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二次降临》的社会意义
2017-03-31秦垣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叶芝的诗歌《第二次降临》,结合当时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简要分析了《第二次降临》中所体现的社会意义,表达了对我国目前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对解决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第二次降临;迷茫;雾霾;文化
作者简介:秦垣(1993.9-),女,山西省长治市人,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1
一、引言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著名爱尔兰诗人,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也是20世纪文学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叶芝从小就喜欢研究诗歌,尤其对爱尔兰传说和神秘故事感兴趣,他早期的作品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当你老了》便出自叶芝之手。后来,叶芝加入了爱尔兰国会,担任参议员一职,还积极参与了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由此,政治成为了其作品的一大主题。
《第二次降临》是叶芝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完成的一首诗歌,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亲自经历了战时和战后冷漠、破败和颓废的社会,感受了人们的卑鄙无耻和自甘堕落,自此,叶芝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失望,并企图从宗教方面寻求出路。根据圣经所示,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并没有确切的时间,在此之前还会有种种灾难和预示,其中就涉及了“伪基督”的到来。叶芝在《第二次降临》中预言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不是耶稣再临的美好世界,而是伪基督带来的灾难和毁灭,以此表达了对当时西方世界的失望,探讨了现代西方文明的解体。现代主义者把《第二次降临》解读为欧洲文明在艾略特模式中衰落的一首挽歌,而后来的批评家们却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叶芝的预言性神秘理论,因此也被认为是19世纪90年代社会所塑造出的精神的一种表达。
二、《第二次降临》的社会意义
《第二次降临》创作于1919年,那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爱尔兰的民族独立战争刚刚开始,人们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动荡、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染再加上科学带来的宗教信仰的崩塌,整个社会充满了迷茫、混乱、颓废和暴力。在叶芝眼里,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他认为:“世界缺乏有系统的信仰维系,各个群体在互动中自然有股力量导致其远离中心,使得众人、众社群、众文化以及众社会都进入一种随意而充满暴力的冲突状态之中。”而更令人失望的是,破败的战后世界似乎并不想做出什么改善,一切似乎都还在按照原来的轨迹进行,对于那些渴望美好的人来说,他们的梦想和未来失去了希望和意义。就如《第二次降临》中所预言的,即将到来的不是救世主耶稣,而是会带来灾难和毁灭的伪耶稣,一战后的社会并不是在朝着美好的方向滚动,而是愈发走向了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便证明了叶芝神秘预言的正确。《第二次降临》中的幻灭、焦虑和血腥无一不在展示着当时战后西方世界的混亂与动荡,这些焦虑与当时社会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以及全球范围内工业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崛起密切相关。对处于当今世界的我们而言,这首诗在绝望中表达了对这个混乱世界的担忧,展示了爱好和平、重拾信仰的珍贵,告诫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时期,虽然我们没有经历战争,但雾霾和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缺失也成为了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阴影。一方面,《第二次降临》中灰暗的西方世界使我联想到了现在的热门话题--雾霾,高速发展的经济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各方面的便利,也让雾霾如同伪基督一样来到我们中间,使我国众多城市笼罩在了灰色的天空下。曾经有几张拍摄于飞机上的俯视图在网络爆红,从云上俯视我们的世界,很多城市的美景和灯火被雾霾遮蔽,只余一团翻滚的阴霾。雾霾充斥在我们赖以呼吸的空气中,让所有人都无法躲避,它是污染,更是对我们的警告,告诫着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家园。另一方面,《第二次降临》中描写到猎鹰再也听不到主人的呼唤,这表达了当时西方社会人们信仰的崩塌,换个角度思考也是在警示人们不要丢弃自己的信仰。与当时西方社会的信仰崩溃类似,高速发展的经济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也面临着重重危机,年轻人哈韩哈日,崇拜外国文化并将其视为主流,我国的传统文化则被忽视,甚至一些传统被别的国家所占有,使我们失去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失去了许多传统文化,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古流传的精神信仰,许多中国作家都走上了寻找精神信仰的道路,例如中国现代作家安妮宝贝,在她的作品中,主人公多是病态的,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不大健康,而面对这些不健康,主人公多会通过旅行来重塑自己的精神信仰,找到生活的意义。在其作品《莲花》中,两位主人公进行了一场身体和精神的旅行朝圣,在充满艰险的旅行过程中审视了自己过去的生活,找到了遗失在喧嚣、奢靡和拜金的都市中的方向和信仰。
三、结语
叶芝在《第二次降临》中用多个鲜明又有特色的意象表达了对当时混乱的西方社会的担忧,更表达了战争和冲突等危险活动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在各种人类活动之下,我们都更应该考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未来,保护好自己的家园环境和精神文化,实现环境和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看向更美好、更长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宋西妮 叶芝《第二次降临》中的意象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3(2).
[2]傅浩 叶芝作品中的基督教元素[J].外国文学,2008(6):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