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程工作室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31马琳
马琳
近年来,随着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紧缺,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能与市场接轨的毕业生。然而,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一方面是市场对人才的渴求,一方面是大批应届毕业生面对岗位时,还需要长期的学习期和适应期,造成人才断链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成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摄影是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基础课程,因为摄影技术可以独立应对职业摄影师岗位。因此,对摄影课程进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更符合高职艺术教育中培养多层次、多元化的“实用性”技术和艺术人才的需求。
一、传统摄影教学状况
传统的摄影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含摄影概论、摄影设备、拍摄技术、摄影构图、摄影技法等几大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方法相对单一,内容以摄影技术为主线,忽略了摄影的艺术内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也有部分的实践内容,学生却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效果欠佳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摄影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无法得到较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无从谈起,与高职艺术类教育的真正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相违背。
二、摄影课程“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运行
工作室制是借鉴德国包豪斯“工作坊”制度的成功之处,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通过项目导入为特征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要构建成功的摄影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应当遵循其教学特点,具体在运行中,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式的教学
摄影工作室的设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环境包括教学设备、工作设备、素材资料、各类耗材等;软件环境包括工作室运行方式、教学理念、导师业务水平、学习氛围等。硬件与软件环境互相关联。工作室化教學是开放式、延伸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它并不局限于规定课时,而是扩展到课外;教学环境也不限于教室、影棚,而延伸到户外,甚至赶往客户指定的地点进行项目创作。
(二)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紧跟市场形势,提高综合能力
工作室化教学以教学为最终目标。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吸收摄影基础知识,并通过一系列流程,熟练掌握摄影相关的技能。在工作室开放性的环境下,学生紧跟市场形势,学习前沿知识。我系摄影工作室制定的“校园明信片”项目,班级学生分成5人1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策划书指定,拍摄、后期制作系列流程,最终挑选优秀的作品,以工作室名义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销售所得按工作室制度进行分成。该项目针对了“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两种摄影类别的知识进行学习创作的。学生通过项目,既能深入了解课程知识,又能熟练摄影技能,还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以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意味着师生角色有着多样性的延伸。教师除了授课时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外,还可以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和创意总监的身份介入学生的项目课程中,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工作室“教”,教师的责任感、业务能力、综合素质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体现其创新精神的广阔舞台。“工作室”中的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摄影师这样的角色。学生在工作室里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参与摄影创作的生产过程,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效率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有效杜绝传统教学中缓慢的教学节奏和应付作业的现象。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在工作室化教学中获益,而其中部分对摄影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成为工作室的主力,承担更多的市场商业项目。
(四)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
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应当以项目为主导,分为商业项目与虚拟项目。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项目,分工与流程都按照企业模式运作。通过将工作室制的模式引入到摄影课程的教学,师生在结合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交流机会增多了,有利于营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在沟通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此外,由于项目课程的内容千变万化,因此学生养成了自行调研及查阅各种相关设计资料、素材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经过数年的摄影工作室的教学探索,我系摄影工作室已经初具规模,并有了相应的成效,先后承接了多项市场项目,培养学生掌握摄影技能、团队合作、项目运行、商业运作等能力。首届摄影工作室主要参与的多名学生已进入专业广告公司在摄影师岗位进行实习工作,并颇受用人单位青睐。
综上所述,摄影课程工作室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建立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