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洁作品研究综述

2017-03-31杨骥刘瑜

青年文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女性文学张洁综述

杨骥+刘瑜

摘 要: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两次夺得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女士”,也作为我国首位囊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对张洁文学作品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本文拟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张洁文学作品研究现状及缺失。

关键词:张洁;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综述

作者简介:杨骥(1990-),男,四川都江堰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与性别研究;刘瑜(1969-),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两次夺得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女士”,也作为我国首位囊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从1978年开始创作到现在,张洁凭借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多变性、完整性以及对文学性的严谨追求赢得了学术界的多方关注。而基于历时性上的观照,学术界关于张洁的研究也围绕其创作历程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热闹喧嚣、90年代的逐渐深入以及21世纪的多元考量三个阶段。

毫无疑问,70年代末与整个80年代,是张洁创作的“井喷期”。1986年前,张洁先后创作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沉重的翅膀》等一系列的社会剖析小说,以及《爱,是不能忘记的》《七巧板》《方舟》《祖母绿》等女性小说。而此后,在1986-1989年期间,张洁转型之后,仍有《他有什么病》《只有一个太阳》《日子》《上火》《红蘑菇》等作品的问世。在这一阶段,张洁作品的高产以及作品中强烈的主体姿态、社会参与意识引发文坛瞩目,从而掀起了一场关于张洁创作探讨与研究的热潮。

第一个对张洁创作表示肯定的当属谢冕。其评价张洁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簡单的故事中“有着发人深思的不简单”。在他看来,这篇小说“浸透我们这一代以及比我们年青一代的哀伤和欢乐的泪水”,具有极大的开创性意义。从而一波激起千层浪,1981年、1982 年,学术界先后开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讨论会”以及“对于张洁创作的探讨座谈会”两次文学论争,而这,在将张洁推向文坛中心的同时,也将文坛对张洁创作的关注推向了高潮。

此后,关于张洁作品的争鸣屡屡发生。代表作如程丽梅《情·真·美──浅析张洁的散文创作》、李陀《张洁笔下的现代儒生》、翟传增《试论张洁及其笔下的中年知识女性家族》等。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对张洁创作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对其重要作品的探讨之上。其诸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只有一个太阳》等作品在80年代“人”的思潮之下屡屡被提及,评论家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其创作的思想内容、“时代-社会”意义之上,较少更深层次的探讨。

进入90年代,有别于80年代的高产,在1993年长篇纪实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发表之后,张洁的创作迎来了一个较长的空白期。然而,创作的停滞并未带来张洁研究的退潮,在这一时期,伴随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西方思潮的进入中国,关于张洁的研究开始体现出某种西方理论指导下的深化特质。

首先,关于张洁前期、中期风格变化的研究开始出现。基于张洁从“唯美”到“审丑”的创作转型,90年代的研究者们开始着眼于张洁创作中情感、主题、手法、风格等变化的探究。其典型代表当属戴锦华出版于1997年的专著《涉渡之舟——新时期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正文中将张洁列于首位,第一章《张洁:“世纪”的终结》,不仅引入了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张洁作品,更是从历时性角度对张洁的创作轨迹、创作风格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此外,还有崔凤云《觉醒·抗争·实现自我价值──论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价值》、蔡桂林《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论张洁及中篇新作<红蘑菇>》、应光耀《张洁的跨度——<爱,是不能忘记的>与<日子>的比较》等涉及到张洁前期、中期风格变化的论文。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张洁创作的“留白”,恰恰为研究者们从整体性上打量其创作以及创作序列提供了契机。而对张洁创作风格变化的发现与重视,标志着张洁研究从单一的个案研究,开始走向个案研究、整体研究并举的双轨研究。

其次,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他理论的引入。90年代,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的高潮期。在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颇具女性主义色彩的词语开始活跃于评论界,而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旗手”,张洁理所当然成为女性主义视角下被剖析最多的作家之一。具体而言,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开始自觉地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观照张洁小说中未被发觉的女性意义与女性价值,其典型代表如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张丽珍《内在真实的审美价值──试论张洁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陈纯洁《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等。此外,伴随女性主义进入中国的高潮,诸如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及理论亦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在此之下,张洁创作中的多维度再次得到了发掘:无论是后殖民角度下对《只有一个太阳》里中西方镜像的分析,还是后现代角度下对《红蘑菇》等女性小说的探讨,多元的理论引发的是对张洁创作进行多向度研究的滥觞。

值得注意的是,于这一时期,在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张洁被编入内。陈思和直言不讳赞张洁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而进入文学史,无疑使张洁及其作品获得了又一高度的肯定并拥有了更高的文学史地位。

