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论语》核心哲学术语翻译研究
2017-03-31孙瑜慧许蔚
孙瑜慧+许蔚
摘 要:本文在自建《论语》与理雅各、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基础上,探讨《论语》核心词“仁”“义”“礼”“智”“信”的英译。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与造成这些差异的联系,指出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势必会在《论语》英译本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论语 平行语料库 哲学术语 翻译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语料库技术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已经从方法论和语言研究手段成长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既有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Laviosa,2002)。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我们可称为语料库翻译学,其主要含义是:以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为指导,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以大规模双语真实语料为对象,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历时或共时的描述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王克非、黄立波,2007)。可以说,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体验。
《论语》作为儒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论语》核心词在英译本中的翻译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极具意义。《论语》整体围绕着“仁”“义”“礼”“智”“信”这五个重要的哲学术语。随着翻译研究方法的日趋多元化,翻译研究也越来越注重文化传承和弘扬。而语料库方法的应用就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研究。
本文主要基于平行语料库,针对《论语》中的核心哲学术语在理雅各、韦利以及许渊冲这三个英译本中的翻译,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以三者作为比较对象,指出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不足之处,探究这些翻译差异出现的原因。
两千多年来,《论语》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在亚洲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的扩散地。17世纪的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并在欧洲出版,为儒家思想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流传奠定了基础,东西方文明开始碰撞出火花。《论语》开始被译为英语,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汉学家,他们的译著对欧美国家认识、了解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起,中国渐渐打开国门,《论语》成为文学和翻译研究的焦点。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语全译本或节译本,最具代表性的是理雅各(1861)、辜鸿铭(1989)、韦利(1938/1998/2005)、庞德(1951)等人的译本。从译本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译者动机、读者对象和译本质量来看,译界对各译本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陈旸,2009)
二、《论语》英译本研究现状简述
(一)《论语》英译本研究主要趋势
通过查阅知网收集的大量资料来看,关于《论语》英译研究的硕士论文有96篇,博士论文7篇,收集到的期刊文章有150篇,会议论文4篇。其中对《论语》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以理雅各、韦利和辜鸿铭的英译本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是翻译理论研究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对译本是否真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关注不多。
《论语》英译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方法和主题各不相同。国内偏重语言方面的研究,而国外侧重多层面论述《论语》的思想诠释。综合来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译本研究(主要有单个译本的研究、两个译本的研究和三个及以上译本的研究);2.译者及其翻译特色的研究;3.《论语》翻译及其传播历史的研究;4.《论语》关键词的研究。(刘文娜,2012)
(二)《论语》英译本的选取
