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弹性相关研究浅析
2017-03-31张天娇
【摘要】心理弹性日益被心理学界所关注,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对其模型、影响因素、测量、干预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心理健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心理弹性正是提高心理素质与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综述
一、心理弹性的定义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迅速适应新鲜环境、应对多种问题的阶段,这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从而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而有关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外国学者也有译为“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香港学者译作“抗逆力”,台湾学者译为“复原力”。
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各执一词,至今未能达成一致,主要有三种取向: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特质或能力,使得个体可以通过调动这种能力来应对所遇到的困难情境。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结果,即良好适应困难情境所产的结果。还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过程,即个体面对困难情境、压力事件等时机体良好适应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特质,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个体面临困难情境或压力事件等时,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
二、心理弹性的理论
关于心理弹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及阐释,从而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其中以Garmezy、Masten和Tellegen提出的三个模型最具有代表性,包括: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现简要介绍如下:
1、補偿模型
该模型是指环境中的危险因子和保护性因子共同预测个体的发展结果。其中,危险因子起负向作用,保护性因子起正向作用,并且两类因子之间相互独立。例如,一个大一新生,面临许多危险因子:比如家庭贫困、对新环境水土不服、刚上大学感到迷茫。但是他也有保护性因子: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根据补偿模型,总体看来,该儿童面临严重的压力或逆境因子过多,保护性因子相对较少。因此,短期内该大学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2、挑战模型
该模型认为危险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其中,低水平或高水平的危险因子均与消极发展结果相对应,而中等水平的危险因子与非消极(或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对应。该模型鼓励青少年适当的面对一些逆境,因为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去锻炼社会技能,从而才能调动或利用各种资源。但这种危险因子一定要是中等程度的,过低或过高的危险因子要么无法对儿童造成过多影响,要么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条件模型
又称为调节模型或保护模型,是指存在一些保护性因子,可以调节或减少对发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危险因子。例如,一个乐观、乐群的孩子,如果他能在逆境中发展的很好,那么这很可能归功于他的这些良好品质,使他能够对自己充满自信,吸引他人的注意。
三、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多项研究证明,大学生心理弹性受到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的影响。
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人心理因素、态度及特质等,例如人格、自尊、应对方式等。衡书鹏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及情绪稳定性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关于自尊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媵沁和张宁对某高校的78名贫困大学生的复原力进行了测定。其结果发现,自尊水平对贫困大学生的复原力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且自尊水平还通过影响应对方式而对复原力产生简介影响。而Benetti等人的研究却认为心理弹性和自尊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同时,张智、郭磊魁的研究证明,问题解决和求助这两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它们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外在保护因子是指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等。其中,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被证明有显著的正相关。Friborg等人的研究发现,具有高心理弹性的个体通常通过使用支持性的资源以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少它们所面对的压力体验及心理痛苦。李永鑫和李志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其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均与心理弹性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蔡颖发现,感知到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相关。
四、心理弹性的测量
因为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量表的测量思路各异,而心理学家们也从各个方面对心理弹性进行了测量。
Connor和Davidson通过临床治疗实践编制了CD-RISC,共25个项目,包含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和精神信仰五个因子。2007年我国学者于肖楠和张建新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在中国广泛使用。Constantine等人编制了健康青少年心理弹性评定问卷,共60个项目,包含19个子维度,按照内容可分为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我国学者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对其进行了修订及引进。Hjemdal等人编制了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共39个项目,包含个体性格品质、家庭支持与和谐度以及外部支持系统三个维度。Oshio等人编制了不同于Hjemdal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共21个项目,分为新奇探索、情感控制和积极未来导向三个维度。
五、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
在国外,心理弹性研究的第三次浪潮即是关注心理弹性的干预。斯腾伯格提出了“另一个3R”的培训方案,分别代表责任、推理和心理弹性。亨德逊和米尔斯特恩提出了“六策略训练计划”,其内容是:学生能够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高看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做公益活动;在学生的参与下一同制定出行为规范;教会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我是、我有、我能”的干预计划,充分调动个体的内在心理力量及外在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使心理弹性得到提升。
而目前,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的干预与训练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及体系。媵秀杰和张佳佳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韦海燕和曾红通过不同学的心理弹性训练,也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到了提高。相信在未来,国内会不断形成提高心理弹性的方案及体系。
【参考文献】
[1] 席屈哲, 桑 标.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10(4):314-318.
[2] 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 北京: 首都师大学, 2008.
[3] 张志远. 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干预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 衡书鹏. 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12,12(3):93-95.
[5] 杨 阳.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 开封大学学报, 2013,9(3):81-83.
[6] 张 智, 郭磊魁.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复原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13(4):432-436.
[7] 蔡 颖. 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0.
[8] 夏 蔷. 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 2012.
[9] 邱 婷. 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系[J]. 社会心理学科学, 2012,4(27):9-13.
【作者简介】
张天娇(1992—),女,陕西西安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