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导、内外联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构想
2017-03-31韦朝忠
韦朝忠
【摘 要】在剖析高职院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阐述该模式的目的、理论依据、设计思路和原则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设计构想
近年来,对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问题,出现了新的研究热潮。受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本文结合实际设计“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消除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大体统一的。这个模式包括建立校内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构建由教学、宣传、课外活动、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组成的教育工作体系。这一模式有助于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质量,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统一,轻特色。许多学校没有把国家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本校、本专业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致使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鲜有切合实际的特殊性。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很好地与就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二)重形式,轻实效。有些学校只在上级即将来检查前,抓一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对教育是否贴近学生需要,是否实实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却不太关心。
(三)重治疗,轻预防。这一问题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工作对象片面。即不把全体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对心理亚健康学生很少关注,教育工作只针对心理疾病患者,只考虑如何消除学生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第二,工作重心后置。心理问题干预工作一般分为预防、治疗、善后三个阶段。许多高职院校把工作精力放在治疗和善后环节,即只做补救工作,忽视主动预防环节,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第三,教学目标偏失。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把让学生了解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如何配合治疗作为主要目标,这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不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自我调适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相关内容教得不充分,甚至不教。这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重治疗轻预防的做法,削弱了学生对自我预防、自我调适等知识技能的掌握,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重校内工作,轻校外资源开发利用。近年来,各校花大气力抓校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对于如何治理更有利于促进校内教育工作的校外环境,如何利用校外资源提升教育效果,则着力不大。主要表现如下。
1. 对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心理健康要求了解不充分。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人才的质量规格是由政府、行业、用人单位说了算的。人类心理健康基本标准主要是由心理卫生协会等专业组织制订的,但不同就业岗位往往还会对人才的心理健康提出特殊要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忽略了就业岗位的特殊要求,仅仅按照心理健康基本标准来开展教育,学生毕业上岗后,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適应。
2.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不充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个性心理禀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相关。目前,高职院校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借重校外力量参与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借重家庭力量教育学生重视不够。学生的心理问题,家人是最了解的,家庭影响是最直接的因素。开展家校联系不经常,动员家庭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经常,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往往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时,才通知其家人,错过了协同教育的最佳时机。
第二,对借重社会力量重视不够。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依赖社会环境的改善。有教师觉得动员社会力量和净化社会环境的工作难度太大,往往望而却步,无所作为,任由不良社会因素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第三,对借重职教集团开展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当前,各地大都建立了在政府部门指导下,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承担着制订人才质量规格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组织编写教材、指导教学和就业等工作任务。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教学方面,比较重视借助职教集团力量的支持,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面,极少有学校认识到职教集团的作用。
第四,对借重校外心理治疗机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在转送介绍学生到校外心理治疗机构接受治疗方面,做得较好和较规范。但是,在扩大教师与校外心理医生交流、学习方面,则做得不够。
为了消除高职院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现设计“学校主导、内外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
构建这一教育模式,目的是使学生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实现自我,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以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作为新模式的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等人,对二战以后流行的消极心理学进行批评,创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者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无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之所以把积极心理学确定为新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因为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的发展潜能、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心理资本等,正是人开发潜能、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必备条件;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教育等的研究成果,对新模式的构建也有重要启发。
四、“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思路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四步循环、五位协同、六级贯注”的思路,构建“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设计的总体思路。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模式主体架构
新模式由五个主体、六级人员构成。
1. 五个主体。参与新模式的有学校、学生家庭、校外心理治疗机构、职教集团、社会环境等五个主体。 之所以延揽校外的四者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体,是为了克服现行模式“重校内工作,轻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弊端。
五个主体的关系是:“社会环境”“包围”着其他四个主体(机构);四个机构当中,学校又是职教集团的一个成员。校外四个主体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校内六级人员。校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自上而下有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领导老师、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委员、普通学生等六级人员。六级人员之间,有主有从,工作上彼此联系、相互促进。
新模式主体架构见图1。
(二)模式运行程序
模式的运行主要包括修订标准、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评估反馈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工作的承担者不是单一的,是多方参与;四个阶段的运行不是单向的,是以边推进、边反馈的方式循环运行的。
1. 多主体共担四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修订标准,就是根据国际心理健康基本标准,结合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对从业者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修订现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标准。这一阶段的工作,由学校、校外心理治疗机构、职教集团、社会等共同承担。
制定方案,就是根据所修订的标准,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编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这一阶段的工作,要由五个主体来共同承担。
组织实施,就是组织各方力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这一阶段工作,由校外四个主体指导,校内的六级人员共同承担。
评估反馈,就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反馈给五个主体。这一阶段工作,由校外四个主体的代表和学校的六级人员共同参与。
2. 采取“四步循环”方式运行。即在运行四个阶段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者都要“瞻前顾后”,要根据培养目标,按照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要求,发现本阶段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反馈给前几个阶段的工作者,以便对各个阶段工作进行调整、修改,使整个模式日臻完善。四个阶段的运行是周而复始的。四步循环的运行程序见图2 。
(三)模式运行的注意事项
新模式四个阶段运行要取得好的成效,除在形式上要遵循“四步循环”之外,还要切实做到“五位协同”、“六级贯注”和“学校领导主导”。
1. 五位协同。就是在推行新模式过程中,五位主体要自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克服因各行其是而造成的工作低效益现象。
2. 六级贯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如何,需要校外教育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学校自身的努力。因此,学校内部的六级人员,要全神贯注,借助校外力量的支持,各司其职,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标准修订、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写,协同开展宣传、教学和咨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3. 学校领导主导。从上述可见,推行新模式,是一项多主体、多头绪的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组织领导者。这个统一的组织领导者,必须是与各方工作交集最多且拥有较大权责的人。经分析发现,与各方工作交集最多的就是学校领导,而且学校领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拥有较大权力,承擔最大责任。因此,学校领导应该成为统一的组织领导者。学校领导要采取宣传教育、契约管理、检查指导、及时奖惩等措施,来主导整个模式的运作,确保工作优质高效。
五、设计、推行“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 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帮助学生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完善人格、自我实现,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2. 教育力量强调全方位性和学校主导性。
3. 教育对象强调全覆盖性。即不能只关注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要关注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个别教育,也有集体教育。
4. 教育实施强调全过程性。对学生个体来说,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期间,要扩展至其学习、工作、生活等一日活动全过程。对学校来说,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活动,学校要组织四位主体共同修订标准、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评估反馈。
5. 教育内容强调全领域性和突出针对性。全面开展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应对等教育,同等重视心理问题预防、治疗、善后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6. 教育方式方法强调综合化。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法,课堂教学集知识传授、活动体验、技能训练为一体,师生充分互动,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法。
总之,推行“学校主导、内外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设计新模式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既讲究创造性,更讲究科学性。本文提出的设计构想,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模式推行后遇到的问题还会更多。因此,本设计仅仅是抛砖引玉,期待同行加以纠正、指导。
【参考文献】
[1]袁晓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6):80-82.
[2]王佳欣.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J].学园,2015(09):16-17.
[3]岳斌.从反思的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107-108.
[4]张新招.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62-66.
[5]马学果.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06):97-98.
[6]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zong_he_793/20110624/t20110624_639542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