梁人,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区域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