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表现手法的转变看媒介文化的发展
2017-03-31巩周明
巩周明
[摘要]媒介文化一经出现就开始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并且扩展着人们的知识。但是它又使人们产生依赖性,过分沉迷在虚拟世界。媒介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需求,而人们的需求影响着电影导演风格的转变。同时,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受众对于媒介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张艺谋电影导演风格的转变为例,浅谈近年来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媒介文化;导演风格;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39-02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感知的延伸。”媒介文化從诞生之日起就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古老的留声机到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的转变突飞猛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追求更加重视,电影也及时做出了改变。电脑特技、拍摄技术、剪辑技术等大革新也表现出受众对于新媒介的需求和认可。媒介文化这个大家族正在衍生出新的事物,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对于电影等行业带来了冲击。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表现手法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慢慢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新媒介文化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电影市场究竟是利是弊,这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媒介决定着电影的发展与未来
日本媒介学者林雄二郎曾经提出“电视人”这个概念,在此之后又有“把关人”“容器人”等概念,这说明人类已经给予媒介作用自己的名称。所谓“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与发展,在电视的视觉刺激和声音刺激环境中长大的一类人。这一代人过分注重感觉,收看电视的时候过于孤僻、内向、孤独,缺乏和社会交流。之后媒介学者提出的“容器人”,更是说明这类人内心世界的狭小。这两个现象反映出媒介的更新换代是一把双刃剑。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借助影像、声音和承载的故事性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和不同的媒介进行相互融合,例如小说、网络剧、电子游戏、新闻报道等。电影的发展其实是基于媒介发展的,媒介的每一次发展都推动或者威胁到电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介“入侵”到了电影媒介当中,我们应该站在媒介文化的高度来看待今日电影的种种优缺点。
归根结底,媒介文化其实就是电影文化、电影美学、电影思维的决定者。同时,媒介文化决定着电影文化的发展和未来。例如网络作为我们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它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改变,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消息等等。网络也给电影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微电影、网络剧等借助网络传播的电影开始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原来的DVD、VCD等观看电影方式,走进电影院或者在网络,就可以观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这些现象也让电影行业开始与网络这种媒介融合。同时网络的兴起给予人们一种“网络思维”,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接受新兴媒介而远离原始媒介。可以看出,媒介的改变决定着电影的发展和未来。假如在未来有一种媒介比现在的网络更真实更加便捷,电影会逐渐放弃网络这种媒介从而和新媒介融合的。
二、从电影风格转变(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看媒介文化发展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界地位举足轻重。张艺谋早期的影片,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影视作品,基本都归结于叙事电影。直到2002年后,张艺谋开始转向商业电影,例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利用了特技效果,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中国电影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这其中的利与弊也值得我们考虑与深思。
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不难看出,电影首先与戏剧结缘。当时电影多为叙事电影,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同样也是叙事电影。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叙事电影十分常见。在电影作品中,叙述一般以故事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为特点,表明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一件事件与另一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某种内在联系,着重说明故事,交代情节,介绍人物。其作用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连贯动作,连接段落,转换场景,使未来影片成为条理清晰、叙述明白流畅的有机整体。例如《活着》《红高粱》等,利用一条或者多条故事的主线进行叙事,一般都是条理性清晰、故事完整。观众顺着故事的脉络和故事的情节就可以了解影片的内容与主旨。