2001年,发表于世纪之交的《无字》让张洁再次获得文坛瞩目。这部80余万字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张洁的创作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也引发了文坛前所未有的对张洁以及张洁创作关注与探讨。在这一时期的张洁研究中,关于《无字》的多元化探讨首当其冲:邱燕《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解读》、张丽《无字我心──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转型》、施津菊《从<无字>看当代女性启蒙的困境》……立足于《无字》,评论家们展开的是一次多向度、多领域的研究与拓展。

与此同时,面对《无字》之后,张洁创作迎来的再次转型,一方面,长篇小说《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四只等着喂食的狗》引发研究热潮,代表作如谢琼《为灵魂插上“沉重的翅膀”——评张洁新长篇<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马小敏《追求的无为·无为的追求——张洁<知在>论》、张红娟《无可回避的生命之“轻”——评张洁长篇小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等。而另一方面,从《知在》等作品出发回顾张洁前、中、后三期风格流变的论文亦开始出现:如何京敏《女性视角的转变——论张洁<知在>的创作转变》、黄乐平《从<知在>看张洁小说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周志雄《“晚期风格”的文学——论张洁新世纪以来的创作》等。

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自80年代至今,關于张洁及其创作的研究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感悟式批评、“人”的立场的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个案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多元批评、整体风格批评的演变过程。就共时性来看,目前,学术界已有关于张洁的研究专著2本、学术论文约403篇,硕士论文43篇,从共时性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案作品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对张洁某些极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无字》等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解读。譬如张玉玲《<方舟>里没有救赎之路——读张洁作品<方舟>》、沈滨《爱到深处即无言——张洁小说<无字>解读》、黄书泉《爱的哲学与哲学的爱——评张洁<祖母绿>》等。这类研究的论文数目颇多、角度不少,是张洁研究中的绝对大头。然而,从整体上看,其作品选择的重复率较高,使用理论亦多集中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其切入角度多为作家的女性意识、艺术特色、主题思想、女性形象等传统层面,缺乏进一步的创新与突破。

其次,风格衍变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基于张洁“唯美”-“审丑”-“淡然”的创作变化,研究其风格演变历程以及在此之下作家女性意识、主体姿态等方面的变化。譬如张书萍《理想主义者的人生求索历程》、杨迎平《张洁的绝望与超越——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耿多《从单纯到丰厚——论张洁小说情爱叙事的流变》、杨爱芹《理想·幻灭·彻悟——论张洁的小说》等。应该说,对张洁风格演变的研究与对张洁个案作品的研究,构成了张洁研究中的主要两极。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即使在偏重整体性考量的作家风格研究中,亦出现了切入角度(如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爱情观、创作手法等)缺乏新意、文本选择(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无字》)重复且解读老套等问题。

第三,比较研究。这一类研究是近几年来颇受关注的研究类型之一。其主要方式是将作者的一部或者几部作品与其他中国女作家或者外国女作家进行比较,以探究其创作思想与创作特色的异同。其代表作有陈冬云《“埃勒克特拉”之殇——试比较张洁与陈染小说中的恋父情结》、张朝忠《丁玲与张洁创作母题之比较》、严英秀《战斗的女性主义——从张洁到林白》、崔颖《无为的边界——张洁、张抗抗小说侧论》、樊燕琴《庐隐、张洁,人生真谛的探索者》等。毫无疑问,这一类研究是对张洁研究的横向的拓展,其有助于研究者们从更加全面、清晰的角度重新审视张洁创作的内涵、独特性与意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研究将“比较”更多地定位了在了个体作家与个体作家的比较之上,其缺乏以点及面的宏观视角与文学史意识。换而言之,它的“比较”仅仅停留在“比较”之上,未能一叶而知秋,将基于个体的比较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最后,专题研究。所谓专题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张洁创作中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形象、女性观、爱情观、男性观等进行共时性的集中观照。这是一种总结式的研究,代表作如周志雄《论张洁小说的音乐化特征》、谢美蓉《论张洁小说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田娟《论张洁孩子情结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沈美莉《论张洁的爱心》、周志雄《论张洁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宋坚《论张洁小说中的道德追求》、吴如高《张洁作品的悲剧美》、周志雄《张洁小说的叙事艺术》等。相较于前三类研究方式,这一类研究更加宏观、充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注重的“专题”仍集中在创作特色、创作手法、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等传统层面,未能实现进一步的突破与超越。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

[3]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女性文学张洁综述
IQ Test
CL Sounds
南瓜小人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柠檬酵素
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