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017-03-31邵熹雯修毅洪颖
邵熹雯+修毅+洪颖
摘 要: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核心,探索该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从多元化学习对象分析、多元化学习环境开发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各项智力潜都得到开发,真正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发展个性、激发兴趣、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多元智能;计算机教学;个性化教育
DOIDOI:10.11907/rjdk.16131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8-0201-03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學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C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教育实践改革的积极影响,已经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熟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指导思想。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个体毕生用以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工具,而智力是多元的,即至少存在8种智力: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沟通、自知自省和自然观察。这8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现创造力,当个体有机会利用他们的智能强项进行学习时,他们在各个方面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1]。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主张: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都有成为优秀学生的可能;②学生之间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的差异,而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所谓“差生”是不存在的;③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发现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使所有学生在适合自己智力特点的领域变得更加聪明。因此教育应提倡个性化、促进教育对象主动发展;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客观基础,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2 传统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几乎全国所有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是围绕“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而设定。教学内容除包含少量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外,多以各类软件应用为主,教学评价法也以软件使用熟练程度为核心。现有教学体系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后发现:①教学过程中被认为能力比较强,操作熟练,能够真正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好,最终考试成绩却并非名列前茅,而处于中等水平;②获得高分的学生普遍学习努力,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并不是很强,其成绩和信息素养提升并不成正比;③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学习没有任何积极性,完全自我放弃。
现有计算机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用有限。虽然学习努力的学生能够获得较高分数,但技术掌握不能带来能力提升;真正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素养来自于本身的基础和数理方面的智能优势,而不是来源于教学;不具备智能优势,又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不可能来源于单一智能训练。因此,要提高其综合素养,应将多种智能训练纳入计算机教学范畴。学生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组织、评价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代表了其多方面的智能,只有将这些智能培养融入教学之中,使其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才能够最终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提倡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通过多种切入点学习知识,为针对不具备数理逻辑智能优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启示。
3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教育
多元智能要求“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4]。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借鉴元智能理论优化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理解多元智能的结构,设计符合多元智能要求的教学方案,将以提升各项智能为目的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设计方案应该本着“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成长,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特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以多元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因而课堂只是进行单一的智能训练,容易忽视学生其它智能,最终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传统教学中,学生智能优势常常被成绩所掩盖,作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智能没有优劣,只有不同,每个学生身上都具备优势智能,任何一种智能都可以在计算机学习中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造环境令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及从事感兴趣的领域所带来的快乐,最终促进智能发展,提升创造能力。
3.2 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对教师而言,不仅要辨识学生的智能情况,更要创设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研究表明:智力能够超越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书籍以及用于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获得提高。因此,创设能够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学习情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5]。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引入“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项目或者任务演练。为了激发学生多种潜在智能,将原有任务进行改进,在新学习情境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例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综合作业中,传统任务是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主题,按要求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新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演示文稿作品,每组3~5人自由分工,包括演示文稿制作、作品讲解、总结发言以及针对作品回答问题等。最终教师对各项任务打分,综合给出评价。任务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多项智能都得以发挥。从素材搜索到设计布局,从动画设置到讲解演练,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均得到充分调动。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平台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发展需要相关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辅助,即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适当的学习资源作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平台、精品课网站、FTP资源站点以及微课程自学平台等,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智能活动的学习需求。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资源并有效完成任务。另外,在任务中使用多媒体设备,也可进一步促进多种智能发展[6]。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内容后,综合作业中要求每位学生使用该软件制作3分钟视频短片并通过互联网络上传到优酷平台,要做到主题健康、素材原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手机或摄像头自己拍摄,获取素材,组织素材,剪辑影片,上传作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来提升专业知识,逐步提高学生提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设备与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营造理想的环境。
3.4 根据学生智能特点设置多元化作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多种常见软件的使用,这些软件的功能是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作业布置通常围绕设计各种媒体作品进行。为兼顾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设置多元化作业。首先,作业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其次,有多种作业形式可供選择。例如:教师讲授完“word文字处理软件”内容后,布置了个人简历、杂志封面、电子板报等多元情景化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与能力的平台。此情境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在创作过程中,真正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
3.5 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估采用标准化测试和操作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评估方式使教学重点放在记忆和回忆知识方面,难以顾及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训练。优质的评估体系应该深入到学习的本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影响和改善教学。如何制定评估方式才能兼顾到具有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以最大程度地激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5.1 制定多元化的评估体系
学生可以从多种模式的学习中获益,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证明他们已经从学习中获益。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智能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例如,评价一副设计作品,不仅应从内容上、逻辑上、设计上考察学生对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的运用,还要通过对设计作品的展示与讲解,评价其对语言智能的应用;通过分组合作完成任务中的分工情况,评价其人际交往智能等。
另外,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可用性,应建立项目考核评价表,记录综合考核学生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各项结果。通过项目考核评价表,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优势和弱势智能,采取措施将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进而使教学活动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多元评价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
3.5.2 制定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评估标准
加德纳认为,理想状态下,课堂教学应同时包括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方面。因此在评估标准制定上,不仅要了解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更不能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过程。在每次任务设置时,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陈述设计思路,以及思路实现方式。例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图文混排的训练,在不限定主题的前提下,首先要确定主题并搜集资料,其次要绘制草图,并且说明各种布局利用的是何种环绕形式;然后再进行设计制作;最终提交草图、制作说明、设计作品。教师会针对不同设计阶段分别给予成绩,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针对作品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现场回答,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并将结果计入总分。这种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让教师清楚地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令具备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在最终成绩评定中取长补短,增强自信,促进其多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另外,由于智能上的差异,学生在完成各个阶段任务时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自由地工作,在不同时间内取得成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者其它辅助工具及时与学生交流、答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5.3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其自我评估
加德纳认为,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主的终身学习者的话,那么学生就需要有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并确定自己的成就。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时,学生就可以评价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评价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记录下自己所使用的适当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过程。因此在每完成一项案例任务后,可要求学生反思以下问题,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①在该项任务中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内容?
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他们的?
③由于该项任务中所学到的知识,你还想继续研究其它内容吗?
对每一次任务都能够进行认真反思的学生,在最终的成绩评定上都会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工作时,学生就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他们构建了自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选择,最终获得了可持续成长的技能。
4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教学改革可资借鉴的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它提出了“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现创造力”,认为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令学生利用其智能强项进行学习,为每个学生建立展示创造性的平台,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计算机教学,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丰富”代替“补救”,在学生强项和弱项之间搭桥,能够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多样化,学习更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特长,树立自信,真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第三版.霍力岩,沙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ROBIN FOGARTY,JUDI STUART.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郅庭瑾,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孙雷.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40-41.
[4]周振朝,章竞思.智力理论和测验整合发展的基本走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32.
[5]杨秀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5-16.
[6]冯锐,朱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5(6):12-13.
(责任编辑:陈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