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

2017-03-31孟红蕾

青春岁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界定辨析

【摘要】新世纪以来,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探讨层面体现在同义词界定趋向统一,同义词界定方法多元化,同义词形成原因二因素论,多维度辨析同义词等。

【关键词】同义词;界定;辨析

新世纪以来古代汉语同义词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同义词的界定由百家争鸣趋向统一,同义词界定方法由“尚古”趋向多元,同义词形成原因的探讨由泛泛之说趋向以专书材料为依据总结归纳形成,从多维度对同义词的辨析等。

一、界定

看待和界定“同义”的性质和标准,是同义词研究的基础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处理直接关系到同义词的具体研究和辨析。

黄金贵(2000)认为同义词是“具有不同‘义象(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的同中之异)、共同表示一个义位(词义)系统的词群”。他主张把“一义相同”说作为构组、立义、辨释的基础。池昌海(2000)在认同“一义相同”的基础上,提出“同义”是“若干个词语间,如在同一理性意义层面上有一个相同、相近的义位内容(对于单义词来说也可理解为词义核心),则诸词语具有同义关系”。徐正考(2002)认为同义词界定应排除“概念”、“语音”、“构造材料”、“对象”等因素,同义词是“同一时代、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一个或几个相同或相近义位而词性相同的实词”。张成平、宋辉(2003)提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义位的词,他们的隐形意义可以不同”。黎千驹(2004)认为“同义词是语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要求几个词的某个或几个义项相同。郑振峰、李冬鸽(2006)认为同义词之间没有语音渊源;同义词是一个义项相同、相近,而不是所有义项都相同、相近;上位义与下位义一般不构成同义词;注意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张生汉(2008)提出“一义相同的几个词语必须属于同意符号系统、在共时平面上共见共用”的观点。换言之,研究古汉语同义词要有时空观念。杨运庚(2010)提出了同义词是“一个义项相同的词,而不应该是至少有一个义项相同或相近的词”。

综上,学者关于同义词界定的标准基本统一,即把“一义相同”作为确立同义词的标准,这一观点在理论上较之前的说法更加科学、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免了上世纪学者由于界定模糊造成的辨析同义词“同外之异”的错误。

二、确定方法

上个世纪同义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以上三种确定同义词的方法都是针对现代汉语提出的,不完全适用于古代汉语的确定。因此,研究者在新世纪不断摸索中试图找到適用于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确定方法。

1、双重印证法

一方面在经典文献原文中找出依据,另一方面,利用训诂材料对从文献经典原文中考察出的同义词进行验证。该方法是周文德先生提出并运用于操作实践的,作者运用此法考察《孟子》原文中的同义关系。

黎千驹(2004)指出根据古代训释材料中的单训、互训、同训、递训以及古籍中的实际用例来判定同义词。他的观点与周文德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郑振峰、李冬鸽(2006)提出在“双重印证法”之外,再加一个“义项归纳法”。

2、“系联法”为主,“参照法”为辅

系联法是利用专书中的对文、连文确定词的同义关系并将同义词系联到一起的方法。参照法是“以书中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句子中的有关词相互参考”、“参考有关的注释”、“以同义单音词和该同义单音词为语素构成的双音词相互参照”、“参照书中的有关解释”的方法。

徐正考先生(2002)首次提出了“系联法”为主,“参照法”为辅的方法作为确定同义词的方法。作者在其论著中归纳《论衡》中“征兆”类同义词就是此理论的成功实践。

3、语境识同法

在某一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中,分析该词在思想内容表达及其与上下文语句、词汇的关系,发现其词汇内涵,认定同义关系。

郭英(2014)认为语境识同法是最可靠的同义词认定方法。在此方法的基础上,也可以用“义训”、“互言”、“对言”、“连言”等方法进行辅助验证。

三、同义词形成原因

关于同义词形成的原因,诸多学者予以关注,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括来说,同义词形成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包括: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同义词;方言词和通语构成同义关系;指称同一事物、对象的古今词并存于某一时间平面,为人所理解,可构成同义词;修辞手法长期使用后词义逐渐固定下来而与别的词组成同义词;同音通假并长期习用而产生的同义关系;同源词经过孳乳构成一组同义词。

外因主要包括:客观事物相似反映在词义中出现了词义相同或相近的现象;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形成同义关系;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认识角度的变化而形成同义词;作家的个人风格和色彩的影响等。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同义词成因认识已经非常全面并达成一致看法。同义词主要是语言系统内部造成的现象。

四、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存在较大的出入,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多采用义素分析法;而古汉语同义词必须回归文献,结合词义在语境中的意义做出正确分析。

1、思辨层面和操作层面

黄金贵(2000)提出从思辨层面和操作层面对同义词进行辨析,同时,概括出8种辨析同义词的方法:系统互补律、名与物相应律、语言与文化统一律、从名物索解文化、语用比较、词义取证、同源推究、多重证据法。

曾昭聪(2004)指出同义词辨析首先要坚持一义相同的标准构组,结合文化,探求词源,从总体上把握“同中之异”,并且具有历时观点。

2、语法研究三平面理论

将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运用到同义词的辨析上,分语用、语义,句法三个平面,细致探讨了每一层面中各类词区别特征上的异、同。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2002)对其中46组同义词进行了相同义位的研究,作者将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大致分为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语源意义不同、所指范围大小不同、所指对象功能作用不同、行为方式、行为程度不同、行为施受关系不同、行为目的与结果不同、词义的侧重点不同、附属色彩不同、句法功能不同、语用环境不同、反义词不同、陈述视角不同14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朱惠仙(2006)提出从语源、词义引申系统、语境三方面着手进行同义词的辨析。郑振峰、李冬鸽(2006)提出运用探求本义分析法、引申义列分析法、词源意义分析法、反义词分析法、语言环境分析法辨析同义词。

3、理性意义、感情色彩、用法三方面辨析

刘召先(2009)指出从所指事物微殊、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程度轻重相差、适用对象各异等方面辨析。

4、古文字字形辨析同义词

李冬鸽、张智慧(2009)提出通过分析古文字字形探求同义词相同义项上的细微差别,并且与文献用例相结合,相互证明。

综上,新世纪以来同义词研究已经相当完善,从理论层面来界定同义词把握“一义相同”的原则,结合经典文献原文界定同义词,并且根据同义词形成特点判定同义词形成原因。今后应该向专书同义词研究着力。

【参考文献】

[1] 池昌海. 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1).

[2] 黄金贵. 论同义词之“同”[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30(4).

[3] 徐正考.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J].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3(2).

【作者简介】

孟红蕾(199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聊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界定辨析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辨析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正误辨析一例
简论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
高血压界定范围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试论装饰雕塑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