本文选用众多译本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译本: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理雅各(James Legge)和许渊冲的译本,对其进行频次及意义分析,发现他们的译本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层次。理雅各(1815-1897),英国传教士,于1861年出版《中国经典》第一卷,其中包含《论语》,在译文下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这是为了让其他传教士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便于基督教的传教工作,实现他们的宗教殖民目的。理雅各的翻译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评价。亚瑟·韦利(1889-1966)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并担任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进行汉语研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是目前世界上比较通行的版本,因其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在国内也很受欢迎。从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了解外国人眼中的孔子形象。许渊冲(1921-),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翻译《论语》时,查阅了大量的典籍,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大量考证和研究,并在译文中尽量说明,附有前言、译注以及注释和评论。许渊冲的译本可以称得上是《论语》译本在新时期的代表作,从他的译本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理解上的变化。
三、核心术语的翻译分析对比及译者身份的探究
《论语》英译本数量众多,笔者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本进行分析。现将这三个译本中的五个哲学术语的译文翻译及其频次列入表1~表5。
(一)術语“仁”的译文
1.“仁”的基本释义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历来研究《论语》的学者多认为《论语》主要是讲“仁”的。杨伯峻先生认为《论语》的核心是“仁”。他做了一个统计:《左传》中“礼”字出现了462次,“仁”字只出现了33次;而《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论语词典》统计“礼”字出现了74次,见《论语译注》第311页),“仁”字出现了109次(《论语译注·试论孔子》第16页)。笔者认为,《论语》的核心思想确实是“仁”。《论语》中“仁”的词义不能一概而论。从大的方面说,它指在天下范围内行仁政;从小的方面说,它指“爱人”,指忠恕,指做人的根本——孝悌。要做一个真正的“仁人”很难,但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一点一滴地行善,践履仁德。
2.“仁”在三种译本中的英译及其对比分析
“仁”字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正是因为如此,“仁”字的翻译增加了难度。对于许多西方译者来说,英语中很难找到与“仁”准确对应的单词。因此,每个译者都会有他自己对“仁”的理解以及表达。
理雅各把“仁”译为“virtue、virtuous、perfect virtue、benevolent”等。由表1可知,译为“virtue”“perfectly virtuous”的频率最高。不过,许多学者并不赞同这种译法。对于处于传教士翻译时代(1691年~1895年)的基督教传教士理雅各来说,他的译本本身带有一种基督教色彩,他始终站在宗教立场上审视“儒教”。比如同一个核心术语“仁”在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之中的释义和词性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而理雅各却不加区分地译为同一个单词“virtue”,这不能说明“仁”的全部含义。
(1)观过,斯知仁矣。
理雅各将例(1)译为:By observing a man's faults,it may be known that he is virtuous.但是,此处“仁”为通假字,通“人”。这句话的意思为:观察某人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理雅各采用一贯的直译法,就会将该句中“仁”的含义曲解。
韦利则通篇用“goodness”或“good”来解释“仁”。这种译法虽然看上去包含了仁爱、爱护和帮助别人的思想或感情,但是却扩大了“仁”在《论语》中的含义。其实,孔子所提倡的为人之道并非简单地做个好人(“to be good”)。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译者若把“仁”单纯地翻译为“goodness”,“人道”的基本含义将无法传递,“仁”所蕴含的本质含义无法被读者理解。
许渊冲作为国内翻译界比较有名气的华人译者,比国外的汉学家更具地域优势,对本国以及本土文化的理解会更加精准,同时他又擅长英语翻译,这就是许译的优势所在。尽管笔者不能断言本土译者一定比西方学者理解的更到位,但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从地域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本土译者更占优势。所以,通过三个译本的对比,许渊冲译本对于“仁”的英译显得更为灵活而不单一,对原文的意义表达更为贴切、到位。
(二)术语“义”的译文
1.“义”的基本释义
“义”作为儒家伦理学范畴之一,常与“仁”字组合为“仁义”一词。《论语》一书中,直接论及“义”的共20章,但没有对它进行明确或直接的释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以“宜”释义,久已公认。《说文》段注:“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朱贻庭(2003)认为“义者宜也”的含义在春秋时期已经比较明确。“义作为适宜于礼的道德要求,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达到‘义节则度。”因此,“义”字一般作“适宜、适度、适当”解,是一种衡量君子的道德标准,也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但也有其他拓展性解释,如李泽厚将其释为“正义、正当”,张岱年将其释为“应当、当然”。
2.“义”在三种译本中的英译及其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三位译者都侧重把“义”译为“right”。根据朗文词典“right”有以下三種基本释义:①正当的;②正确的;③恰当的。其中“正当的、恰当的”与其基本释义相符,可见三种译本没有违背“义”的基本含义。在理雅各和许渊冲译本中还出现了“duty”的释义。“duty”有“义务、责任”义。
(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理译:A superior man takes office,and performs the righteous duties belonging to it.
韦译:A gentlemans service to his country consists in doing such right thing as he can.