所谓奇观,是指那些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据此可知,奇观电影(或称景观电影)就是以奇观为电影“主因”的一种现代电影形态或样式。周宪通过与传统“叙事电影”的比较,归纳出“奇观电影”三个方面的风格特征:第一,奇观电影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画面的组接来传递具有视觉吸引力和快感的影像;第二,话语性因素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降低了,它以图像性为主因,突出电影自身的影像性质,淡化甚至弱化话语因素,强化视觉效果的冲击力;第三,就是“奇观”本身,即奇观使得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艺术本体论,不再服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而是服从于自身的视觉奇观要旨。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变形金刚》系列、《火星救援》等,这些利用电脑特技将一些我们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展现在银屏上的电影。这些优秀的电脑特技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成为给电影加分的重头戏。随着科技的逐渐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观影感受的层次也提高了不少,传统单一的故事剧情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而奇观电影的出现很好地充实了人们的观影感受,使得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向奇观电影进军。
2002年之后,张艺谋毅然向商业电影发起挑战,之前拍摄的电影《活着》《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故事片虽然已经传为佳话,但是影片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已经无法满足2000年之后的绝大部分受众了。随着好莱坞、漫威等企业的科技大片的引进,中国观众似乎在一个时期内被电脑特技和高端科技所洗脑,使得许多国产故事片的票房和评价并不是太好。例如《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等已经归类于“烂片”当中。由此可以看出受众对于纯故事电影已经失去了兴趣,更多的人希望看到自己生活中或者现实中见不到的景象,例如外星人、超级英雄等。很显然,张艺谋已经对这一现象有所准备,2002年上映的《英雄》告别了乡土气息的叙事,告别了对旧社会封建思想的批判,将民族文化的美学结合到电脑特技当中,实现了电影美学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这不仅使得张艺谋开始进军商业电影,同时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的新时代。
从张艺谋的电影由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受众越来越重视观影的体验,对于新媒介的渴望与好奇也越来越强烈, 电影媒介从以前最简单的“直接拍”到现在的特技渲染、软件制作,可以说是飞速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电影文化需要跟随着媒介文化的转变、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才可以生存下去。
三、結语
媒介文化决定着电影的发展与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影借助新兴媒介进行传播,同时也形成了适应这种新兴媒介的受众,他们对于电影的要求更高。可以说,媒介文化的发展对于电影文化的要求更高,这样电影才可以在新媒介文化的新社会中生存。无论是叙事电影还是奇观电影,无论是电脑特技还是简单的剧情设置,都有它的利与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最直接的观影感受影响着每一位受众。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其实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叙事电影的风格也夹杂在奇观电影之中。虽然说中国电影中商业电影占了很大的比重,但这也不是好事,许多导演本身没有能力拍摄奇观电影,但是看到了国内商业电影的利益,也参与拍摄奇观电影,而成片却是“四不像”,这也说明中国电影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转变过程中的弊端。也说明新媒介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导演们过分关注受众的观影体验,将重心放在了特效、特技上,而不去关注电影的内涵与艺术价值,使得某些电影花了巨大的资金,但是口碑、票房却跌入谷底。例如近年上映的《不可思议》,导演邀请了许多笑星来推出明星阵容,用大量的资金做电脑特效来撑起整部影片,但是影片的内容太单薄,使得电影播出之后争议声不断。可以看出,受众对于影片内容还是很重视的。所以说,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过程中,转变的只是电影的媒介,而影片内容及内涵应该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而不是退步。
笔者认为,虽然科技水平逐渐提高,拍摄的设备、电脑的特技等进步飞快,但电影注重的还是它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过分地通过影片的特技、炫目的画面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并不是中国电影的发展之道。纵观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电影,都给我们带来了对生活的美好、人间的冷暖的展示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重要的东西与特效的使用哪个更重要是一目了然。随着媒介文化家族的更新,我们用到更多方便快捷舒适的媒介,我们也会感受到新媒介环境下的新电影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革命”,利益、口碑等外界因素影响着老导演和新导演们,使得他们拍摄影片、制作影片时分心。不管怎么说,当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媒介带领的新电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更有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画皮》《赤壁》《小门神》《美人鱼》等其他优秀作品撑起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片天,让更多的受众去享受电影给予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正能量。张艺谋被放大的美学思想不但得到了受众的接受,而且他所制造的视觉奇观化商业大片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同时让更多的电影人看到中国民族文化与电影融合、新媒介文化与新电影文化的融合。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们经历着媒介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体会着媒介文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利与弊。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1.
[2]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