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7-03-31邓海生
邓海生
【摘 要】西京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及内容等方面践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 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多翼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已初露端倪,它是以数字化制造为核心,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形态。周洪宇教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包括教育领域,集中反映在“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性人才”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汤敏在《中国教育报》的一篇访谈中指出:“中国已经错失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绝不能再错过第三次。那么,我们靠什么抓住这次机遇呢?关键是靠人才。”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理念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是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此,它所需要的教育是绿色生态教育,其培养的核心能力是社会情绪能力,即与他人一起工作时的互动、理解、合作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次工业革命倡导的是“全人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三)教育教学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强调学生的同理心、生态圈意识、批判思考能力。因此,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该突出扁平化学习,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将其知识、经历与人分享,引发讨论,互增见解,每个人都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交换想法,互相提问,分析研讨,总结共识,彼此之间以开放的心灵来吸收、内化所学到的知识。
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是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相应地需要大量能在流水线上工作的高效率的劳动者和少数工程师、科学家与企业家。因此,应用型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具体表现如下。
人才培养理念仍然存在“重术而轻道”的现象,即重视技术技能和专业特长的培养,忽视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应用、实用,而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随着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人才培养定位被统一定义为一线工程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易被忽视。
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学习进度、 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有效实现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因此,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以及分散式合作学习模式的要求,亟待改革。
三、“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
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需求,西京学院提出了“一体多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是指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全人格教育为一体;“多翼”是构建支撑能力培养与全人格教育的多样化教学资源平台。通过项目化、信息化等先进的方法与手段,向学生提供不同目标指向的学习资源,学生开展规定内容学习和选择性、自主性学习。学生依据《西京学院學分置换手册》规定,对自主性、选择性学习内容进行学分制换,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培养。
第三次工业革命预示着当今世界正在由集中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扁平式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变。应对这一转变,就需要深入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西京学院提出的“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对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进行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