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与“簪”的历时更替
2017-03-31廖丽红
【摘要】文章考察了“笄”与“簪”的历时更替情况。在古汉语中,“笄”与“簪”是一对同义词。只不过“笄”多通行于先秦时期,而“簪”在这一时期用例很少,直至两汉、魏晋六朝时期“笄”与“簪”呈现出同义竞争的局面,且“簪”的使用频率要高一些,从隋唐五代开始,“簪”开始盛行,慢慢取代“笄”,并保持至今。
【关键词】笄;簪;历时更替
在古汉语中,“笄”与“簪”是一对同义词。“笄”的本义为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说文·竹部》曰:“笄,簪也。从竹幵聲,古兮切”。“簪”的本义为簪子,即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笄”与“簪”虽是同义词,但在每个时期使用情况略有微异。本文旨在考察“笄”与“簪”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情况,力求反映其历史面貌。
一、先秦时期
在“簪子”义上,先秦时期主要用“笄”,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我们检阅了先秦12种典籍,其“笄”、“簪”的使用情况如表一:
由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這一时期“笄”作“簪子”义为常用词,而“簪”还未出现此义项。下面酌举部分用例如下:
(1)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周·诗经》);(2)卒哭,子折笄首以笄,布总。(《春秋战国·仪礼》);(3)箭笄终丧三年。(《春秋战国·礼记》);(4)妇人许嫁字而笄之,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春秋战国·公羊传》);(5)王遂出,夫人送王,不出屏,乃阖左阖,填之以土,去笄侧席而坐,不扫(《春秋战国·国语》)。
二、两汉、魏晋六朝时期
两汉时期“笄”与“簪”在使用数量上相当,但表“簪子”义时“笄”较先秦时期数量上明显减少,只有8例,而“簪”的使用频率要高一些,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到魏晋六朝时期,“簪”出现的次数明显要多于“笄”。我们检阅了12种典籍,其“笄”、“簪”的使用情况如表二:
酌举部分用例如下:
笄:
(6)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赞刂髟前,其于服,一也。(《淮南子》);(7)王察神女赋以为“脱裳,免簪笄,施玄旳,结羽钗”。(《史记》);(8)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北史》);(9)击之以杖,折其委笄。(《三国志》)
簪:
(10)明日又复往,取其簪。(《淮南子》);(11)夫人脱簪珥叩头。(《史记》)
(12)中者长裾交袆,璧瑞簪珥。(《盐铁论》);(13)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汉书》)
三、隋唐五代及以后
从隋唐五代开始,“簪”的使用次数较之前大大增多,从魏晋六朝的60条直接增加到隋唐五代的639条,到达顶峰;从宋开始,虽然“簪”的使用次数在逐渐减少,但也远远超过了“笄”的使用频率,并且“笄”出现的情况总体上从隋唐五代开始就呈下降趋势。因此,笔者认为“簪”从隋唐五代开始逐渐取代了“笄”的地位,“笄”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检阅了从隋唐五代至清朝时期的典籍,并对出现次数较多的典籍中“笄”、“簪”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列表,见表三:
从我们检阅的典籍来看,从隋唐五代开始,“笄”表“簪子”义的数量明显减少,而“簪”的数量却明显增多,由此说明“簪”逐渐取代了“笄”。下面酌举部分例子如下:
笄:
(14)君马勒金羁,君家贮玉笄。(《全唐诗》);(15)金紫珈笄偕老,备长生福贵。(《全宋词》)
簪:
(16)身方脱野服,冠未系朝簪。(《全唐诗》);(17)西门庆便向头上拔下一根金头簪来,插在妇人云髻上。(《金瓶梅》)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表“簪子”义的词,在先秦主要用“笄”;两汉时期“笄”与“簪”在使用数量上相当,但表“簪子”义时“笄”较先秦时期数量上明显减少,而“簪”的使用频率要高一些,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到魏晋六朝时期,“簪”出现的次数明显要多于“笄”;从隋唐五代开始,“簪”的使用次数较之前大大增多,而“笄”出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簪”逐渐取代了“笄”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宗江.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
[2] 王 东. “隅/角”历时替换小考[J].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04).
[3] 汪维辉.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廖丽红(1992—),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