许译:If a cultured man serves his state,he is only doing his duty,though he knows he cannot put his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此句原义本是君子出来做官,只尽应尽之责。理雅各和许渊冲译本中都将“义”译为“duty”,充分表达了为官者承担责任、服务国家的含义。相比之下,理雅各在“duty”前还加上了修饰词“righteous”(正当的),与原义“应尽”相对应,更接近原文。而韦利直译为“right”,根据前文分析,“right”的三种基本释义中不包含“责任”这一含义。由此可见,韦译对于本句“义”的理解存在偏差,欠缺上下语境考虑,忽略了其内涵。通过比较、分析三者译文,理雅各对“义”的理解更为精准,在“义”的译文选词上更加合理,值得借鉴。
(三)术语“礼”的译文
1.“礼”的基本释义
“礼”在《论语》中出现70多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可谓是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的本义是“求神赐福的祭祀活动”。安乐哲和罗斯文在研究《论语》时说:“古汉语的施事功能大于描述功能,《论语》中的语言是规范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因此,孔子在谈论‘礼时,并没有说‘礼究竟是什么,而是规劝我们要‘依礼而行。”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本义渐渐被引申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礼”在三种译本中的英译及其对比分析
对于“礼”的英译,韦利侧重于使用“ritual”(52次),这种译法忽略了“礼”的内涵,仅仅作为一种仪式,有失稳妥。在西方读者的理解下,“礼”只是一种繁杂的礼仪、仪式,而不知道“礼”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这一内在本质。所以,韦利的译法并不可取。
理雅各用“the rules of propriety,propriety,ceremonies”等来解释“礼”。他自己也认为,英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单词,所以尝试交换单词来表达出“礼”的真实含义。他的译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因为“propriety,the rules of propriety”不仅表现了“礼”外在的规章制度,也包含了它内在的“公正、正直”之义。同样,许渊冲用“rites”(24次)和“ritual”(22次)跟韦利的翻译一样遗漏了“礼”的内在含义。
(四)术语“知”的译文
1.“知”的基本释义
“智”,古代作“知”。《说文解字》:“知,诗词也。从口从矢。”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对“知”进行统计,发现有116次之多,并指出“知”有三种解释:①名词:知识(2次);②动词:知道,晓得(89次);③同“智”:聪明,有智慧(25次)。
2.“知”在三种译本中的英译及其对比分析
由表4可知,理雅各侧重采用“wise”“knowledge”和“wisdom”这三个词解释“知”。
(3)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理译:There is the love of knowing without the love of learning–thebeclouding here leads to dissipation of mind.
对例(3)这句话进行翻译处理时,理雅各将“知”译为“knowing”,指“会意的、心照不宣的、知情的”。而《论语通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则是“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使人放荡”。“knowing”不包含“天性”义,因此,它无法将这句话的本义传达出来,可能导致西方读者的误解。
与传教士译者相比,韦利译本的优势在于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论语》,对中国文化多了一份包容,从学术研究角度尽量公正、客观地还原《论语》的本色,去除了宗教色彩。作为诗人的韦利,其译本也蕴含了诗的韵味。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韦译:To prefer it is better than only to know it.To delight in it is better than merely to prefer it.
韦利运用层层递进的修辞手法,使文字具有清新典雅的风格,达到了翻译中“雅”的原则。在翻译核心术语“知”时,多倾向于书面语,使其不失原意。处于《论语》翻译新阶段(1898~1979年)的诗人兼学者韦利,既不受理雅各等传教士英译的影响,也不受中国儒学传统研究模式的影响,而是以他独有的诗人气质去看待孔子的观点。卞之琳曾经赞扬他“擅用半自由体翻译”。崔永禄曾说:“韦利的译本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风貌,注意细节的传译,尤其宜于学者进行研究使用。”
与其他两位译者不同的是,许渊冲的译本更加注重文学效果,喜用意译。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也与时俱进。在许渊冲看来,《论语》放在当代语境下翻译有其现实意义。他在译本前言中说道:“儒学应该进行现代化,以使人们更聪明、更向善、更英勇,这样人类在21世纪才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许译在给读者传输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许译:The wise,said the Master,are free from doubts;the good,from worry;and the brave,from fear.
许渊冲将该排比句式中“……者不……”的四字结构均译成“the…(are free)from…”的英語短语,使人感觉译文一气呵成,不失原文排比的气势,展现了句式的形美。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许译:The wise,said the Master,delight in water while the good delight inmountains.The wise love mobility while the good love tranquility.The wise livehappy while the good live long.
译文尊重源文,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许渊冲通过《论语》这一平台积极参与到西方世界对中国儒家经典的讨论之中,意欲和其他中国学者一起构建一个和谐的儒学研究的国际环境。
(五)术语“信”的译文
1.“信”的基本释义
在《论语》中有38处地方出现了“信”。《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目的是希望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和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克己复礼”的理想。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信”被看作是立国之本,也是衡量君子的标准。
2.“信”在三种译本中的英译及其对比分析
由表5可知,三种译本中对“信”的翻译大致包括“sincerity,sincere,promises,faith,faithful,trustworthy”。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理译:The philosopher Zeng said,“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whether,in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whether,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韦译:Master Zeng said,“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In intercourse with my friends,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Have I failed to repeat6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
许译:I ask myself,said Master Zeng,three questions every day.In dealing with others,have I not thought of their interests?In making friends,have my deeds not agreed with my words?In teaching students,have I not put into practice what I teach them?
理雅各译本中把“信”译为“sincere”,“sincere”在朗文词典中的翻译为“真诚的”。韦利选择“true to my word”,“true to”的意思是“忠实于”,即可理解为“忠实于我所说的话”。许渊冲把“信”译为“agree with my words”,理解为“与我所说的一致”。从原文结构和语义表达上看,理译略胜一筹,“sincere”不仅与原文结构对等,而且表达了原文“信”为“诚实”的含义。通过比较发现,理雅各对该句中“信”的翻译更为恰当。但从表5整体来看,诸如“fulfill your word,keep his word,believe”(韦译)和“agree with my words,make a promise”(许译)将“信”行为化,表达出“说话算数”的意思,这是理译没有考虑到的,也是它所欠缺的细节。
四、结语
研究发现,对比分析理雅各、韦利、许渊冲对《论语》核心术语“仁”“义”“礼”“智”“信”的翻译,有助于我们发现、找出英译本中存在的偏差或疏漏。译者在翻译中不仅要“吃透”源文,而且要兼顾语言文化,联系上下文语境,杜绝“望文生义”和想当然的字典释义。
(本文是宁波大学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及翻译记忆库建设”[项目编号:JDW1508]与宁波大学2016年度SRIP项目“中国古代哲学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Legge,James.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
[2]刘重德.关于大中华文库《论语》英译本的审读及其出版——兼
答裘克安先生[J].中国翻译,2001,(3).
[3]黄立波,王克非.翻译普遍性研究反思[J].中国翻译,2006,
(5).
[4]陈旸.《论语》三个译本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J].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9,(2).
[5]刘文娜.《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理雅各、威利、刘殿爵三种
英译本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刘璐.从历史视角下對比韦利和许渊冲的《论语》英译[J].科学
导报,2016,(2).
[7]许渊冲译.论语(英汉对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李冰梅.译者文化身份对《论语》300年英译史的书写[J].国际
汉学,2015,(3).
[9]孟怡村.基于语料库的《论语》核心哲学术语翻译研究[D].大
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戴静.《论语》中文化词汇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辜鸿铭、
刘殿爵、威利和许渊冲《论语》英译本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5.
[11]霍国栋.《论语》“义”思想刍议[J].船山学刊,2009,
(1).
[1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4]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齐鲁学
刊,2007,(1).
[15]杨平.《论语》英译的概论与评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5).
[16]魏望东.跨世纪《论语》三译本的多视角研究[J].中国翻译,
2005,(3).
(孙瑜慧 许蔚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